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霜冷长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源远流长
谈嫉炉,不忍心过于严厉。
它当然不是一个好词,但为什么古往今来一切大作家都喜欢侍弄它?它或许还牵连着某种让人难于割舍的美?
奥赛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话故事中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嫉妒使他们苦恼、失态、疯狂、自残,又使他们变得真切而凄楚,决绝而苍凉,不能不引起人们加倍的关怀和同情。
这是有道理的。在文学中,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提炼得越纯粹就越难与读者沟通,而只要出现诸如嫉妒这样的毛病,立即就进入了正常人群的心理感知系统,开始与读者产生实质性的联系。
与其他毛病相比,嫉妒的价值非同一般。它比一般的性格特征严重,严重到足以推进人格的挣扎、事件的突变,但它又不强悍到可以混淆善恶的基本界限;嫉妒具有很大的吸附性,既可以附着于伟大的灵魂、高贵的躯体,也可以附着于躲闪的心机、卑琐的阴谋,几乎可以覆盖文学中的一切人物;更何况一切被它覆盖的人物不管是好是坏都不愿意公开承认它的存在,焦灼在隐秘中,愤怒在压抑中,觊觎在微笑中,大有文学的用武之地。
然而,这一切都不应仅仅看成是作家们的技巧性选择。文学与嫉妒的因缘,来自于人类与嫉妒的因缘。就像我们无法轻易地嘲笑奥赛罗与林黛玉,我们也无法断然宣称自己是一个从不嫉妒的人。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较轻的人。就像古代欧洲某些城堡被病疫笼罩的情景,轻病人侍候着重病人,活着的埋葬着已死的,城门已闻,道路已断,指望不了外来的救星。
我读过那些古代欧洲城堡的记载,肆虐的病毒似乎已经胜利,一天天过去,又一个黄昏来临,能在街上轻松行走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人类的尊严终于在经历了巨大的恐惧和怨恨后点燃火花,连那些挣扎在病榻上的人们也盘算起抗拒的可能。终于,胜负的平衡器产生了微妙的倾斜,不知从哪一个黎明开始,街上有了纷杂的脚步声。
嫉妒的本性
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
一个人落于凡尘,就产生前后左右的社会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没有人会是彻底的强者,也没有人会是彻底的弱者。彻底的强者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如果要彻底,他的头顶必须没有天空的笼罩,他的身边必须没有空气的摩擦,他该站在哪里?彻底的弱者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只要一有高度就有更低的尺寸,一有分量就有更轻的事物,他要弱得彻底,只能无形无质,那又弱在何处?
所以,人生在世,总是置身于强、弱的双重体验中。强势体验,需要有别人的弱势来对照,弱势体验,则需要寻找强势的背景。据我看,就多数人而言,弱势体验超过强势体验。强势体验大多发生在办公室、会场和各种仪式中,而弱势体验则发生在曲终人散之后,个人独处之时,因此更关及生命深层。白天蜂拥在身边的追随者都已回家,突然的寂寞带来无比的脆弱,脆弱引起对别人强势的敏感和防范,嫉妒便由此而生。
这是一种隐隐然的心理失落。人们在儿童时就已经开始承受,家长和教师也习惯于利用它来刺激儿童,儿童大多没有消解的办法,只能以直捷的方式作出反应。但是一次次的反应使他们懂得,多数反应既无必要又无作用,于是他们也就不再认真,自然地获得了自我消解的功能。麻烦的是,直至年长,有一些心理失落仍然消解不了,变成了天天啃噬内心的隐疾。因此,嫉妒的严重性,不在于它的一时爆发,而在于它的长期保留。
记得早年读过一首儿童诗,句子已记不太准,大体意思是这样的:
满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么寒伦。
缠着妈妈一路哭闹,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这首小诗曾经使我领悟到人世间的许多大道理,而就它的本体而言,却是描述了一种嫉妒的消解过程。
但是,我们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对手呢:他老在自己眼前晃动,什么都高出自己一筹,好不容易到了势均力敌的当口,定睛一看又成了他的下手,躲他进他不再想他,绕了九九八十一个弯,猛然抬头,他又笑眯眯地出现在前方。
