笔趣阁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水能倒流时,人无再少年。[ 笔趣阁 https://www.bqg.la]

笔趣阁>高能量青年养成记 2 :认知进阶,塑造主角光环 > 第 14 节 重复练习一万小时真的能成功吗(第1页)

第 14 节 重复练习一万小时真的能成功吗(第1页)

()

「一万小时定律」是心理学家Ericsson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除了身高等少数由基因决定的个体差异之外,绝大多数专业技能并不依赖天赋,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DeliberatePractice)学习的。

于是一经提出,这个概念就火了20多年,直到现在在国内还是被很多营销号推崇。

这里并不是说要彻底推翻这个观点,有一说一,很多技能的学习确实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比如弹钢琴,不弹个几百个小时就很难有那种感觉。

但重复练习并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以自打这个概念问世起,在心理学界其实是争议不断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先来看看Ericsson当时是通过什么实验得出「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的?

Ericsson在实验中把学小提琴的学生分成3组,第一组学生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的潜力,第二组学生属于中等偏优秀,第三组学生则被认为永远处于及格线以下,达不到专业水准。等这些学生到20多岁的时候,第一组的大师级学生已经练了1万小时的小提琴了,第二组也不差,平均练习时长8000小时,而第三组最差的学生,练习时间只有4600小时

按照这种推论,一万小时能塑造一个小提琴家,那其他行业也一样。

Ericsson的理论确实用实验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与当时90年代流行的「人定胜天」的文化氛围不谋而合,无意中给很多有志青年打了强心剂。于是这一理论很快便传播开了。

但练习一万小时真的能把人锻炼成专家吗?这里有三大缺陷:

一、一万小时定律的三大缺陷

1.每个领域都有掌握时间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要知道,时间用在学不同东西上的性价比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背单词一个小时,可能一个单元30个词就全掌握了,但是你学高数,一个小时还不一定能解出一道泰勒展开、贝叶斯……甚至都不一定能理解题意。

当然,我上面说的都是主观感受,实际上,真有相关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差异的存在。

2014年,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Macnamara等人就专门针对游戏、音乐、体育、教育、职业技能这几个方面做了差异研究[1],当然这几个方面其实能涵盖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练习的大部分内容了,所以也能给我们(尤其是急切的家长们)做个参考。

Macnamara发现,平均来看,刻意练习能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概就占12%。

然而,针对不同领域,刻意练习在不同领域带来的差别还真挺大,其中游戏(26%)、音乐(21%)和体育(18%)是最能靠练习出显著效果的,而对于教育(4%)和职业技能(

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人打游戏水平差距挺大,那其中可能有26%是因为两个人打游戏练习的时间不一样,玩的时间越长,表现可能越好。

当然,这里说的练习时长越长差异越大解释的是大部分人的情况,并不是对所有水平的人都适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Macnamara等人还研究了不同级别的小提琴手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那种大师级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显著少于那些比较优秀的小提琴手。

鉴于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音乐类补课班,不妨参考一下Macnamara做了这么多研究后总结出的这句话:「从统计和理论的角度来看,刻意练习无疑是很重要的。它只是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重要。」

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其实大部分人都没练到能出差异的时候,先练够,再说其他。

2.智力和天赋,两个先天因素很重要

我知道这样说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但事实是,确实有无数心理学家的研究佐证了智力的意义。

通常来说,智力是高度稳定且具有相当遗传性的,包括在音乐(Shuter,1968)、国际象棋(Grabner,Stern,&Neubauer,2007)、专业知识学习(Brody,1997;Laidra,Pullmann,&Allik,2007)以及几乎所有工作领域(Schmidt&Hunter,1998,2004)中,智力水平都能正向预测一个人的成就。

(上面参考文献比较乱,是为了说明,这方面的研究真的很多……)

世界级心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教授StevenPinker就曾指出这样一个残酷的事情:练得多并不一定学得多,没有天赋,练习可能很难带来大幅的进步。

Pinker是著名语言研究类书籍《语言本能》的作者,也是《当下的启蒙》这本书的作者。在长达几十年的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里,Pinker总结了这么一个规律:优秀的科学家智商在125以上[2]。

包括北大国发院教授汪丁丁也举过类似的例子:学理论物理学的,一般智商都在130以上,不然不建议学。

当然,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可能太偏学术化。还有不偏学术化的例子:二十多年前,研究就发现,逻辑运算方面的智力水平,大概能直接导致孩子们围棋成绩12%的差距。

所以也难怪Pinker在《语言本能》中会这么说:「心智的复杂并非后天学习的结果;相反,后天的学习乃是源自心智的复杂。」

那么智商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

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基因研究者RonaldWilson就做了个特别出名的实验[3]。下面这张图,上面的黑线代表同卵双胞胎的智力相关性随年龄变化的程度,下面那条灰线代表异卵双胞胎随着时间变化智力的相关程度。

同卵双胞胎也就意味着纯粹的遗传在这里起的作用。

在这里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变化,同卵双胞胎之间智力越来越相似,甚至相似度能高达90%以上,而另一组则智力差异越来越大。

于是就能直观地看到遗传智力对一个人长久的影响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大。

当然还有另一个实验能佐证这个看法,也比较有意思。心理学家找了相当多的夫妻,总共2675对,研究他们的10071个孩子与父母智力的关系。不得不感慨外国人太能生了。

结果就像下面这张表,拿第一行举例子,就是父母两个人智商都优秀的情况下,会有71.5%的概率生下同样智力优秀的孩子。其他的可以依次类推。

正常情况下,父母两个人智力水平都处于一般水平,那生下高智商小孩的概率大概18.6%,也就是俗话说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但这个概率还是想说,那些给了孩子太高期待的父母,可能先要审视一下自身的情况。

3.开始练习的年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不要挑战人性  烧脑故事:反转不停转  我会在这个夏天盛开吗?  鲸游向海,我奔向你  都市我为尊  往事告白书  被凝望的深渊:当女人们身处罪案漩涡中心  绝境爱情:一念之间的天堂地狱  禁书中的晚明:《金瓶梅》中的底层人物群像  破红尘:女主她单枪匹马闯天下  最后一个嫌疑人  人间「升格」 3:欢迎来到狠活时代  满级大女主:学会发疯后日子好过多了  崩坏的人性:潜藏在身边的恐怖恶意  彼岸花诱我入坟  她美艳撩人,萧律师心动了  两小有猜:竹马不吃窝边梅  星河入梦,你是我的万千欢喜  疯狂连载系列超市 2.0  清理人渣,我站在食物链顶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