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一 (2/2)
笔趣阁 www.bqg.la,元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了改变。邻州茶陵富民覃乙死了,无子,只一年轻的妻子和招来的女婿,妻诬蔑其婿拜尸成婚,隐藏了玉杯、夜明珠。此案株连八百多人,奉使宣抚将她关进监狱,请都中究问,弄清了案情,判了罪。州长吏以下,共受贿十一万五千缗,人们视他为神明。
调任饶州路总管。遇饥荒,米价飞涨,都中以官仓之米,分三等价,告知行省,必须以下等价出售,百姓才买得起。他这意见未上报。又将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使老百姓能买。当时宰相怒他专权,都中说:“饶州距杭州二千里远,等到议定价回来,往返至少半个月。人七天不食就饿死,能忍心以死等待么?”老百姓也说“:您为我们减低米价,如果您真获罪,我们卖妻子代您还公债。”宰相听到这些后也就作罢。郡每年纳贡金,而纳金之户贫富不等,都中了解了实情后,就做了变动。征收包银按规定每户不过二两,而州县则加十倍征收,都中批评,坚持按诏书办事。父老们或以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与他,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我不敢当。”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
服丧期满,官拜两浙都转运盐使,还未上任,又提升为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上奏国民生计莫重于盐。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担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进行。都中说:“当臣子的,假如都怕被谪,怎能做成一件事情。”于是请示行省,走遍了三十四个盐场,检查其生产条件之高低而予以增减。既完成了任务,课税也丰富了,公私都得利。提升都中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不久调任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又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
天历初年(1328),奉檄整点七路军马,因此境内秩序安定。调任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换了三处镇守的地方,都佩元降金虎符。元统初年(1333),朝廷因两淮盐法破坏已久,皇帝下诏命都中为正奉大夫、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盐使,仍然赠给衣一套,并赐宴。都中既就任,参照以往施行于两浙的改革,分期推行,盐政就整顿好了。不久拜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中途因身体有疾而南归。天子同情他年老,将诏下到他的家中拜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元年(1341)逝世。追赠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
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治上的荣誉都极显著,而治理郡县之业绩,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当时南人以政事之名而传天下,而地位在行省最高长官之上的,只有都中一人。而他清白的情操,则是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宅外未增一块地,宅内未换一椽。政府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幼年留于京师,待到拜许衡为师,已知道自己的发展前程。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自号本斋。著有诗集三卷。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年特别聪颖,在路旁游戏时,丞相完泽见到,对身旁的人说:“这个儿童聪明秀丽,他日必然是重要之才。”大宁地处北方,习俗很少崇尚于文,而克敬独孜孜于儒学。
出仕任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为检校。徽州百姓汪俊诬富人谋反。省臣派克敬前往查证,克敬发现他的话不可靠,多次对汪俊开导,说明利害关系,俊后悔,将对证时,竟服药自杀。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事,因双亲丧事未赴任。任命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四年(1317),前往四明监察与日本人的贸易。开始时,前往监察的人害怕外夷情况难测,必须以强大的军兵自卫,如对大敌那样,克敬到了那里,撤去大兵,以恩意抚慰,日本人都很服帖,无人敢于作乱。有吴人从军征日本而沦落于倭,到这时回到了中国,告诉克敬,愿意回到本乡去,又恐怕引来祸害。克敬说“:哪有军士怀念恩德来归而不接纳呢,如发生事端,我承担责任。”朝廷听到这件事后,给予赞许。鄱阳饥馑,总管王都中开仓放粮赈济,行省要办他擅自发粮的罪,克敬说:“鄱阳距此千里之远,待等到命令,民已饿死,他为仁德,而我则愿为不仁么!”都中因而免罪。
