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烟花笔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终于还是记不起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爱”这个字,只记得最初听见它,会脸红心跳,不安到四处张望。
我还能记得那些为追寻爱情所做的荒唐事。真的,我还清楚的记得,我跟室友央求了许久,把那个喜欢的男孩的头像从一大群陌生人的合影里剪了下来。
而我最终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它掉落了。就像日子里的兜兜转转,本来想记住的,后来发现原来根本不值得一提。
只是,我依然怀念那些有激情等待、寻找、成全爱的时光。
那是一段奇怪的旅程。
或许正是应和了某首歌流行的时期,或是某种花盛放的季节。旅程结束,能想起的就只剩那首歌里很熟悉的某个音阶,或者某种花的香味。
其他的,都变得模糊异常。
从前,我很担心自己的自以为是。感觉不是体温计,没有明确标识。告诉自己:没事,以后就好了;
以后,看的眼花缭乱,听的扑朔迷离,完全迷失了方向。告诉自己: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
过段时间
再过段时间
后来,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却发现事与愿违。越想看清楚的,越难看透。越想走近的,离的越远。
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在骗自己。
我们都是胆小的人。可是,偏巧我们又都喜欢让自己经历悲惨——寒冷深夜的思念蔓延;急速行走的陌生穿梭;还是,毅然决然的委屈再见。
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俨然变得壮烈。
我们又是极健忘的人。我们常常在为别人的故事唏嘘感叹之后,又重演着相似的故事,义无反顾。
翻箱倒柜,我们终于找了许多借口,让自己理所应当地错过幸福。
认同小意的一句话:我小心翼翼地缩在自己的角落里,渴望着新鲜空气,却又担心受凉。
爱情原本就是一场受凉。
和小意最初的相识,我还没有见过她。那时我退学不久,正在瞎混期间,在一个诗人朋友那里发现了小意的一本书,就是最初的那本蓝指甲。一看之下,放不了手,我用了两个小时坐在朋友家的沙发上看完了那本书。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印象,但她文字里的忧郁和惆怅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后来我见到了她,在一个饭局上,我这才把眼前的女子和那本书联系在一起。她身材苗条,眼睛很黑很亮,并且温柔、安详。那是一个中年人居多的聚会,我想小意和我一样应该是不耐烦的吧。在吃饭过程中,她主动提出要和我出去散散步。一出门,我便脱下了外衣,只穿着黑色的内衣。小意笑了,她说你也觉得局促吧?我说是的。我们在风中抽烟、蹲在路边。我想小意也想活得更快乐更潇洒些。
后来我经常在午夜见到她上msn,她的照片长发飘飘,眼神迷离,我能感觉到她的痛苦。把这些都写出来吧小意,文字能让你释放。
一、未见
2000年的时候,小意在她的首部小说蓝指甲的开头里,写到坐在大学里的情景。那时候,她在上海做她的白领,一家外企的翻译。那时的我,倒是真的坐在校园里。校园里有很多人在谈论她的这本小说。
但我并没有读她的那部小说。
2001年的时候,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人,交谈甚欢,因此最终约了见面吃饭。我们约在南京鼓楼的麦当劳,我点了四对鸡翅,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不知道怎么提到的,他忽然说,我的前女朋友,就是那个写蓝指甲的小意。
我有点诧异,似乎不能把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因此只是表示已经听到,随即把八个鸡翅全吃光了。
后来才想,原来冥冥之中,我们不停的在擦肩而过。而且没有声音,仿佛两种气流。
但是那时候我就已经见过她,是照片。她长头发,脸庞极其干净,推着辆自行车,侧着身,背后是隐约的树影。阳光浅浅的打在脸上。仿佛是八十年代书香门第的小知识女性,温柔沉静。
二、别离成全相聚
我们究竟是如何才得以接近的,并且最终可以勉为其难的互相温暖?
