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大宋江山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邂逅初识
期盼去承德避暑山庄可谓久矣,机会终于来了,我和两位同事陪同10位处级退休老领导去北戴河疗养,同时也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归来很想记述一二,以了却我对避暑山庄倾慕已久、一解邂逅之渴的心愿。当载着我们的专用旅游大客车驶入河北省承德市区时,便看见一条大河从市区通过,我们的车是沿着河边公路逆向水流的方向上行,看着不断升高的人工修建的梯田状的平湖瀑布、以及上面美丽的彩虹桥,便想到这就是绕城而过的著名的武烈河吧。导游介绍说,承德以山为怀,以水为脉,以旅游为主要创收渠道,但我分明感到这里非同一般的灵气了。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之北,武列河西岸,市区坐落在狭窄的河谷盆地上,海拔310—340米,四面群山环抱,承德市区北部即是著名的国家5a级风景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庙宇“外八庙”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虽以“山庄”冠名,但其底蕴风貌绝非一山庄所能涵盖尔。它的总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长达10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园区西北为山岳区、东南为湖泊区、东北为平原区。早听说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园内楼、台、殿、阁、亭、寺、观、庵等120多种建筑点缀于山、水、草、木之间,是“融南秀北雄为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全国四大名园之首。也有人说“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当真来此,感其斯言,绝非虚传!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外八庙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寺庙探源
我们的游程,是先参观古寺庙宇、探访帝宫妃寝,再走清朝古道、登临亭坊小桥,然后小憩岸边垂柳、欣赏一路自然风光
说到避暑山庄,必然要提到它周围的寺庙,它们共同构成了避暑山庄的自然与文化历史景观。不错,在避暑山庄外围的山峦之间,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庙宇,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在山脊秀峰之间、掩映碧树湖光之末。导游说,这些庙宇虽然无不打上汉文化建筑的元素,但却实实在在是给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修建的。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50多人发展壮大,在东北先征蒙古,再御高丽,最终完成了统一女真大业,在赫图阿拉称汉,建立了“后金”政权。如果把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也算在内的话,清王朝总共统治296年,但清入关后实际坐江山268年,这些庙宇当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清政府为了团结蒙、疆、藏等少数民族,较好利用了宗教手段,在避暑山庄外围先后修了12座寺庙,因其中8座隶属清廷理藩院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蒙藏各族对这些多为喇嘛庙宇十分崇信,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于是乾隆颁布喇嘛教为国教,以此密切少数民族上层同清中央政权的联系,这便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明修长城清修庙”说法的最好解读。诚然,明代集全国之力,花费大量白银,耗费不尽资源修建万里长城,却没能挡住清的入关。而清代只是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通过实施对游牧民族的安抚结盟政策,便有效控制和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巩固了北方广阔疆域,达到了一劳永逸、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可见清修寺庙不仅仅是对宗教信仰的尊重,更是上升到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高度。
普宁寺就是外八庙当中的一座重要庙宇,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三年(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为六层重檐。阁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3米。仰望这座救苦救难、普救众生的观音佛像,身心着实经受一番洗礼。在普宁寺一长亭下排成一排的9个铜制圆筒前,导游说转动它可以转运,于是大家列队前去依次将这些圆筒转动起来,原来人们心中都藏有一种对佛教的膜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冀。
在动物园里我们见到大象的腿自然都是向里弯曲的,而普宁寺门两侧雕塑的大象却是半跪着向外弯曲。导游说,这表明对避暑山庄的臣服,如同避暑山庄外围的庙门一样,都是朝向避暑山庄,由此推想避暑山庄似乎就是大清帝国的化身了,周边一些国家或少数民族只有对它朝拜和臣服。
游完普宁寺,我们来到了布达拉?行宫景区,它坐落在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主要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这也是外八庙当中两个重要的庙宇。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集藏、汉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范,其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时间最长的一座寺庙。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也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体大红台高42。5米、宽59。7米,位于山巅,大有楼阁凌空飞驾之势。红台中部为“万法归一殿”三层楼群环绕周围,极目远眺,朱墙金瓦,蔚为大观!各式殿堂,错落其间,共同构成一组主体突出、体量庞大的雄伟建筑。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专为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承德朝觐、庆乾隆七十寿辰而建,因班禅六世曾居此讲经,又称班禅行宫。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共同呈现出规模宏大、雄伟庄严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特色,如一幅雪域高原的风情画卷映入参观者的眼帘,使来到此地的人们濯去俗事尘嚣,得以心灵纯净。
山庄读史
游完普宁寺和布达拉行宫,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避暑山庄已初具规模。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在午门上题写匾额“避暑山庄”并选园中佳景以四字命名题写了“三十六景”及至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大型园林建筑,亦学祖父皇以三字命名又题写了“三十六景”于是祖孙二帝所题景观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成为避暑山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寻美的眼球和络绎不绝踏访的脚步。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避暑山庄最后一项工程竣工,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建成,可见其建筑时间之久长、工程之浩巨为历史所罕见。
从建筑布局看,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我们首先游览了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的宫殿区,这里地形平坦,占地10。2万平方米,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组成,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其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之庄严。解放后宫殿区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宫廷珍贵文物2万余件。