那是一双永远穿着新鞋子的强健腿脚,选择的路向与自己处处巧合。它带领着我又阻挡着我,陪伴着我又遮盖着我,是同道战友,又是冤家对头。差不多的兴趣,差不多的格调,差不多的频率,差不多的追求,这是互相合作的条件,又是互相否定的渊源。
前不久翻到过一本叫做文人相轻的书,搜集了古今中外一对对著名文化人相互斗法、两败俱伤的伤心事件,读了颇多感慨。他们结仇的全部原因,在于他们太相像。
这些文化人大多名重一代、气韵高华,有足够的胸怀藏古涵今,也有充分的能力判断对手的文化品位,却为什么气恼了糊涂了?我想主要是发觉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近距离的遮蔽。
嫉妒者可以把被嫉妒者批判得一无是处,而实质上,那是他们心底最羡慕的对象。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已经做了而且又做得那么好;自己最想达到的目标,居然有人已经达到而且有目共睹,这就忍不住要用口和笔来诅咒、来批判了。但又不能明火执仗,只能转来转去,东躲西藏。这种特殊的呈现方式就是嫉妒的证据。
例如一般的批判再严厉也总是有的放矢的,倘若批判者缺少对问题的具体指向,而快速地把兴趣转向了人,转向了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心理趋向、名誉地位,那么,就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例如一般的批判动用的主要是理性,倘若批判者感情用事,厌恶的程度与批判的内容不成比例,那么,也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例如一般的批判总是越明确越好,倘若批判的语气有点暧昧,批判的素材半明半暗,而且经常说明自己不是出于嫉妒,那么,也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例如一般的批判不会纠缠不休,讲清道理也就罢了,哪能一直关爱下去?倘若对批判对象铆上了劲,一见这个名字就目光炯炯,那么,也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不是嫉妒就无法解释这一切,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嫉妒存身处的诸多路标。
只是为了心头那一点点嫉妒,人们竟然要动那么多脑筋,而且隐晦曲折,用心良苦。嫉妒,支付那么高的成本,实在是人类心头最奢侈的供奉。
嫉妒之苦
嫉妒之苦,主要苦在自己。
早有高人指出,对被妒者来说,嫉妒是对一种价值的侧面肯定,是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损害。
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嫉妒者自身。且把这种损害作三个方面的描述。
一,自设战场,自惊自吓。
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来日无多的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落潦倒的才子、身陷囹圄的义士,而总是与正处最佳创造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这不能不使他们长时间陷于自我惊吓之中。对方的每一个成绩,都被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拳脚,成绩不断则拳脚不断,因此只能时时圆睁着张皇失措的双眼,不等多久已感到遍体鳞伤。这种自设战场、自布硝烟的情景有时已近乎自虐狂,但对他们自己来说并不是欺骗和伪造。
多年前我见过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满脸悲壮地告诉我,他的论敌是谁,把我吓了一跳。因为那位论敌是我敬重的一位学者,他的每篇文章我都看过,怎么料到居然在后院还与一个孩子摆了一场秘密的擂台战?为了回答我疑惑的眼神,年轻人还详述了他们之间的三场论战,只不过在他看来,那位学者对付他时全是指桑骂槐。可惜结果不出我所料,那位学者从来没听到过年轻人的名字。
