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承诺值千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微信群聊,偶尔结识一位文友,网名“中国画师”开始对这个昵称有点好奇,也没多想什么,后来通过看他在微信群里的信息,知道他有些来头。再后来,我们成了微信好友,才知道他是中国画院的画师,姓魏,名振林,老家博兴。我一听原是老乡,心里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多了一些有关各方面的沟通。魏先生大约六十六七岁的年纪,有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任东营市月刊黄河文化主编,兼东营市民间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和理事长,如今,魏先生又创办了齐鲁文化艺术网,为群文友们架起了彼此沟通、切磋、相互展现的桥梁,也为齐鲁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微聊,我开始佩服起魏先生来。原因有二:一是感觉魏先生不是多么健谈,也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自我展现,哗众取宠。语言中肯谦和,其实他越是谦逊,我越觉得他深不可测,有许多不与人知的过人之处。二是对朋友诚实,讲究先来后到之理,礼仪诚恳,给人一种亲切慈善之感,可以深交。另外,魏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和新闻报道,水墨丹青更是胜人一筹。曾在明月山庄的水城庄园见过他的两幅山水画,因为我不懂画,只知道看意境优美深远的画面,峰峦川壑,逶迤壮观,磅礴气势。“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尤其画中留白与落款,与画面的比例协调的让人心里舒坦,觉得如在画中漫步的飘逸与超然。猛觉魏先生画艺丹青与文化底蕴之深厚。
起初,我在齐鲁文化艺术网上看过魏先生的一篇文章莱州湾,那片绿色的稻田。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怀揣记者证,带着家人孩子,来到了东营市胜利油田,一个叫“莱州湾”的地方。“莱州湾”一个与天更近的广袤无垠的荒野,除去一簇簇一丛丛远远近近的红荆条外,就是碱花遍地荒滩了。凉爽的空气中充满咸涩的气息,用舌尖舔一下干裂的嘴唇,那种苦中带涩的咸味,便会顺着你的味腺倒了你的味觉。不远处,一台台d60推土机,挥动着巨大的铁手,开垦着一片片整齐方块的水地稻田,努力的改变着“莱州湾”荒野的模样。从此魏先生与爱人便步入了那片荒滩开拓者的行列,成了那片稻田忠诚的守望者,默默操守着那份辛劳心酸且赋予责任的日日夜夜。
魏先生的爱人,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是“三尺讲台四季晴雨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人。”一个光荣的民办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却依然放下自己喜爱的工作,随丈夫“不远千里”投入到油田拓荒创业的队列,整治水地、抢水浇田,每天跋涉在半泥半水里,摸爬滚打,把坑坑洼洼的水田拉平。那是用泪水和汗水交织出“稻香曲”那是他们努力寻找并通往丰收的阳光大道。那昼夜不分与泥水打交道的两千多个日夜里,不管多累多艰苦,她总是任劳任怨,始终坚守着一个中国女性的礼仪与道德操守,陪伴相爱的人到天涯,脸上总是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是何等的心情、骨气、勇气和毅力!使人敬佩。或许爱人的一举一动,魏先生看在眼里,丰收在望,内敛的魏先生这样形容矜持的爱人:“弯弯的稻穗,是妻子的姿态,饱满的谷粒是妻子的汗珠,满眼的金黄是妻子改变的肤色”生动贴切。
厚重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魏先生对事业与前途的热爱与追求和对家人无限的愧歉,我看到了魏先生至真至纯的情感。从内心喜欢起魏先生来,喜欢看他隽秀的文字。从此以后,我常常在齐鲁文化艺术网里搜到他的文章阅读,如锦秋湖难忘的白莲藕,秋魂圣火,洪福园庙会三月三再回故乡看乡亲,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家乡、对故土、对亲人眷恋与怀念。望张雷白老师伏案哭大千的泪眼和鲁北有个群英会等,情感的文字里无不流露着对名人和前辈的崇尚,对文友朋友的尊重与肯定。文章语言通顺,布局合理,语颇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于是,心头如同一朵洁白的祥云从蓝天下缓缓飘过,一种舒适惬意之感划过轻松愉快的心扉。他,魏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心中膜拜的艺人。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于是我成了齐鲁文化艺术网里的忠诚读者,我和魏老师的往来也渐与融洽,谈的事情多了起来,他便动员我往齐鲁网里发作品,早在其他地方发过的也可以。其实我也正好有这个心思,就顺便发了两篇散文给他,春天的麻大湖和外婆的蒲扇,很快在齐鲁文化艺术网上发表。他说我的散文写的很好,他很欣赏,并且激励我,给予很高的评价,文章发表后,也得到很多文友以及省市级著名作家的称赞与评价,我很满意。后来我想尽量给魏老师发我的原创作品,表示我的诚意,如上梁大吉,娘的草鞋楦等。也有我的近期作品,都是按照季节时令或是什么节日,我认为这样会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梧桐花雨,黄河... -->>