拜监察御史,官吏升迁依据惯例由吏部推举,有人按履历应当升迁,吏部官吏故意压抑。问其缘故,吏说:“有过。”克敬说“:法律规定,被鞭笞四十七板以上的不能升,现在此人不是这样。”吏说:“责轻罪重。”克敬说:“此人过失出在刑部,吏部官员怎么知道他的罪重!”于是就提升了。治书侍御史张伯高说:“以往,监选人才以降级为能事,而今王御史论履历增加品级,可为世道祝贺。”不久迁职左司都事。当时英宗励精图治,丞相拜住请求改变以前政治上不好的方面,中书堂会议上,克敬首先说“:江南的包银,百姓中的贫困户有不能缴纳的,有司则罚为役户,很没意思,应撤消。两浙煎盐户服煮盐的劳役,其中重者更为害民,应免其他徭役。”议定后上报皇上,皆被采纳。
泰定初年(1324),出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购盐,对百姓进行搜刮不堪承受,克敬请求朝廷减盐五千引,转运司不同意,因此叹息说:“假如我当转运使,老百姓可以减轻负担。”行省令克敬对海外运来的货物征税,违抗者按例没收其货。商人以风水为由辩解,官府不听。克敬说“:某货出自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求远,弃重取轻,岂是人们所情愿!”他将此事报呈朝廷,众人不能否定,商人对他感恩戴德。
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副使,转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百姓五千引食盐税的负担。温州逮捕贩私盐的人,抓了一个妇女,克敬愤怒地说:“哪有在千里之外逮一个妇女,让她与卒吏杂处,太玷污圣人的教化,今后不得逮妇人。”这个建议以法令形式规定下来。
第二年,提升为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海漕舟中有后到直沽的,未运到就南还,行省要办督运官的罪,让他回到直沽,克敬对他说:“如果他常年都是这么做,应该办罪。今冒万死,完成运输任务就返回,这是不得已才这样!”于是请发令计其担数,次年补足所缺运达京师,省臣同意这个意见了。
召入朝参议中书省事。有流言蜚语中伤大臣,查其事,克敬执行审议对八种人实行减刑免刑的所谓“八议之法”认为功勋显贵者可以不议,而且罪状不明白而给大臣问罪,怎么向天下人说清楚。宰相传旨:大长公主为皇外姑,应赐予多少钱;平定云南的军队回来后,应赐钱多少;英后入朝拜见皇帝,赐钱多少。克敬请求再奏请皇上斟酌,宰相愤怒地说:“参议敢于改变皇上的命令么?”克敬说:“用财应有道理,大长公主供养向来优厚,今赐钱没有名,不当。自从诸军征讨以来,奖赏的规格未定,现在唯独平云南的军兵要先受赏,是不公平的。英后从远地回还,随从众多,必须赏赐大量的钱,否则与恩意不相符。现在赐物很少,是不周到的。”宰相奏与皇上,帝同意他的说法。授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省辽阳。不久转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又转任淮东廉访使,他以整顿朝纲政纪为己任,不受贿赂,不受亲朋的阿谀奉承,声誉更高,进京任吏部尚书,乘马至奉安时,摔于马下,于是住吴中养病。
元统初年(1333),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租江淮田的决定,朝廷同意。松江大户,有人每年向京献米万担运到京师,其人已死,子孙贫困行乞,官府每年还要征收,收不够时混杂于松江田赋中,要求老百姓来承担。克敬说“:一个平民献米,贪图荣誉于一身,现在人死家败,且已剥夺他的爵位,不可使一郡人都受其害,国家就缺这点么?”江浙大旱,民田都减租,只有长宁寺的田不减,就行文给中书,指出不可忽视天灾而使百姓受害。岭南徭人造反,朝廷调行省的卫戍军兵前往征讨,恰好当时缺少提调军马官。按照规定,汉人不能参与军政,众人不知该如何办,克敬对上直率地说:“行省被寄托一方面的任务,假如万一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务,也拘守于法而坐着等么?”于是调兵前往剿捕,并供给军粮,朝廷得知此事,就令江西、湖广二省供应军粮。任职五个月,请告老还乡,时年五十九岁。
克敬喜读书,有所心得,就写成书。著有诗、文章和奏议传于世。元统三年(1335)逝世,终年六十一岁。赠中奉大夫、陕西等处参知政事,追封梁郡公,谥号文肃。
任速哥,渤海人。自幼以孝顺父母闻名。性格潇洒、刚直,仗义疏财,不依靠势利,凡与义有关的事,必定尽力去做,具有古侠之风度。在家中诚实、恭敬,即使是儒家学者也不能超过他。最初世袭父亲右卫千户之官,公卿们以他贤德而推荐于朝廷。英宗召见,见他谈吐不凡,器重他,认为心腹,准备任命重要官职。不久,铁失与倒剌沙合谋,英宗被弑,他就引退了,从此不再出任官职。居家期间,有时很激动,有时大醉而归,有时痛哭过市,当时人们认为他是个疯子,不知道他内心痛苦。
泰定中,倒剌沙当权,多次出现天变现象。速哥秘密地对平章政事速速说:“先帝之仇,为臣朝夕痛心而不能报,是因为没有找到好计策。现在我考虑武宗有二子,长子名周王,属于正统,然而远在北方,难以通达消息。次子怀王,众望所归,而且近在金陵,易于传达命令。如能同心拥护他以成大业,先帝之仇即可报了。”速速完全同意。当时燕帖木儿刚刚任枢密院佥事,掌握着兵权,二人与他深交。是年冬把他们的打算告诉燕帖木儿,燕帖木儿一听感到吃惊。因而慢慢地说“:天下之事,只有顺与逆两条路,以顺讨逆,不怕不胜。何况您是国家世臣,与国休戚相关,今天不为国难忧虑,有一天有人在我们之先动手,大祸就降临了。”于是燕帖木儿同意他们的谋划。
致和元年(1328),怀王自金陵迁江陵,不久泰定帝崩,倒剌沙过了一个多月还不立新帝,形势紧迫,速哥与速速从燕帖木儿奉豫王之令,率领各位豪杰,及时起义,于八月四日,逮捕省臣,发兵占据居庸等关口,召集文武百官于皇宫,说明辅佐拥戴大义,派遣使臣赴江陵迎接怀王。怀王至京师,群臣请他即帝位,这就是文帝。论功行赏,提升速哥为礼部尚书,速哥推辞说:“我以往负保卫之职,在南坡之变中,我不能效勇于一死,以报朝廷,今日的行动,是各位将相之力,对我来说,还不足以赎罪,又怎敢说有功!”文宗予以劝勉,于是拜任。其他赏赐,一概未受。不久转任长宁寺卿,既而又出任安丰路总管、又进宫任寿福府总管,都水使者,居官恭敬,从不居功自傲,人们偶尔问以拥立新君之事,常常是谦逊不语,君子更因此而称赞他。