更多的嫉妒者并无如此一厢情愿的战斗感受,却也习惯于把嫉妒者的行为向自己拉近,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远远看到一串辣椒就浑身冒汗。然而被妒者不是一串辣椒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行为方式牵涉各个方面,除了专业之外还有居家生活、友情交往、运动娱乐,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有联系,嫉妒者口中不说却在心中承受着一种全方位的折磨,折磨得芒刺遍身,又不愿自拔。一个对象尚且如此,如果有几个嫉妒对象,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没法过还得过,嫉妒者经常把自己看成鄙视显贵的勇士,傲岸而又疲惫。他们似乎有所等待,等待着被妒者的失败,但他们不知,被妒者实际上并没有进入过战场,因此也不存在他们想象中的失败。更何况,一种全方位的日常生态怎会失败?因此,等待来的仍然是心灵磨难。
二,自述自困,自聋自哑。
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颠倒,好端端一个文化人失去了文化可信性,局部地成了聋子和哑巴。
例如从理智上说,嫉妒者也会知道某位被妒者的美貌,但是自从有一天警觉到对方的美貌对自己的负面意义,就开始搜寻贬低的可能,这种搜寻未必有实质成果却有心理成果,久而久之对于对方的美貌已经从不愿感受,发展到不能感受,那便是自身感受系统错乱的开始。
同样的道理,一位诗人突然对别人的佳句失去了欣赏能力,一位音乐家在同行优美的乐曲中表情木讷,一位导演对着一部轰动世界的影片淡然一笑,一位美术教授在讲述两位成功画家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如果他们只是端架子、摆权威,内心方寸未乱,毛病还不算太重,如果他们确实已经因嫉妒而颠倒了美丑,封杀了感受,事情就可怕了。那等于是武林高手自废功夫,半条命终结。
曾经读过一位中年作家的坦诚自白,说自己因为出于对年轻一辈作家的嫉妒,拒绝读他们的作品,家庭餐桌上子女们谈得越多的年轻作家越是不读,好像在对谁赌气,对青年作家?对子女?其实是对自己,整个儿与自己过不去。这位中年作家坦然解剖自己的诚恳十分令人感动,他描述的心理症结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我们的文学艺术其实并不荒凉,但每有佳作总会遇到矜持的壁障、冰冷的箭镞,结果只能是荒凉,而这位中年作家告诉我们,首要的荒凉,在嫉妒者心上。
常听人说,某某人的东西我是不看的。是厌恶吗?未必。我们连希特勒的文告也不拒读,连浓妆艳抹的丑角也不拒看,为什么独独要拒绝某个人你并未了解的作品?我想这种拒绝的原因多半也是嫉妒,而拒绝的结果则是自己的闭目塞听。
三,自轻自贱,自贬自罚。
嫉妒好像是在自我提升,实为自我沉降,有时会把自己沉降得不伦不类,十分可笑。
当一位嫉妒的女性在用十分偏激的语气嘲弄一位女明星相貌的时候,她竟然忘了,就在这一刻,自己的相貌作为一种有趣的对照体,成了人们默默观照的对象;一位评论者撰文用夸张的语句贬损一位作家的文采词章,他也忘了,此时此刻,自己同样是用文笔在写作,自己的语句与他引述进来加以批判的语句共处一页,白纸黑字狭路相逢,高下优劣不言而喻。一个人一旦陷入嫉妒就成了半个傻子,频频地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践,一次次打自己的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真是可怜。
还有更蹊跷的事情出现。某个嫉妒者与女友出游,可以欣赏女友对山水胜迹的赞美,可以首肯女友对古代名诗的吟咏,却无法容忍女友对当代某位年轻诗人的崇拜。他会期期艾艾地犹豫片刻,然后评论起这位年轻诗人在外貌、作风上的种种遗憾,声调越来越激烈,没准回去后还写出一篇严厉的批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难怪有些批评文章总是闪耀着一种不知原因的愤恨。这真是何苦来着,难道他把远在天边的年轻诗人当作了潜在的情敌?难道他真觉得自己可以与身边人佩服的各种成功者一决高下?不管哪一种构想,都因为过度的自作多情而遭致了自轻自贱。
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很有身份的人物一起妒心,便不自觉地进入任何嫉妒者都避讳不了的话语公式,声气眉眼与街坊二大妈没有太大差别。二分传言裹着三分酸气,剩下的五分,用轻蔑来掩盖羡慕。此时在众人眼中,这位很有身份的人物立刻成了一个庸俗的角色,不需别人评判,自己就完成了一种精神惩罚。
暂且就说这一些吧。你看,自设战场、自惊自吓、自述自困、自聋自哑、自轻自贱、自贬自罚就这么像玩文字游戏一样随便说说,便可知道嫉妒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心理灾难!
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谁?