我们先从朝向南开的正门之一的丽正门进入,丽正... -->>
邂逅初识
期盼去承德避暑山庄可谓久矣,机会终于来了,我和两位同事陪同10位处级退休老领导去北戴河疗养,同时也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归来很想记述一二,以了却我对避暑山庄倾慕已久、一解邂逅之渴的心愿。当载着我们的专用旅游大客车驶入河北省承德市区时,便看见一条大河从市区通过,我们的车是沿着河边公路逆向水流的方向上行,看着不断升高的人工修建的梯田状的平湖瀑布、以及上面美丽的彩虹桥,便想到这就是绕城而过的著名的武烈河吧。导游介绍说,承德以山为怀,以水为脉,以旅游为主要创收渠道,但我分明感到这里非同一般的灵气了。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之北,武列河西岸,市区坐落在狭窄的河谷盆地上,海拔310—340米,四面群山环抱,承德市区北部即是著名的国家5a级风景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庙宇“外八庙”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虽以“山庄”冠名,但其底蕴风貌绝非一山庄所能涵盖尔。它的总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长达10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园区西北为山岳区、东南为湖泊区、东北为平原区。早听说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园内楼、台、殿、阁、亭、寺、观、庵等120多种建筑点缀于山、水、草、木之间,是“融南秀北雄为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全国四大名园之首。也有人说“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当真来此,感其斯言,绝非虚传!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外八庙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寺庙探源
我们的游程,是先参观古寺庙宇、探访帝宫妃寝,再走清朝古道、登临亭坊小桥,然后小憩岸边垂柳、欣赏一路自然风光
说到避暑山庄,必然要提到它周围的寺庙,它们共同构成了避暑山庄的自然与文化历史景观。不错,在避暑山庄外围的山峦之间,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庙宇,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在山脊秀峰之间、掩映碧树湖光之末。导游说,这些庙宇虽然无不打上汉文化建筑的元素,但却实实在在是给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修建的。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50多人发展壮大,在东北先征蒙古,再御高丽,最终完成了统一女真大业,在赫图阿拉称汉,建立了“后金”政权。如果把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也算在内的话,清王朝总共统治296年,但清入关后实际坐江山268年,这些庙宇当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清政府为了团结蒙、疆、藏等少数民族,较好利用了宗教手段,在避暑山庄外围先后修了12座寺庙,因其中8座隶属清廷理藩院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蒙藏各族对这些多为喇嘛庙宇十分崇信,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于是乾隆颁布喇嘛教为国教,以此密切少数民族上层同清中央政权的联系,这便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明修长城清修庙”说法的最好解读。诚然,明代集全国之力,花费大量白银,耗费不尽资源修建万里长城,却没能挡住清的入关。而清代只是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通过实施对游牧民族的安抚结盟政策,便有效控制和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巩固了北方广阔疆域,达到了一劳永逸、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可见清修寺庙不仅仅是对宗教信仰的尊重,更是上升到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高度。
普宁寺就是外八庙当中的一座重要庙宇,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三年(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为六层重檐。阁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3米。仰望这座救苦救难、普救众生的观音佛像,身心着实经受一番洗礼。在普宁寺一长亭下排成一排的9个铜制圆筒前,导游说转动它可以转运,于是大家列队前去依次将这些圆筒转动起来,原来人们心中都藏有一种对佛教的膜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冀。
在动物园里我们见到大象的腿自然都是向里弯曲的,而普宁寺门两侧雕塑的大象却是半跪着向外弯曲。导游说,这表明对避暑山庄的臣服,如同避暑山庄外围的庙门一样,都是朝向避暑山庄,由此推想避暑山庄似乎就是大清帝国的化身了,周边一些国家或少数民族只有对它朝拜和臣服。
游完普宁寺,我们来到了布达拉?行宫景区,它坐落在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主要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这也是外八庙当中两个重要的庙宇。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集藏、汉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范,其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时间最长的一座寺庙。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也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体大红台高42。5米、宽59。7米,位于山巅,大有楼阁凌空飞驾之势。红台中部为“万法归一殿”三层楼群环绕周围,极目远眺,朱墙金瓦,蔚为大观!各式殿堂,错落其间,共同构成一组主体突出、体量庞大的雄伟建筑。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专为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承德朝觐、庆乾隆七十寿辰而建,因班禅六世曾居此讲经,又称班禅行宫。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共同呈现出规模宏大、雄伟庄严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特色,如一幅雪域高原的风情画卷映入参观者的眼帘,使来到此地的人们濯去俗事尘嚣,得以心灵纯净。
山庄读史
游完普宁寺和布达拉行宫,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避暑山庄已初具规模。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在午门上题写匾额“避暑山庄”并选园中佳景以四字命名题写了“三十六景”及至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大型园林建筑,亦学祖父皇以三字命名又题写了“三十六景”于是祖孙二帝所题景观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成为避暑山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寻美的眼球和络绎不绝踏访的脚步。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避暑山庄最后一项工程竣工,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建成,可见其建筑时间之久长、工程之浩巨为历史所罕见。
从建筑布局看,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我们首先游览了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的宫殿区,这里地形平坦,占地10。2万平方米,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组成,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其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之庄严。解放后宫殿区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宫廷珍贵文物2万余件。
我们先从朝向南开的正门之一的丽正门进入,丽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