陈思谦字景让,家世见其祖父陈。。传。思谦少年时期丧父,他机警聪明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法制的始末都有详尽的研究,对邵子皇极经世书研究尤深。文宗天历初年问政,朝廷征集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推举思谦,当时他已四十岁。天子在兴圣宫召见他,第二年二月,授任典宝监经历。十一月,改任礼部主事,他首先说:“教坊、仪凤二司,请并入宣徽院,以便礼部的选贤。它所属的官员不应与文、武百官并列朝会,应在百官之后,大乐之前。”帝同意思谦的意见,但仍将二司隶属于礼部。
至顺元年(1333),拜西行台监察御史,他提出了八条建议:“一、端正君道;二、团结人心;三、崇尚礼让;四、整顿纲纪;五、审查官吏推举制度;六、鼓励孝行;七、减轻百姓负担;八、修整军政。在此以前,关陕饥荒,百姓卖地逃亡,回来后,都无地可耕。思谦说:“让百姓以加倍的价值赎回卖去的地,使富人收双倍的利,穷人获得已抛弃的产业。”朝廷听取了这个意见。监察御史李扩巡视甘肃,金州百姓刘海延都之子元元,自称是流民王延禄,不是海延都的儿子,控告海延都掠夺他的财产,李扩信以为真,对其父施重刑,思谦弹劾他违反父子之天伦,破坏朝廷之法纪,办了他的罪。
至顺二年二月,迁职太禧宗。。院都事。九月,拜授监察御史,他首先陈奏了四件事,他说:“上有祖宗宗庙,国家之重任,下有四海百姓之生存,前有祖宗创业之艰难,后有子孙长久之计谋。就中而论,自秦、汉以来,上下三千余年,天下得以统一的,仅六百多年。我朝开国一百多年,统一天下六十多年,人民的富裕,三代、汉、唐都未曾有过。民有千金的产业,还谨慎地守住它,认为是祖先创立的。何况皇上拥有天下,继承祖宗艰难之业,而传国万世!愚臣之所以恳切地谈论兴亡之事,实在是以为皇帝是元朝的圣主,今天是皇上盛世图谋治理之时,机不可失。”他指出,如今朝廷开支,比至元三十年以前增加数十倍,至顺年间经费,缺二百三十九万余锭。应节省无益和不急的费用,以备军国之需。若能节省三分之一,对人民就是很大的恩惠了。又说“:军站削减了,签补已无殷实富户,救济已无积余之财,假如有出征打仗之事,必然要搜括民间马匹,如果修订马政,也是一种帮助。现在西部北部到沙漠的边际,东到辽海,地势高寒,水甜草美,是牧养牛马之地,应设置群牧使司,统领十监,专管马政,并养畜牛羊,数年之后,马匹繁盛肥壮,或者给军队以助军威,或者给军站以优民力,牛羊多了,又足够国家之用,这并非是小小的补助。”又说“:推举制度的弊端,做官之门太多,官员升降之法太简,州郡之官的任命太多,朝、省官员的晋升太快,需设立三项政策,以补救四种弊端。一是,至元以后增设的衙门过多,不急需的应根据实际裁减合并;二是,应参照古代制度设立推举科,令三品以下官员,各举所知,获得有才能之人则受奖,失实则受罚。三是,古时刺史进宫官为三公,郎官出京管辖百里之地,目的是使地方官吏了解朝廷体制,朝廷官员了解民间利病。今后县尹一级官员政绩不是显著的享受郎官御史待遇,郡守中有奇才异绩的进京则任宪史尚书,其他官员都根据其资历、品德迁升,在京官员不得三考连任京官,地方官员须历两任,始能升任宫廷官职,政绩不是出类拔萃、又无失误之官,则按年资,给以升迁。凡朝廷缺官员,须二十月以上,才能升迁。”帝许其奏,命中书议定执行。
当时官员因父或母去世而辞去职务在家中守孝,但往往守孝期未满就被起用。思谦说“:三年之丧,叫做达礼,若非战争时期,是不可随意改变的。”于是形成命令。皇帝下诏,修建报严寺。思谦说“:兵荒之后,应停止土木建设,以宽舒民力。”帝称赞说“:这正是祖宗建立台宪的用意。对这件事还有什么建议,可提出来,不要隐瞒。”赐予缣绮嘉奖他。不久,升任右司都事。
元统二年(1334)五月,调任兵部郎中,十一月改任御史台都事。至元元年(1335)五月,出任淮西道廉访副使,至淮未满一月,因病归故里。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书对现行刑法提出修改意见得到朝廷的认可。
至正元年(1341),调任兵部侍郎。不久因母丧守孝。孝期满,召为右司郎中。荒年,盗贼四起,劫掠州邑,思谦向执政者建议,应尽国库之力赈济贫民,分兵镇守抚慰中原地区,以防后患。五年,任中书省参事。调任刑部尚书,改任湖南廉访使。八年,迁调淮东宣慰司都元帅。九年迁职浙西廉访使、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未就职。
十一年改任淮西廉访使。庐州人民起兵反元,思谦急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捉,但起义势力已经不可扑灭。思谦对宣让王帖木儿不花说“:太平的日子久了,百姓不知有战争,王作为皇室的后代,镇守淮甸,怎能坐视不理?思谦愿与王合力惩讨灭除盗匪。况且王府武将番值宿卫人不少,一定有能冲锋陷阵的人,只要你谋划。”王说:“这是我的职责,但鞍马兵器不足,怎能抵御敌人?”思谦收集官民马匹、置备兵器、盔甲,分路并进,于是擒获了匪首,庐州之盗被平定。后来,颍州起义人民即将渡淮河,思谦又对王说:“颍寇东侵,急调芍陂屯兵。”王说:“非有圣诏不敢调。”思谦说:“非常之变,应采用变通的手段,擅自调兵之罪,由思谦承当。”王被其言所感动,照他的建议做了。他的侄儿立本为万户屯田官,他唤侄儿说:“我们的祖宗以忠义传家,你的官职,是我们祖先奋力征战得来,当今国家有难,你应身先士卒,以图报效,才不辜负朝廷。”
不久,被召回京城,任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家法律。十二年,拜授治书侍御史。第二年,晋升中丞。年近七十,上书乞讨告老,未得允准,皇上特为降旨,进一品官阶,授荣禄大夫,仍任御史中丞。入宫拜谢皇帝,感染疾病,待命下,勉强拜谢受命,次日即逝。皇上赠宣献秉宪佐治功臣、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通敏。
韩元善字大雅,汴梁太康人。先祖唐检校司空赠司徒充,以宣武军节度使兼义成军统帅,留守汴梁,子孙就成为太康韩氏。父亲克昌,至大年间官为监察御史,以论事而扬名。元善由国子监的学生,科考及格,进入仕途,授新州判官,后又接连提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历任中书左司郎中、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枢密院佥事。