我的回答是:嫉妒的人... -->>
源远流长
谈嫉炉,不忍心过于严厉。
它当然不是一个好词,但为什么古往今来一切大作家都喜欢侍弄它?它或许还牵连着某种让人难于割舍的美?
奥赛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话故事中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嫉妒使他们苦恼、失态、疯狂、自残,又使他们变得真切而凄楚,决绝而苍凉,不能不引起人们加倍的关怀和同情。
这是有道理的。在文学中,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提炼得越纯粹就越难与读者沟通,而只要出现诸如嫉妒这样的毛病,立即就进入了正常人群的心理感知系统,开始与读者产生实质性的联系。
与其他毛病相比,嫉妒的价值非同一般。它比一般的性格特征严重,严重到足以推进人格的挣扎、事件的突变,但它又不强悍到可以混淆善恶的基本界限;嫉妒具有很大的吸附性,既可以附着于伟大的灵魂、高贵的躯体,也可以附着于躲闪的心机、卑琐的阴谋,几乎可以覆盖文学中的一切人物;更何况一切被它覆盖的人物不管是好是坏都不愿意公开承认它的存在,焦灼在隐秘中,愤怒在压抑中,觊觎在微笑中,大有文学的用武之地。
然而,这一切都不应仅仅看成是作家们的技巧性选择。文学与嫉妒的因缘,来自于人类与嫉妒的因缘。就像我们无法轻易地嘲笑奥赛罗与林黛玉,我们也无法断然宣称自己是一个从不嫉妒的人。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较轻的人。就像古代欧洲某些城堡被病疫笼罩的情景,轻病人侍候着重病人,活着的埋葬着已死的,城门已闻,道路已断,指望不了外来的救星。
我读过那些古代欧洲城堡的记载,肆虐的病毒似乎已经胜利,一天天过去,又一个黄昏来临,能在街上轻松行走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人类的尊严终于在经历了巨大的恐惧和怨恨后点燃火花,连那些挣扎在病榻上的人们也盘算起抗拒的可能。终于,胜负的平衡器产生了微妙的倾斜,不知从哪一个黎明开始,街上有了纷杂的脚步声。
嫉妒的本性
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
一个人落于凡尘,就产生前后左右的社会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没有人会是彻底的强者,也没有人会是彻底的弱者。彻底的强者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如果要彻底,他的头顶必须没有天空的笼罩,他的身边必须没有空气的摩擦,他该站在哪里?彻底的弱者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只要一有高度就有更低的尺寸,一有分量就有更轻的事物,他要弱得彻底,只能无形无质,那又弱在何处?
所以,人生在世,总是置身于强、弱的双重体验中。强势体验,需要有别人的弱势来对照,弱势体验,则需要寻找强势的背景。据我看,就多数人而言,弱势体验超过强势体验。强势体验大多发生在办公室、会场和各种仪式中,而弱势体验则发生在曲终人散之后,个人独处之时,因此更关及生命深层。白天蜂拥在身边的追随者都已回家,突然的寂寞带来无比的脆弱,脆弱引起对别人强势的敏感和防范,嫉妒便由此而生。
这是一种隐隐然的心理失落。人们在儿童时就已经开始承受,家长和教师也习惯于利用它来刺激儿童,儿童大多没有消解的办法,只能以直捷的方式作出反应。但是一次次的反应使他们懂得,多数反应既无必要又无作用,于是他们也就不再认真,自然地获得了自我消解的功能。麻烦的是,直至年长,有一些心理失落仍然消解不了,变成了天天啃噬内心的隐疾。因此,嫉妒的严重性,不在于它的一时爆发,而在于它的长期保留。
记得早年读过一首儿童诗,句子已记不太准,大体意思是这样的:
满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么寒伦。
缠着妈妈一路哭闹,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这首小诗曾经使我领悟到人世间的许多大道理,而就它的本体而言,却是描述了一种嫉妒的消解过程。
但是,我们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对手呢:他老在自己眼前晃动,什么都高出自己一筹,好不容易到了势均力敌的当口,定睛一看又成了他的下手,躲他进他不再想他,绕了九九八十一个弯,猛然抬头,他又笑眯眯地出现在前方。