2002年底。我从北京回南京之后,在酒吧流连度日。有一次跟南京的一群作家喝茶,男人的阵容里,有个女人,倚着墙,散着长长的纠结的发,坐在角落里,吸烟吸得非常猛。
他们介绍说,这个抑郁少言的女人就是小意。我非常惊诧,总觉得她跟照片上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剥了肉剥了骨之后的一个游魂。
那时的她,已经辞了上海的工作,专心致志的游荡。
喝过一次茶,吃过一次烧鸡公。到了2003年初,我的男朋友带着别的女孩去和小意及她的男友吃饭。我知道后,并没有责问他为什么那样对我,反而问,当时小意说什么了吗?他说,小意什么都没有说。
2003年5月份,上海的一家报社希望我去,同时小意也接到邀请。我们频繁的碰面,讨论是不是应该扔下南京,去上海。
有一天,小意陪我去商场买棉被,挑了一床粉红色,拎着往回走,去了一个小店,她问我,我的脸色是不是很难看?有人说我像吸过毒说完她自己笑,明明只是吸烟而已嘛。我给她挑了件粉红色的衣服,劝她穿点艳丽的颜色,最后我买了两件衣服,而她只是吸烟,一脸厌倦的神色。
那时候我们的男人都已经离开,我们拎着粉红的棉被走在南京绿油油的树下面,一起决定留在这个经常抛弃我们让我们厌倦的城市。
与男人别离,使我们相聚。这与其他任何两个女人的相聚并无不同。
三、你那残缺的生活
我开始热爱上与她谈话的时光。
她瘦弱、失眠、憔悴,因此显得眼睛格外明亮。
她经常不说话,有时又说个不停,中间用极其茫然的眼光看你。
作为一个文字表达能力极强的人,她不放过任何缝隙,一遍又一遍的将她厌恶或者钟爱的场景复述,仿佛是对待自己小说中的某个场景。那些突兀的、残酷的,充满痛感的情节,似乎成为她的嗜好。
我看她的第一本书,其实是她的第三本书,眼儿媚。发现她将生活中的嗜好在小说中已经表露无疑。两个女孩子的残酷青春,仿佛翻书的时候,手上都会沾染血迹。
那时她似乎已经把自己抛于正常生活之外,状态极不稳定。有一天她问我,你有没有杀死自己的冲动?那时她的抑郁症已经很严重。她不停地问生与死的意义,在问这些的时候她脸色平静,仿佛是在探究学生时期的功课。
非典闹得最凶的时候,我们不知疲倦,天天走在南京的各种街道上,皱着眉头讨论各种问题,筋疲力尽。
尽管每天都走很长的路,她仍然彻夜无法入睡,情绪一天天败落下去,终于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决定去上海工作一段时间散心,因为头一天她去买碟,竟然发现对营业员开口讲话时有极大的障碍,低着头翻货架上的碟片,几乎眼泪都... -->>
终于还是记不起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爱”这个字,只记得最初听见它,会脸红心跳,不安到四处张望。
我还能记得那些为追寻爱情所做的荒唐事。真的,我还清楚的记得,我跟室友央求了许久,把那个喜欢的男孩的头像从一大群陌生人的合影里剪了下来。
而我最终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它掉落了。就像日子里的兜兜转转,本来想记住的,后来发现原来根本不值得一提。
只是,我依然怀念那些有激情等待、寻找、成全爱的时光。
那是一段奇怪的旅程。
或许正是应和了某首歌流行的时期,或是某种花盛放的季节。旅程结束,能想起的就只剩那首歌里很熟悉的某个音阶,或者某种花的香味。
其他的,都变得模糊异常。
从前,我很担心自己的自以为是。感觉不是体温计,没有明确标识。告诉自己:没事,以后就好了;
以后,看的眼花缭乱,听的扑朔迷离,完全迷失了方向。告诉自己: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
过段时间
再过段时间
后来,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却发现事与愿违。越想看清楚的,越难看透。越想走近的,离的越远。
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在骗自己。
我们都是胆小的人。可是,偏巧我们又都喜欢让自己经历悲惨——寒冷深夜的思念蔓延;急速行走的陌生穿梭;还是,毅然决然的委屈再见。
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俨然变得壮烈。
我们又是极健忘的人。我们常常在为别人的故事唏嘘感叹之后,又重演着相似的故事,义无反顾。
翻箱倒柜,我们终于找了许多借口,让自己理所应当地错过幸福。
认同小意的一句话:我小心翼翼地缩在自己的角落里,渴望着新鲜空气,却又担心受凉。
爱情原本就是一场受凉。