至正三年(1343),拜中书参知政事。五年,调任大司农卿,不久又出任江南行御史台中丞、燕南肃政廉访使。九年,召拜中书左丞、同知经筵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启奏皇上,因事关军机,而元善及参知政事韩镛等为汉人,应使他们退避,不要参与。于是元善与右丞玉枢虎儿吐华一同巡察彰德,供应粮饷。十二年,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总兵征讨汝宁,元善至卫辉,因病而逝。
元善性格纯朴、正直,熟知政治体制,经历台阁三十余年,跻身中丞,以其文学治理之才,辅佐朝廷决策,议论之时,仗义陈词,但不得罪上官,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要倚重于他。他曾告假归家侍奉双亲,仿效范文正公的遗规,购置百亩义田,用于接济贫困乡族。至正时始用钞票,赐予朝廷亲近之臣各三百锭,元善以此买田六百亩,办义塾,聘请有名的士人,来教授族人的子弟。
崔敬字伯恭,大宁惠州人。精通刑名法律之学。淮东、山南廉访司都召聘他为书吏。天历初年(1328),朝廷征召为御史台察院书吏,后历任刑部令史、徽政院掾史,晋升中书掾。后至元五年(1339)经考试及格,授刑部主事。
六年,升枢密院都事,拜监察御史。当时文宗神位被毁,削去文宗后皇太后之号,迁居于东安州,而皇弟燕帖古思即文宗之子又流放到高丽。敬上疏皇帝说“:文皇蒙不轨之罪,已撤其在宗庙之祀,叔母也因此招祸获罪,削去尊号。尽孝正名,这样做就足够了。但是念皇弟燕帖古思太子,年龄幼小,遭此流离迁徙之罪,天理人情,有所不忍。明皇当上宾的时候,太子还在襁褓之中,还不懂事,理当怜悯。总之,武宗视明、文二帝,都是亲生之子,陛下与太子,都是嫡孙。若以武皇之心为己心,都是子孙,本无亲疏之别;而以陛下之心为心,不免有彼此之分。臣请求以世俗作比喻:普通百姓有百金的产业,还要购置义田,家族中困难者,为之教养,不使他们流离失所。何况皇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全国黎民都是您抚育的子民,应使每一夫、一妇无一不得安居,今天则以兄弟置之不管,这样会取笑于邻邦,耻辱于外国。何况蛮夷之心,不可猜测,假如发生其他变故,关系非轻。有感而言至此,甚为心寒!臣愿杀身以赎太子之罪,望陛下派遣亲近之臣接回太后、太子,以成全母子之情,尽骨肉之义,回天意,悦人心,则祖宗、国家幸甚!”没有答复。
崔敬又一次上疏,劝谏天子巡幸上都,应整治内殿。其简要内容是:世祖以上都为避暑之地,车驾前往,每年如常,宫内有大安阁、鸿禧殿和睿思殿,可以保养皇上的圣体,适宜于起居,对祖宗怀敬畏之心情。现在失剌斡尔朵思,是先皇在准备欢宴游乐之用,并非经常居住之地。今天陛下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常常给百姓下降道德之音,亲临宗庙行祭祀之礼,即使动植物无知,也无不欢喜。而国家多事故,天道变化无常,臣作为风纪官以劝谏为己职,愿御驾还大内,居深宫,严格直宿宫禁,与宰相大臣共谋治国之道,在日理万机的闲暇时刻,则命经筵讲学,研究古今盛衰的原由,继承光耀圣人之学,此是宗庙和国家之福。
当时皇帝数次以历代珍宝分赠给近臣,敬又具文上疏说:“臣听说世皇时代,大臣有功,所赐不过是木盘、甲胄,珍惜天物,为后世考虑更远的未来。今山东饥荒,燕南干旱,海潮成灾,上天显示儆戒,地道失宁,京畿南北,蝗灾严重,正是圣主怜恤黎民之日。近侍大臣,不知道为此而虑,只知奏禀皇上请赐珠宝,每日不断,甚至以府库中百年所积存的宝物,遍赐御仆和守门之人以及乳童稚子,若国库空虚,万一国家遇到大事,有人立了大功,又拿什么去赏赐呢?请求追回所赐之物,以示不可滥于施恩,以得公论。”
这一年,出任山北廉访司事,巡查全宁。狱中李秀,因造伪钞获罪,株连数十人,他们皆与秀并不相识。敬对此案怀疑,进一步审问。李秀说:“我以教馆为业,居住乡村,官府到秀家中,说我是伪钞的制造者,棍杖之下,不敢不承认。”敬问知首谋之人,是大同王浊,十多年事情都未泄露,而官府误以李秀就是王浊。行文至大同,果然抓获王浊为真正的伪钞制造者。
至正初年,调河南,又调江东。所到之处,压抑豪强,恩惠穷人,洗雪冤案,兴学劝农,百废俱兴。拜授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进京任诸路宝钞提举,改任工部侍郎。
十一年(1351),调任大都路总管府知事。直沽河淤塞数年,中书省委托崔敬疏通治理,给钞数万锭,募工万人,未及三月完工,大家都佩服其能干。拜任刑部侍郎,转任中书左司郎中。
十二年,历任兵部尚书,枢密院判官。十四年,调任刑部尚书。广东府长官被仇人所杀,对沙加班处以大逆之罪,敬弄清了宪府是因私仇相害,因而出现此案,杀人者当然应按法论处,只惩罚一人,大逆并非谋反,不应惩罚一家。敬的意见得到朝廷批准。
十五年,再次任枢密院判官,不久又拜为参知政事,行省河南,再任兵部尚书,兼济宁军民屯田使,朝廷给予十万锭,分给有司,招来民工、军士,立下营屯种粮食,每年收成百万斛,供给边防,任职一年多,其治理井然有序。
十七年召任大司农少卿,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山东地方人民掀起反元斗争,敬与平章政事答兰、参知政事俺普,分别视察陵州。陵州是南北要冲,没有城郭,居民散居各地,敬兼领兵、刑、户、工四个部的事务,供给各路军需,没有一件事情不能完成。丞相以他的能干报告皇帝,赐给上尊美酒,仍命他灵活行事。敬与俺普密商说:“我军强且胜,彼军败而降,如能有仗义之人士,直接去其军营进行劝降,也是一方面的幸运。”有国子生名王恪等,愿意请命前往,敬便授予官职,令他前往,到郓城,见到李秉彝、田丰等,给他们说明逆顺祸福的道理,丰与秉彝都悔过自新。山东郡邑的收复,主要是敬的策略。敬以为军马的供给太多、太繁重,而百姓则日益疲劳,于是请命实行纳票补官之令。中书将他的意见呈奉圣上,皇上下诏采纳。河北燕南士民接踵而来,积粟百万石,绮缎万匹,用于军费,百姓负担稍稍减轻。
十八年,授任山东行枢密院副使,不久调任江浙行省左丞。六十岁逝世。赠与资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谥号忠敏。