那是一双永远穿着新鞋子的强健腿脚,选择的路向与自己处处巧合。它带领着我又阻挡着我,陪伴着我又遮盖着我,是同道战友,又是冤家对头。差不多的兴趣,差不多的格调,差不多的频率,差不多的追求,这是互相合作的条件,又是互相否定的渊源。
前不久翻到过一本叫做文人相轻的书,搜集了古今中外一对对著名文化人相互斗法、两败俱伤的伤心事件,读了颇多感慨。他们结仇的全部原因,在于他们太相像。
这些文化人大多名重一代、气韵高华,有足够的胸怀藏古涵今,也有充分的能力判断对手的文化品位,却为什么气恼了糊涂了?我想主要是发觉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近距离的遮蔽。
嫉妒者可以把被嫉妒者批判得一无是处,而实质上,那是他们心底最羡慕的对象。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已经做了而且又做得那么好;自己最想达到的目标,居然有人已经达到而且有目共睹,这就忍不住要用口和笔来诅咒、来批判了。但又不能明火执仗,只能转来转去,东躲西藏。这种特殊的呈现方式就是嫉妒的证据。
例如一般的批判再严厉也总是有的放矢的,倘若批判者缺少对问题的具体指向,而快速地把兴趣转向了人,转向了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心理趋向、名誉地位,那么,就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例如一般的批判动用的主要是理性,倘若批判者感情用事,厌恶的程度与批判的内容不成比例,那么,也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例如一般的批判总是越明确越好,倘若批判的语气有点暧昧,批判的素材半明半暗,而且经常说明自己不是出于嫉妒,那么,也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例如一般的批判不会纠缠不休,讲清道理也就罢了,哪能一直关爱下去?倘若对批判对象铆上了劲,一见这个名字就目光炯炯,那么,也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
——不是嫉妒就无法解释这一切,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嫉妒存身处的诸多路标。
只是为了心头那一点点嫉妒,人们竟然要动那么多脑筋,而且隐晦曲折,用心良苦。嫉妒,支付那么高的成本,实在是人类心头最奢侈的供奉。
嫉妒之苦
嫉妒之苦,主要苦在自己。
早有高人指出,对被妒者来说,嫉妒是对一种价值的侧面肯定,是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损害。
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嫉妒者自身。且把这种损害作三个方面的描述。
一,自设战场,自惊自吓。
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来日无多的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落潦倒的才子、身陷囹圄的义士,而总是与正处最佳创造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这不能不使他们长时间陷于自我惊吓之中。对方的每一个成绩,都被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拳脚,成绩不断则拳脚不断,因此只能时时圆睁着张皇失措的双眼,不等多久已感到遍体鳞伤。这种自设战场、自布硝烟的情景有时已近乎自虐狂,但对他们自己来说并不是欺骗和伪造。
多年前我见过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满脸悲壮地告诉我,他的论敌是谁,把我吓了一跳。因为那位论敌是我敬重的一位学者,他的每篇文章我都看过,怎么料到居然在后院还与一个孩子摆了一场秘密的擂台战?为了回答我疑惑的眼神,年轻人还详述了他们之间的三场论战,只不过在他看来,那位学者对付他时全是指桑骂槐。可惜结果不出我所料,那位学者从来没听到过年轻人的名字。
更多的嫉妒者并无如此一厢情愿的战斗感受,却也习惯于把嫉妒者的行为向自己拉近,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远远看到一串辣椒就浑身冒汗。然而被妒者不是一串辣椒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行为方式牵涉各个方面,除了专业之外还有居家生活、友情交往、运动娱乐,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有联系,嫉妒者口中不说却在心中承受着一种全方位的折磨,折磨得芒刺遍身,又不愿自拔。一个对象尚且如此,如果有几个嫉妒对象,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没法过还得过,嫉妒者经常把自己看成鄙视显贵的勇士,傲岸而又疲惫。他们似乎有所等待,等待着被妒者的失败,但他们不知,被妒者实际上并没有进入过战场,因此也不存在他们想象中的失败。更何况,一种全方位的日常生态怎会失败?因此,等待来的仍然是心灵磨难。
