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水能倒流时,人无再少年。[ 笔趣阁 https://www.bqg.la]

笔趣阁>战争艺术概论 > 第四章 大战术与交战(第1页)

第四章 大战术与交战(第1页)

在国内作战时,需要给军队准备一个最有利的战区,以保障军队占有真正的优势,这也是战略的主要目的之一。关于这点,我不准备再补充了。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向上,要塞、营垒、桥头堡的配置,以及交通线的保卫,都是囊括其中。我已经给出了具体的规则,读者可以轻易地确定这些固定的和临时的交通线和决定点。拿破仑经辛普朗和蒙塞尼斯修筑公路,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证。奥地利人从1815年开始,就一直在利用拿破仑的这些经验,修建了从蒂罗尔通往伦巴第、圣哥达、思普吕根的道路,还设计、修建了几个要塞。

在重大政治和战略问题上,相互竞争的两军具有决定意义的争斗,就可称之为交战。战略能使军队指向作战地区的决定点,为交战的胜利做准备,并预先影响交战的结局。但是,交战方往往需要具备战术、勇气、天才、运气,才能取胜。

所以,大战术是巧妙组织并指挥交战的一种科学。大战术的组织指导原则同战略的一样,就是将主力用于能获得最大战果的决定点上,集中对付敌军的一部分。

有人称,交战就是战争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行动。这种观点不够准确,往往有些军队之所以溃败,是因为受一些战略行动的影响,并没有大规模交战,而只是一些小战斗。当然,具有决定性的胜利,也能取代大规模的战略行动,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一次交战的结局,往往由非战争艺术范围内的各种因素所决定,如采用战斗队形的种类,执行措施的才干,全军官兵对统帅的忠诚,部队的协作精神,部队的冲力、比例和素质,各兵种的优势和运用,以及最重要的——军队和民族的士气。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决定了交战的结局。这和克劳塞维茨所说的不一样,他说,不采取迂回机动,交战就不能获胜。请恕我不能苟同。扎马战役[1]中,汉尼拔几小时内,眼睁睁看着自己二十年的荣誉与战绩毁于一旦,可西庇阿并未对其实施迂回。那些采取迂回的,也没几人获得成功,不论是在里沃利,还是在斯托卡赫,抑或是奥斯特利茨,迂回都没有成功。从本章后边对迂回机动的论述,读者可以看出,我是绝对不反对为击破或迂回敌军翼侧的机动,我鼓励采取机动。不过,我的前提是,要及时和巧妙地机动。同时,我也相信,要夺取敌人的交通线,并保障自己的交通线,战略机动比战术机动更可靠。

交战可分为三类:防御战,即军队占据有利地形等待敌人而进行的交战;进攻战,即军队攻击处于已知阵地的敌军;预期外的交战或双方行军中的遭遇战。接下来,我们将依次研究这些交战和与之相关的各方面。

防御阵地和防御交战

在军队预期战斗时,必须占领阵地,并构成战斗线。我已经在前文中指出战斗线与战斗队形这两个经常被人混淆的术语的区别。

照我看,战斗线就是军队为占领某一地区,准备战斗而确定的阵地。这种阵地可能是展开的,也可能是由多个纵队构成的。这个定义适用于按照队列命令部署成一线或多线的军队。所谓战斗队形,则是军队实施机动时所采取的部署,如平行队形、斜形队形、垂直队形。

战斗队形是一个新词,但我认为对它下定义以示区分是完全必要的。从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看,战斗线是防御体系所特有的,因为在防御作战时等待敌人攻击,不知敌人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展开攻击,在此情况下,防御方只能构成不固定的战斗线。相反,战斗队形表示为进行战斗而进行的编组,并预想实施机动,所以较为适合进攻。但是,我不赞成战斗线只能用于防御,因为一方的军队攻击敌人阵地时也可能采用战斗线。同理,防御的军队也可采用各种战斗队形,这是很常见的情况。

当不遵循阵地战体系时,军队往往可以抢先获得一个有利的地点,等待敌人的攻击。这种地点一般有天然屏障,需要预先选定。这个方法适用于,军队的作战目的为掩护重要目标点,如首都、大仓库,以及可控制周围地形的战略决定点等。另外,为了掩护攻城战,也可预先占领这种有利地点。

我在前文已经介绍了一些战略阵地,现在我要介绍一下战术阵地。战术阵地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设防营地,即有连续性工事的筑垒阵地,可用以掩护,等待敌人进攻。第二种,即地形险要的阵地,军队在此扼守的目的是争取几天时间。第三种,即暴露阵地,它是预先选定进行防御交战用的。

战术阵地的选择标准,随预期的目标而变化。有一点需要强调:不要过于相信偏见,认为难以接近的阵地最好。这种阵地适合临时宿营,但并非一定对作战有利。事实上,真正坚固的阵地,除了地形险要外,还需要符合既定目的,有利于主力部队行动,而且它的地形障碍要使敌军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例如,马塞纳在阿尔卑斯的阵地,就对他所使用的步兵很有利,如果他的主力是骑兵或炮兵,这个阵地就很不合适了。威灵顿的所有兵力都依靠火力,所以他选择了滑铁卢阵地,从这个阵地上可以控制所有接近的道路。马塞纳的阵地,可以归入战略阵地,而滑铁卢则是战术阵地。