和小意最初的相识,我还没有见过她。那时我退学不久,正在瞎混期间,在一个诗人朋友那里发现了小意的一本书,就是最初的那本蓝指甲。一看之下,放不了手,我用了两个小时坐在朋友家的沙发上看完了那本书。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印象,但她文字里的忧郁和惆怅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后来我见到了她,在一个饭局上,我这才把眼前的女子和那本书联系在一起。她身材苗条,眼睛很黑很亮,并且温柔、安详。那是一个中年人居多的聚会,我想小意和我一样应该是不耐烦的吧。在吃饭过程中,她主动提出要和我出去散散步。一出门,我便脱下了外衣,只穿着黑色的内衣。小意笑了,她说你也觉得局促吧?我说是的。我们在风中抽烟、蹲在路边。我想小意也想活得更快乐更潇洒些。
后来我经常在午夜见到她上msn,她的照片长发飘飘,眼神迷离,我能感觉到她的痛苦。把这些都写出来吧小意,文字能让你释放。
一、未见
2000年的时候,小意在她的首部小说蓝指甲的开头里,写到坐在大学里的情景。那时候,她在上海做她的白领,一家外企的翻译。那时的我,倒是真的坐在校园里。校园里有很多人在谈论她的这本小说。
但我并没有读她的那部小说。
2001年的时候,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人,交谈甚欢,因此最终约了见面吃饭。我们约在南京鼓楼的麦当劳,我点了四对鸡翅,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不知道怎么提到的,他忽然说,我的前女朋友,就是那个写蓝指甲的小意。
我有点诧异,似乎不能把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因此只是表示已经听到,随即把八个鸡翅全吃光了。
后来才想,原来冥冥之中,我们不停的在擦肩而过。而且没有声音,仿佛两种气流。
但是那时候我就已经见过她,是照片。她长头发,脸庞极其干净,推着辆自行车,侧着身,背后是隐约的树影。阳光浅浅的打在脸上。仿佛是八十年代书香门第的小知识女性,温柔沉静。
二、别离成全相聚
我们究竟是如何才得以接近的,并且最终可以勉为其难的互相温暖?
2002年底。我从北京回南京之后,在酒吧流连度日。有一次跟南京的一群作家喝茶,男人的阵容里,有个女人,倚着墙,散着长长的纠结的发,坐在角落里,吸烟吸得非常猛。
他们介绍说,这个抑郁少言的女人就是小意。我非常惊诧,总觉得她跟照片上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剥了肉剥了骨之后的一个游魂。
那时的她,已经辞了上海的工作,专心致志的游荡。
喝过一次茶,吃过一次烧鸡公。到了2003年初,我的男朋友带着别的女孩去和小意及她的男友吃饭。我知道后,并没有责问他为什么那样对我,反而问,当时小意说什么了吗?他说,小意什么都没有说。
2003年5月份,上海的一家报社希望我去,同时小意也接到邀请。我们频繁的碰面,讨论是不是应该扔下南京,去上海。
有一天,小意陪我去商场买棉被,挑了一床粉红色,拎着往回走,去了一个小店,她问我,我的脸色是不是很难看?有人说我像吸过毒说完她自己笑,明明只是吸烟而已嘛。我给她挑了件粉红色的衣服,劝她穿点艳丽的颜色,最后我买了两件衣服,而她只是吸烟,一脸厌倦的神色。
那时候我们的男人都已经离开,我们拎着粉红的棉被走在南京绿油油的树下面,一起决定留在这个经常抛弃我们让我们厌倦的城市。
与男人别离,使我们相聚。这与其他任何两个女人的相聚并无不同。
三、你那残缺的生活
我开始热爱上与她谈话的时光。
她瘦弱、失眠、憔悴,因此显得眼睛格外明亮。
她经常不说话,有时又说个不停,中间用极其茫然的眼光看你。
作为一个文字表达能力极强的人,她不放过任何缝隙,一遍又一遍的将她厌恶或者钟爱的场景复述,仿佛是对待自己小说中的某个场景。那些突兀的、残酷的,充满痛感的情节,似乎成为她的嗜好。
我看她的第一本书,其实是她的第三本书,眼儿媚。发现她将生活中的嗜好在小说中已经表露无疑。两个女孩子的残酷青春,仿佛翻书的时候,手上都会沾染血迹。
那时她似乎已经把自己抛于正常生活之外,状态极不稳定。有一天她问我,你有没有杀死自己的冲动?那时她的抑郁症已经很严重。她不停地问生与死的意义,在问这些的时候她脸色平静,仿佛是在探究学生时期的功课。
非典闹得最凶的时候,我们不知疲倦,天天走在南京的各种街道上,皱着眉头讨论各种问题,筋疲力尽。
尽管每天都走很长的路,她仍然彻夜无法入睡,情绪一天天败落下去,终于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决定去上海工作一段时间散心,因为头一天她去买碟,竟然发现对营业员开口讲话时有极大的障碍,低着头翻货架上的碟片,几乎眼泪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