有了改变。邻州茶陵富民覃乙死了,无子,只一年轻的妻子和招来的女婿,妻诬蔑其婿拜尸成婚,隐藏了玉杯、夜明珠。此案株连八百多人,奉使宣抚将她关进监狱,请都中究问,弄清了案情,判了罪。州长吏以下,共受贿十一万五千缗,人们视他为神明。
调任饶州路总管。遇饥荒,米价飞涨,都中以官仓之米,分三等价,告知行省,必须以下等价出售,百姓才买得起。他这意见未上报。又将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使老百姓能买。当时宰相怒他专权,都中说:“饶州距杭州二千里远,等到议定价回来,往返至少半个月。人七天不食就饿死,能忍心以死等待么?”老百姓也说“:您为我们减低米价,如果您真获罪,我们卖妻子代您还公债。”宰相听到这些后也就作罢。郡每年纳贡金,而纳金之户贫富不等,都中了解了实情后,就做了变动。征收包银按规定每户不过二两,而州县则加十倍征收,都中批评,坚持按诏书办事。父老们或以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与他,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我不敢当。”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
服丧期满,官拜两浙都转运盐使,还未上任,又提升为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上奏国民生计莫重于盐。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担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进行。都中说:“当臣子的,假如都怕被谪,怎能做成一件事情。”于是请示行省,走遍了三十四个盐场,检查其生产条件之高低而予以增减。既完成了任务,课税也丰富了,公私都得利。提升都中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不久调任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又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
天历初年(1328),奉檄整点七路军马,因此境内秩序安定。调任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换了三处镇守的地方,都佩元降金虎符。元统初年(1333),朝廷因两淮盐法破坏已久,皇帝下诏命都中为正奉大夫、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盐使,仍然赠给衣一套,并赐宴。都中既就任,参照以往施行于两浙的改革,分期推行,盐政就整顿好了。不久拜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中途因身体有疾而南归。天子同情他年老,将诏下到他的家中拜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元年(1341)逝世。追赠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
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治上的荣誉都极显著,而治理郡县之业绩,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当时南人以政事之名而传天下,而地位在行省最高长官之上的,只有都中一人。而他清白的情操,则是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宅外未增一块地,宅内未换一椽。政府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幼年留于京师,待到拜许衡为师,已知道自己的发展前程。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自号本斋。著有诗集三卷。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年特别聪颖,在路旁游戏时,丞相完泽见到,对身旁的人说:“这个儿童聪明秀丽,他日必然是重要之才。”大宁地处北方,习俗很少崇尚于文,而克敬独孜孜于儒学。
出仕任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为检校。徽州百姓汪俊诬富人谋反。省臣派克敬前往查证,克敬发现他的话不可靠,多次对汪俊开导,说明利害关系,俊后悔,将对证时,竟服药自杀。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事,因双亲丧事未赴任。任命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四年(1317),前往四明监察与日本人的贸易。开始时,前往监察的人害怕外夷情况难测,必须以强大的军兵自卫,如对大敌那样,克敬到了那里,撤去大兵,以恩意抚慰,日本人都很服帖,无人敢于作乱。有吴人从军征日本而沦落于倭,到这时回到了中国,告诉克敬,愿意回到本乡去,又恐怕引来祸害。克敬说“:哪有军士怀念恩德来归而不接纳呢,如发生事端,我承担责任。”朝廷听到这件事后,给予赞许。鄱阳饥馑,总管王都中开仓放粮赈济,行省要办他擅自发粮的罪,克敬说:“鄱阳距此千里之远,待等到命令,民已饿死,他为仁德,而我则愿为不仁么!”都中因而免罪。
拜监察御史,官吏升迁依据惯例由吏部推举,有人按履历应当升迁,吏部官吏故意压抑。问其缘故,吏说:“有过。”克敬说“:法律规定,被鞭笞四十七板以上的不能升,现在此人不是这样。”吏说:“责轻罪重。”克敬说:“此人过失出在刑部,吏部官员怎么知道他的罪重!”于是就提升了。治书侍御史张伯高说:“以往,监选人才以降级为能事,而今王御史论履历增加品级,可为世道祝贺。”不久迁职左司都事。当时英宗励精图治,丞相拜住请求改变以前政治上不好的方面,中书堂会议上,克敬首先说“:江南的包银,百姓中的贫困户有不能缴纳的,有司则罚为役户,很没意思,应撤消。两浙煎盐户服煮盐的劳役,其中重者更为害民,应免其他徭役。”议定后上报皇上,皆被采纳。