选择战术阵地时,通常应遵循如下准则。

1.道路比敌人更便利,以便于防御的军队抓住时机攻击敌人,而不利于敌军向防御的军队战斗线靠近。

2.保证炮兵在防御中发挥最大效力。

3.地形要便于部队从一翼运动至另一翼,便于主力在有利的点上集中。

4.可观察到敌人的移动情况。

5.有便利的退路。

6.两翼要有良好的依托,使敌军无法向防御的军队的阵地两端顶点进攻,不得不向我中央阵地进攻,或是向我军正面进攻。

这个条件很难达到,假如一支军队以河川、山脉、森林为依托,则一次极小的失利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这是因为军队被突破的防线可能就是作为防御屏障的障碍。所以,易于防守的工事,要比不可逾越的障碍价值更大。

7.可在后方设立一个钩形阵地以支撑翼侧。这种钩形阵地是冒风险的,因为它与战斗线相连,限制了部队的移动,如果敌军把大炮设在两条线延伸的交角上,军队就将受到重创。有时候,预备队成纵深序列部署在翼侧的后方,可能会比采用钩形阵地更有利。采取这两种方法,还是要根据地形条件决定。

8.防御阵地的两翼要设法掩护,正面部分的延伸处要设置重重障碍,迫使敌人向防御的军队的中心进攻。这种阵地对防御方总是有利的,马尔普拉凯战役和滑铁卢之役都证明了这一点。并不一定是大型障碍物,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微不足道的帕佩洛特河就是这样,它迫使内伊攻击威灵顿的中心位置。在防御这种阵地时,要注意掩护两翼部队,使其能随时参加战斗。

我无法否认,这些方法都只是一些苟安的方法,对于采取守势等待敌人进攻的防御军队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时机夺回主动权。

我要求选择阵地时,要有便利的退路。这就让我们回到滑铁卢之役了,一支背靠森林、后方中部和两翼都有便利退路的军队,一旦交战失败,就会如拿破仑所认为的那样受到致命损害吗?我个人认为,这种阵地比完全暴露的开阔地形更利于后撤,被击溃的部队通过平原,是冒着巨大风险的。当然,如果后撤变成了溃逃,那么森林阵地上的火炮就会成为敌人的战利品。如果能有秩序地后撤,没有什么能比森林提供更好的掩护了。当然,这样的后撤是有条件的,如至少要在后方拥有两条便利的道路,部队要有退却的保障措施,部队不能过分密集,绝不能让敌军在后撤方的翼侧进行任何在后撤方撤出森林之前超过它的运动。曾经,在霍恩林登曾发生过敌军超过后撤方的情况。如果可以像在滑铁卢那样,森林在中心位置后面构成凹形线,后撤就更加安全可靠了,因为有了这样凹形线的森林,就可用作基地,以集结军队,为部队赢得有序撤退的时间。

当我在谈战略行动时,已经指出军队实施防御和进攻的各种可能性。我认为,从战略角度看,谁掌握主动权,谁就占优势,因为它可以将主力用于决定性点上,对敌军发功突击。相反,谁在阵地等待进攻,谁就处于被动地位,时常遭到攻击,行动上总是会受制于敌人,随敌人行动而行动。我承认,在战术上,上述的有利因素并不是那样有利,因为此时作战地域不大,进攻方无法掩蔽自己的行动,而防御方可以及时发现敌军的动向,利用地形优势发挥精锐预备队的优势。而且,进攻方需要克服一系列地形障碍才能到达防御方的阵地。从这些天然障碍,以及必须攻克的敌人炮兵阵地,再加上部队可能因为敌人的射击而出现的混乱上看,我们就可得知,在战术上攻防双方的利弊差不多是均衡的。

任何一支军队,只待在阵地,等着敌人进攻,久而久之,它终是会被敌人击溃的,如果它充分利用防御的长处,变劣势为优势,它就有希望取得最大的胜利。这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所证明了的。哪怕是一位天才将军,只要他专等敌军来进攻,即使他在阵地上英勇抵抗,而无其他改变,只要敌军发起进攻,他就终将会被打败。所以,防御方在等待敌军进攻时,应该坚决地实施机动,将主力放在最重要的点上。

实际上,在等待敌军进攻时,防御方在占领着精心挑选的阵地时,是可以清楚地观察敌人的动向的。由于预先根据阵地地形进行了妥善的部署,为保证炮兵连发挥最大功效又进行了一番调动,所以,敌军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经过两军之间的中间地带。因遭受巨大损失而被瓦解的进攻方,很少能恢复其原来的优势,因为在它看来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对手一旦转入进攻,那么其精神状态即使是最勇敢的军队也不是其对手。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无家  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  战争从未如此热血3: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  战争从未如此热血2: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  湘江之战  战争从未如此热血4: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终结篇)  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  谋略  孤独的幸存者  神话入侵:我在地球斩神明  总体战  战争论  国防论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特种兵之利刃  空中国防论  战争从未如此热血1: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  异能小农民  海权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