微信群聊,偶尔结识一位文友,网名“中国画师”开始对这个昵称有点好奇,也没多想什么,后来通过看他在微信群里的信息,知道他有些来头。再后来,我们成了微信好友,才知道他是中国画院的画师,姓魏,名振林,老家博兴。我一听原是老乡,心里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多了一些有关各方面的沟通。魏先生大约六十六七岁的年纪,有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任东营市月刊黄河文化主编,兼东营市民间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和理事长,如今,魏先生又创办了齐鲁文化艺术网,为群文友们架起了彼此沟通、切磋、相互展现的桥梁,也为齐鲁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微聊,我开始佩服起魏先生来。原因有二:一是感觉魏先生不是多么健谈,也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自我展现,哗众取宠。语言中肯谦和,其实他越是谦逊,我越觉得他深不可测,有许多不与人知的过人之处。二是对朋友诚实,讲究先来后到之理,礼仪诚恳,给人一种亲切慈善之感,可以深交。另外,魏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和新闻报道,水墨丹青更是胜人一筹。曾在明月山庄的水城庄园见过他的两幅山水画,因为我不懂画,只知道看意境优美深远的画面,峰峦川壑,逶迤壮观,磅礴气势。“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尤其画中留白与落款,与画面的比例协调的让人心里舒坦,觉得如在画中漫步的飘逸与超然。猛觉魏先生画艺丹青与文化底蕴之深厚。
起初,我在齐鲁文化艺术网上看过魏先生的一篇文章莱州湾,那片绿色的稻田。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怀揣记者证,带着家人孩子,来到了东营市胜利油田,一个叫“莱州湾”的地方。“莱州湾”一个与天更近的广袤无垠的荒野,除去一簇簇一丛丛远远近近的红荆条外,就是碱花遍地荒滩了。凉爽的空气中充满咸涩的气息,用舌尖舔一下干裂的嘴唇,那种苦中带涩的咸味,便会顺着你的味腺倒了你的味觉。不远处,一台台d60推土机,挥动着巨大的铁手,开垦着一片片整齐方块的水地稻田,努力的改变着“莱州湾”荒野的模样。从此魏先生与爱人便步入了那片荒滩开拓者的行列,成了那片稻田忠诚的守望者,默默操守着那份辛劳心酸且赋予责任的日日夜夜。
魏先生的爱人,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是“三尺讲台四季晴雨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人。”一个光荣的民办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却依然放下自己喜爱的工作,随丈夫“不远千里”投入到油田拓荒创业的队列,整治水地、抢水浇田,每天跋涉在半泥半水里,摸爬滚打,把坑坑洼洼的水田拉平。那是用泪水和汗水交织出“稻香曲”那是他们努力寻找并通往丰收的阳光大道。那昼夜不分与泥水打交道的两千多个日夜里,不管多累多艰苦,她总是任劳任怨,始终坚守着一个中国女性的礼仪与道德操守,陪伴相爱的人到天涯,脸上总是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是何等的心情、骨气、勇气和毅力!使人敬佩。或许爱人的一举一动,魏先生看在眼里,丰收在望,内敛的魏先生这样形容矜持的爱人:“弯弯的稻穗,是妻子的姿态,饱满的谷粒是妻子的汗珠,满眼的金黄是妻子改变的肤色”生动贴切。
厚重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魏先生对事业与前途的热爱与追求和对家人无限的愧歉,我看到了魏先生至真至纯的情感。从内心喜欢起魏先生来,喜欢看他隽秀的文字。从此以后,我常常在齐鲁文化艺术网里搜到他的文章阅读,如锦秋湖难忘的白莲藕,秋魂圣火,洪福园庙会三月三再回故乡看乡亲,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家乡、对故土、对亲人眷恋与怀念。望张雷白老师伏案哭大千的泪眼和鲁北有个群英会等,情感的文字里无不流露着对名人和前辈的崇尚,对文友朋友的尊重与肯定。文章语言通顺,布局合理,语颇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于是,心头如同一朵洁白的祥云从蓝天下缓缓飘过,一种舒适惬意之感划过轻松愉快的心扉。他,魏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心中膜拜的艺人。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于是我成了齐鲁文化艺术网里的忠诚读者,我和魏老师的往来也渐与融洽,谈的事情多了起来,他便动员我往齐鲁网里发作品,早在其他地方发过的也可以。其实我也正好有这个心思,就顺便发了两篇散文给他,春天的麻大湖和外婆的蒲扇,很快在齐鲁文化艺术网上发表。他说我的散文写的很好,他很欣赏,并且激励我,给予很高的评价,文章发表后,也得到很多文友以及省市级著名作家的称赞与评价,我很满意。后来我想尽量给魏老师发我的原创作品,表示我的诚意,如上梁大吉,娘的草鞋楦等。也有我的近期作品,都是按照季节时令或是什么节日,我认为这样会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梧桐花雨,黄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