泰定初年(1324),出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购盐,对百姓进行搜刮不堪承受,克敬请求朝廷减盐五千引,转运司不同意,因此叹息说:“假如我当转运使,老百姓可以减轻负担。”行省令克敬对海外运来的货物征税,违抗者按例没收其货。商人以风水为由辩解,官府不听。克敬说“:某货出自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求远,弃重取轻,岂是人们所情愿!”他将此事报呈朝廷,众人不能否定,商人对他感恩戴德。
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副使,转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百姓五千引食盐税的负担。温州逮捕贩私盐的人,抓了一个妇女,克敬愤怒地说:“哪有在千里之外逮一个妇女,让她与卒吏杂处,太玷污圣人的教化,今后不得逮妇人。”这个建议以法令形式规定下来。
第二年,提升为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海漕舟中有后到直沽的,未运到就南还,行省要办督运官的罪,让他回到直沽,克敬对他说:“如果他常年都是这么做,应该办罪。今冒万死,完成运输任务就返回,这是不得已才这样!”于是请发令计其担数,次年补足所缺运达京师,省臣同意这个意见了。
召入朝参议中书省事。有流言蜚语中伤大臣,查其事,克敬执行审议对八种人实行减刑免刑的所谓“八议之法”认为功勋显贵者可以不议,而且罪状不明白而给大臣问罪,怎么向天下人说清楚。宰相传旨:大长公主为皇外姑,应赐予多少钱;平定云南的军队回来后,应赐钱多少;英后入朝拜见皇帝,赐钱多少。克敬请求再奏请皇上斟酌,宰相愤怒地说:“参议敢于改变皇上的命令么?”克敬说:“用财应有道理,大长公主供养向来优厚,今赐钱没有名,不当。自从诸军征讨以来,奖赏的规格未定,现在唯独平云南的军兵要先受赏,是不公平的。英后从远地回还,随从众多,必须赏赐大量的钱,否则与恩意不相符。现在赐物很少,是不周到的。”宰相奏与皇上,帝同意他的说法。授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省辽阳。不久转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又转任淮东廉访使,他以整顿朝纲政纪为己任,不受贿赂,不受亲朋的阿谀奉承,声誉更高,进京任吏部尚书,乘马至奉安时,摔于马下,于是住吴中养病。
元统初年(1333),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租江淮田的决定,朝廷同意。松江大户,有人每年向京献米万担运到京师,其人已死,子孙贫困行乞,官府每年还要征收,收不够时混杂于松江田赋中,要求老百姓来承担。克敬说“:一个平民献米,贪图荣誉于一身,现在人死家败,且已剥夺他的爵位,不可使一郡人都受其害,国家就缺这点么?”江浙大旱,民田都减租,只有长宁寺的田不减,就行文给中书,指出不可忽视天灾而使百姓受害。岭南徭人造反,朝廷调行省的卫戍军兵前往征讨,恰好当时缺少提调军马官。按照规定,汉人不能参与军政,众人不知该如何办,克敬对上直率地说:“行省被寄托一方面的任务,假如万一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务,也拘守于法而坐着等么?”于是调兵前往剿捕,并供给军粮,朝廷得知此事,就令江西、湖广二省供应军粮。任职五个月,请告老还乡,时年五十九岁。
克敬喜读书,有所心得,就写成书。著有诗、文章和奏议传于世。元统三年(1335)逝世,终年六十一岁。赠中奉大夫、陕西等处参知政事,追封梁郡公,谥号文肃。
任速哥,渤海人。自幼以孝顺父母闻名。性格潇洒、刚直,仗义疏财,不依靠势利,凡与义有关的事,必定尽力去做,具有古侠之风度。在家中诚实、恭敬,即使是儒家学者也不能超过他。最初世袭父亲右卫千户之官,公卿们以他贤德而推荐于朝廷。英宗召见,见他谈吐不凡,器重他,认为心腹,准备任命重要官职。不久,铁失与倒剌沙合谋,英宗被弑,他就引退了,从此不再出任官职。居家期间,有时很激动,有时大醉而归,有时痛哭过市,当时人们认为他是个疯子,不知道他内心痛苦。
泰定中,倒剌沙当权,多次出现天变现象。速哥秘密地对平章政事速速说:“先帝之仇,为臣朝夕痛心而不能报,是因为没有找到好计策。现在我考虑武宗有二子,长子名周王,属于正统,然而远在北方,难以通达消息。次子怀王,众望所归,而且近在金陵,易于传达命令。如能同心拥护他以成大业,先帝之仇即可报了。”速速完全同意。当时燕帖木儿刚刚任枢密院佥事,掌握着兵权,二人与他深交。是年冬把他们的打算告诉燕帖木儿,燕帖木儿一听感到吃惊。因而慢慢地说“:天下之事,只有顺与逆两条路,以顺讨逆,不怕不胜。何况您是国家世臣,与国休戚相关,今天不为国难忧虑,有一天有人在我们之先动手,大祸就降临了。”于是燕帖木儿同意他们的谋划。
致和元年(1328),怀王自金陵迁江陵,不久泰定帝崩,倒剌沙过了一个多月还不立新帝,形势紧迫,速哥与速速从燕帖木儿奉豫王之令,率领各位豪杰,及时起义,于八月四日,逮捕省臣,发兵占据居庸等关口,召集文武百官于皇宫,说明辅佐拥戴大义,派遣使臣赴江陵迎接怀王。怀王至京师,群臣请他即帝位,这就是文帝。论功行赏,提升速哥为礼部尚书,速哥推辞说:“我以往负保卫之职,在南坡之变中,我不能效勇于一死,以报朝廷,今日的行动,是各位将相之力,对我来说,还不足以赎罪,又怎敢说有功!”文宗予以劝勉,于是拜任。其他赏赐,一概未受。不久转任长宁寺卿,既而又出任安丰路总管、又进宫任寿福府总管,都水使者,居官恭敬,从不居功自傲,人们偶尔问以拥立新君之事,常常是谦逊不语,君子更因此而称赞他。