二,自述自困,自聋自哑。
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颠倒,好端端一个文化人失去了文化可信性,局部地成了聋子和哑巴。
例如从理智上说,嫉妒者也会知道某位被妒者的美貌,但是自从有一天警觉到对方的美貌对自己的负面意义,就开始搜寻贬低的可能,这种搜寻未必有实质成果却有心理成果,久而久之对于对方的美貌已经从不愿感受,发展到不能感受,那便是自身感受系统错乱的开始。
同样的道理,一位诗人突然对别人的佳句失去了欣赏能力,一位音乐家在同行优美的乐曲中表情木讷,一位导演对着一部轰动世界的影片淡然一笑,一位美术教授在讲述两位成功画家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如果他们只是端架子、摆权威,内心方寸未乱,毛病还不算太重,如果他们确实已经因嫉妒而颠倒了美丑,封杀了感受,事情就可怕了。那等于是武林高手自废功夫,半条命终结。
曾经读过一位中年作家的坦诚自白,说自己因为出于对年轻一辈作家的嫉妒,拒绝读他们的作品,家庭餐桌上子女们谈得越多的年轻作家越是不读,好像在对谁赌气,对青年作家?对子女?其实是对自己,整个儿与自己过不去。这位中年作家坦然解剖自己的诚恳十分令人感动,他描述的心理症结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我们的文学艺术其实并不荒凉,但每有佳作总会遇到矜持的壁障、冰冷的箭镞,结果只能是荒凉,而这位中年作家告诉我们,首要的荒凉,在嫉妒者心上。
常听人说,某某人的东西我是不看的。是厌恶吗?未必。我们连希特勒的文告也不拒读,连浓妆艳抹的丑角也不拒看,为什么独独要拒绝某个人你并未了解的作品?我想这种拒绝的原因多半也是嫉妒,而拒绝的结果则是自己的闭目塞听。
三,自轻自贱,自贬自罚。
嫉妒好像是在自我提升,实为自我沉降,有时会把自己沉降得不伦不类,十分可笑。
当一位嫉妒的女性在用十分偏激的语气嘲弄一位女明星相貌的时候,她竟然忘了,就在这一刻,自己的相貌作为一种有趣的对照体,成了人们默默观照的对象;一位评论者撰文用夸张的语句贬损一位作家的文采词章,他也忘了,此时此刻,自己同样是用文笔在写作,自己的语句与他引述进来加以批判的语句共处一页,白纸黑字狭路相逢,高下优劣不言而喻。一个人一旦陷入嫉妒就成了半个傻子,频频地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践,一次次打自己的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真是可怜。
还有更蹊跷的事情出现。某个嫉妒者与女友出游,可以欣赏女友对山水胜迹的赞美,可以首肯女友对古代名诗的吟咏,却无法容忍女友对当代某位年轻诗人的崇拜。他会期期艾艾地犹豫片刻,然后评论起这位年轻诗人在外貌、作风上的种种遗憾,声调越来越激烈,没准回去后还写出一篇严厉的批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难怪有些批评文章总是闪耀着一种不知原因的愤恨。这真是何苦来着,难道他把远在天边的年轻诗人当作了潜在的情敌?难道他真觉得自己可以与身边人佩服的各种成功者一决高下?不管哪一种构想,都因为过度的自作多情而遭致了自轻自贱。
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很有身份的人物一起妒心,便不自觉地进入任何嫉妒者都避讳不了的话语公式,声气眉眼与街坊二大妈没有太大差别。二分传言裹着三分酸气,剩下的五分,用轻蔑来掩盖羡慕。此时在众人眼中,这位很有身份的人物立刻成了一个庸俗的角色,不需别人评判,自己就完成了一种精神惩罚。
暂且就说这一些吧。你看,自设战场、自惊自吓、自述自困、自聋自哑、自轻自贱、自贬自罚就这么像玩文字游戏一样随便说说,便可知道嫉妒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心理灾难!
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谁?
我的回答是:嫉妒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