陈思谦字景让,家世见其祖父陈。。传。思谦少年时期丧父,他机警聪明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法制的始末都有详尽的研究,对邵子皇极经世书研究尤深。文宗天历初年问政,朝廷征集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推举思谦,当时他已四十岁。天子在兴圣宫召见他,第二年二月,授任典宝监经历。十一月,改任礼部主事,他首先说:“教坊、仪凤二司,请并入宣徽院,以便礼部的选贤。它所属的官员不应与文、武百官并列朝会,应在百官之后,大乐之前。”帝同意思谦的意见,但仍将二司隶属于礼部。
至顺元年(1333),拜西行台监察御史,他提出了八条建议:“一、端正君道;二、团结人心;三、崇尚礼让;四、整顿纲纪;五、审查官吏推举制度;六、鼓励孝行;七、减轻百姓负担;八、修整军政。在此以前,关陕饥荒,百姓卖地逃亡,回来后,都无地可耕。思谦说:“让百姓以加倍的价值赎回卖去的地,使富人收双倍的利,穷人获得已抛弃的产业。”朝廷听取了这个意见。监察御史李扩巡视甘肃,金州百姓刘海延都之子元元,自称是流民王延禄,不是海延都的儿子,控告海延都掠夺他的财产,李扩信以为真,对其父施重刑,思谦弹劾他违反父子之天伦,破坏朝廷之法纪,办了他的罪。
至顺二年二月,迁职太禧宗。。院都事。九月,拜授监察御史,他首先陈奏了四件事,他说:“上有祖宗宗庙,国家之重任,下有四海百姓之生存,前有祖宗创业之艰难,后有子孙长久之计谋。就中而论,自秦、汉以来,上下三千余年,天下得以统一的,仅六百多年。我朝开国一百多年,统一天下六十多年,人民的富裕,三代、汉、唐都未曾有过。民有千金的产业,还谨慎地守住它,认为是祖先创立的。何况皇上拥有天下,继承祖宗艰难之业,而传国万世!愚臣之所以恳切地谈论兴亡之事,实在是以为皇帝是元朝的圣主,今天是皇上盛世图谋治理之时,机不可失。”他指出,如今朝廷开支,比至元三十年以前增加数十倍,至顺年间经费,缺二百三十九万余锭。应节省无益和不急的费用,以备军国之需。若能节省三分之一,对人民就是很大的恩惠了。又说“:军站削减了,签补已无殷实富户,救济已无积余之财,假如有出征打仗之事,必然要搜括民间马匹,如果修订马政,也是一种帮助。现在西部北部到沙漠的边际,东到辽海,地势高寒,水甜草美,是牧养牛马之地,应设置群牧使司,统领十监,专管马政,并养畜牛羊,数年之后,马匹繁盛肥壮,或者给军队以助军威,或者给军站以优民力,牛羊多了,又足够国家之用,这并非是小小的补助。”又说“:推举制度的弊端,做官之门太多,官员升降之法太简,州郡之官的任命太多,朝、省官员的晋升太快,需设立三项政策,以补救四种弊端。一是,至元以后增设的衙门过多,不急需的应根据实际裁减合并;二是,应参照古代制度设立推举科,令三品以下官员,各举所知,获得有才能之人则受奖,失实则受罚。三是,古时刺史进宫官为三公,郎官出京管辖百里之地,目的是使地方官吏了解朝廷体制,朝廷官员了解民间利病。今后县尹一级官员政绩不是显著的享受郎官御史待遇,郡守中有奇才异绩的进京则任宪史尚书,其他官员都根据其资历、品德迁升,在京官员不得三考连任京官,地方官员须历两任,始能升任宫廷官职,政绩不是出类拔萃、又无失误之官,则按年资,给以升迁。凡朝廷缺官员,须二十月以上,才能升迁。”帝许其奏,命中书议定执行。
当时官员因父或母去世而辞去职务在家中守孝,但往往守孝期未满就被起用。思谦说“:三年之丧,叫做达礼,若非战争时期,是不可随意改变的。”于是形成命令。皇帝下诏,修建报严寺。思谦说“:兵荒之后,应停止土木建设,以宽舒民力。”帝称赞说“:这正是祖宗建立台宪的用意。对这件事还有什么建议,可提出来,不要隐瞒。”赐予缣绮嘉奖他。不久,升任右司都事。
元统二年(1334)五月,调任兵部郎中,十一月改任御史台都事。至元元年(1335)五月,出任淮西道廉访副使,至淮未满一月,因病归故里。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书对现行刑法提出修改意见得到朝廷的认可。
至正元年(1341),调任兵部侍郎。不久因母丧守孝。孝期满,召为右司郎中。荒年,盗贼四起,劫掠州邑,思谦向执政者建议,应尽国库之力赈济贫民,分兵镇守抚慰中原地区,以防后患。五年,任中书省参事。调任刑部尚书,改任湖南廉访使。八年,迁调淮东宣慰司都元帅。九年迁职浙西廉访使、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未就职。
十一年改任淮西廉访使。庐州人民起兵反元,思谦急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捉,但起义势力已经不可扑灭。思谦对宣让王帖木儿不花说“:太平的日子久了,百姓不知有战争,王作为皇室的后代,镇守淮甸,怎能坐视不理?思谦愿与王合力惩讨灭除盗匪。况且王府武将番值宿卫人不少,一定有能冲锋陷阵的人,只要你谋划。”王说:“这是我的职责,但鞍马兵器不足,怎能抵御敌人?”思谦收集官民马匹、置备兵器、盔甲,分路并进,于是擒获了匪首,庐州之盗被平定。后来,颍州起义人民即将渡淮河,思谦又对王说:“颍寇东侵,急调芍陂屯兵。”王说:“非有圣诏不敢调。”思谦说:“非常之变,应采用变通的手段,擅自调兵之罪,由思谦承当。”王被其言所感动,照他的建议做了。他的侄儿立本为万户屯田官,他唤侄儿说:“我们的祖宗以忠义传家,你的官职,是我们祖先奋力征战得来,当今国家有难,你应身先士卒,以图报效,才不辜负朝廷。”
不久,被召回京城,任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家法律。十二年,拜授治书侍御史。第二年,晋升中丞。年近七十,上书乞讨告老,未得允准,皇上特为降旨,进一品官阶,授荣禄大夫,仍任御史中丞。入宫拜谢皇帝,感染疾病,待命下,勉强拜谢受命,次日即逝。皇上赠宣献秉宪佐治功臣、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通敏。
韩元善字大雅,汴梁太康人。先祖唐检校司空赠司徒充,以宣武军节度使兼义成军统帅,留守汴梁,子孙就成为太康韩氏。父亲克昌,至大年间官为监察御史,以论事而扬名。元善由国子监的学生,科考及格,进入仕途,授新州判官,后又接连提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历任中书左司郎中、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枢密院佥事。
至正三年(1343),拜中书参知政事。五年,调任大司农卿,不久又出任江南行御史台中丞、燕南肃政廉访使。九年,召拜中书左丞、同知经筵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启奏皇上,因事关军机,而元善及参知政事韩镛等为汉人,应使他们退避,不要参与。于是元善与右丞玉枢虎儿吐华一同巡察彰德,供应粮饷。十二年,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总兵征讨汝宁,元善至卫辉,因病而逝。
元善性格纯朴、正直,熟知政治体制,经历台阁三十余年,跻身中丞,以其文学治理之才,辅佐朝廷决策,议论之时,仗义陈词,但不得罪上官,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要倚重于他。他曾告假归家侍奉双亲,仿效范文正公的遗规,购置百亩义田,用于接济贫困乡族。至正时始用钞票,赐予朝廷亲近之臣各三百锭,元善以此买田六百亩,办义塾,聘请有名的士人,来教授族人的子弟。
崔敬字伯恭,大宁惠州人。精通刑名法律之学。淮东、山南廉访司都召聘他为书吏。天历初年(1328),朝廷征召为御史台察院书吏,后历任刑部令史、徽政院掾史,晋升中书掾。后至元五年(1339)经考试及格,授刑部主事。
六年,升枢密院都事,拜监察御史。当时文宗神位被毁,削去文宗后皇太后之号,迁居于东安州,而皇弟燕帖古思即文宗之子又流放到高丽。敬上疏皇帝说“:文皇蒙不轨之罪,已撤其在宗庙之祀,叔母也因此招祸获罪,削去尊号。尽孝正名,这样做就足够了。但是念皇弟燕帖古思太子,年龄幼小,遭此流离迁徙之罪,天理人情,有所不忍。明皇当上宾的时候,太子还在襁褓之中,还不懂事,理当怜悯。总之,武宗视明、文二帝,都是亲生之子,陛下与太子,都是嫡孙。若以武皇之心为己心,都是子孙,本无亲疏之别;而以陛下之心为心,不免有彼此之分。臣请求以世俗作比喻:普通百姓有百金的产业,还要购置义田,家族中困难者,为之教养,不使他们流离失所。何况皇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全国黎民都是您抚育的子民,应使每一夫、一妇无一不得安居,今天则以兄弟置之不管,这样会取笑于邻邦,耻辱于外国。何况蛮夷之心,不可猜测,假如发生其他变故,关系非轻。有感而言至此,甚为心寒!臣愿杀身以赎太子之罪,望陛下派遣亲近之臣接回太后、太子,以成全母子之情,尽骨肉之义,回天意,悦人心,则祖宗、国家幸甚!”没有答复。
崔敬又一次上疏,劝谏天子巡幸上都,应整治内殿。其简要内容是:世祖以上都为避暑之地,车驾前往,每年如常,宫内有大安阁、鸿禧殿和睿思殿,可以保养皇上的圣体,适宜于起居,对祖宗怀敬畏之心情。现在失剌斡尔朵思,是先皇在准备欢宴游乐之用,并非经常居住之地。今天陛下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常常给百姓下降道德之音,亲临宗庙行祭祀之礼,即使动植物无知,也无不欢喜。而国家多事故,天道变化无常,臣作为风纪官以劝谏为己职,愿御驾还大内,居深宫,严格直宿宫禁,与宰相大臣共谋治国之道,在日理万机的闲暇时刻,则命经筵讲学,研究古今盛衰的原由,继承光耀圣人之学,此是宗庙和国家之福。
当时皇帝数次以历代珍宝分赠给近臣,敬又具文上疏说:“臣听说世皇时代,大臣有功,所赐不过是木盘、甲胄,珍惜天物,为后世考虑更远的未来。今山东饥荒,燕南干旱,海潮成灾,上天显示儆戒,地道失宁,京畿南北,蝗灾严重,正是圣主怜恤黎民之日。近侍大臣,不知道为此而虑,只知奏禀皇上请赐珠宝,每日不断,甚至以府库中百年所积存的宝物,遍赐御仆和守门之人以及乳童稚子,若国库空虚,万一国家遇到大事,有人立了大功,又拿什么去赏赐呢?请求追回所赐之物,以示不可滥于施恩,以得公论。”
这一年,出任山北廉访司事,巡查全宁。狱中李秀,因造伪钞获罪,株连数十人,他们皆与秀并不相识。敬对此案怀疑,进一步审问。李秀说:“我以教馆为业,居住乡村,官府到秀家中,说我是伪钞的制造者,棍杖之下,不敢不承认。”敬问知首谋之人,是大同王浊,十多年事情都未泄露,而官府误以李秀就是王浊。行文至大同,果然抓获王浊为真正的伪钞制造者。
至正初年,调河南,又调江东。所到之处,压抑豪强,恩惠穷人,洗雪冤案,兴学劝农,百废俱兴。拜授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进京任诸路宝钞提举,改任工部侍郎。
十一年(1351),调任大都路总管府知事。直沽河淤塞数年,中书省委托崔敬疏通治理,给钞数万锭,募工万人,未及三月完工,大家都佩服其能干。拜任刑部侍郎,转任中书左司郎中。
十二年,历任兵部尚书,枢密院判官。十四年,调任刑部尚书。广东府长官被仇人所杀,对沙加班处以大逆之罪,敬弄清了宪府是因私仇相害,因而出现此案,杀人者当然应按法论处,只惩罚一人,大逆并非谋反,不应惩罚一家。敬的意见得到朝廷批准。
十五年,再次任枢密院判官,不久又拜为参知政事,行省河南,再任兵部尚书,兼济宁军民屯田使,朝廷给予十万锭,分给有司,招来民工、军士,立下营屯种粮食,每年收成百万斛,供给边防,任职一年多,其治理井然有序。
十七年召任大司农少卿,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山东地方人民掀起反元斗争,敬与平章政事答兰、参知政事俺普,分别视察陵州。陵州是南北要冲,没有城郭,居民散居各地,敬兼领兵、刑、户、工四个部的事务,供给各路军需,没有一件事情不能完成。丞相以他的能干报告皇帝,赐给上尊美酒,仍命他灵活行事。敬与俺普密商说:“我军强且胜,彼军败而降,如能有仗义之人士,直接去其军营进行劝降,也是一方面的幸运。”有国子生名王恪等,愿意请命前往,敬便授予官职,令他前往,到郓城,见到李秉彝、田丰等,给他们说明逆顺祸福的道理,丰与秉彝都悔过自新。山东郡邑的收复,主要是敬的策略。敬以为军马的供给太多、太繁重,而百姓则日益疲劳,于是请命实行纳票补官之令。中书将他的意见呈奉圣上,皇上下诏采纳。河北燕南士民接踵而来,积粟百万石,绮缎万匹,用于军费,百姓负担稍稍减轻。
十八年,授任山东行枢密院副使,不久调任江浙行省左丞。六十岁逝世。赠与资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谥号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