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菖蒲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以其别具风致的内容和文体独标一格。他出现在中国文坛正至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可是他的小说并不表现或者不正面表现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以及“妇女问题”、“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等时代重大主题,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从文先生的小说从未曾在现代文学史的主流中占据过席位,他被冷落误解直至改行搞学术研究,但是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不容忽视。
沈从文先生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我想,从文先生独特的文体自然是其魅力所在,但更深更强烈地激发读者审美感受的是他小说的思想内容。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先生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说。他称当时那些所谓能欣赏他的读者也不过在“买椟还珠”他的确没有反映时代变更的作品,也没有塑造过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他小说中描绘的世界远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二十世纪文学史及文学批评非常合理地误解了:他作品的价值在于他的文体而不是在于他作品的思想;他是乡土小说家,并不以整个时代作为作品的背景;他的小说只是局限于对湘西这片土地的描写,而没有上升到对人类情感以及生存状态的描述。在从文自传里他也提到他的文章曾被批评为“没有思想”
可是,他的小说却实实在在有一种力量把那些朴实、平和的文字和并不轰轰烈烈的故事深深植入读者心中并滋生出绵绵不尽的怀想和不由自主的叹息。原因就在于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有“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我将它理解为对爱与美的渴望与礼赞和对各种境遇中人的寂寞、苍凉生存状态的悲悯。从文先生将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他的小说中,通过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遭际点染出一幅幅以深沉的忧郁为底色的动人画卷。
一位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往往决定于他的审美意识,并同其内在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的生平经历、体验和对生活不断深入的理解和诠释往往铸就他的人格,并形成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我们可以从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小说和其它体现他人格和思想的作品来分析、体会其小说的思想内涵。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去到常德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熟人到了保靖,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细读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成长的经历、美丽的凤凰城激荡的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俗、风情成就了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上私塾逃学的经历中,他就开始读人生这本“大书”生活中、自然界各样美好的人和事都一一摄入他的脑海。在因逃学罚跪时“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后拨剌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1;上学途中经过的针铺、伞铺、皮靴店、剃头铺、染坊、豆腐坊,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和他们从事的各样技艺无不使他感到兴趣、感到热爱。这样的童年使他成为一个有能力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青年时发生的“女难”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也许对于当时年仅18岁的沈从文来说,这是一件使他羞愧使他无颜面对家人使他必须逃离出走的事件,可是在读从文先生人生经历的读者这方面,恰恰可以从中感觉出他对爱、对人生的单纯和热情。他在军队中见识的惊心动魄的生死场面,他经历的一场差一点夺去他生命的疾病,眼睁睁地看着好友被河水卷去,这些事件促使他对生命、价值、命运和人的意志诸多问题进行严峻的思考,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将他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融入他的作品。在他的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只看到他别致的文体和清秀的文字风格,他的创作热情,他要表达的思想都隐藏在那些或美丽或宁静的文字后面。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概括起来有五类:第一类是旧传说的改作;第二类是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第三类小说表现市井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第四类是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第五类最能够体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价值,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那一类。这五类小说尽管和从文先生追求小说的体式新颖相一致,在内容上也各个迥异,时间、背景和塑造的人物以及故事都各不相同,但无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追求爱与美的热情和对寂寞、苦难生命的深沉的悲悯,使读者掩卷之余不由得不叹息。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数量甚丰,截止1948年8月,除去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合集和少量中、长篇小说之外,仅短篇小说集就有21部之多,下面就这些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来体味从文先生小说的思想内容,按照上面所述的小说分类逐一分析,从中领会沈从文先生小说“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
第一类旧传说的改作
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有月下小景、神巫之爱、龙朱和媚金•豹子•与那羊等。由于不受现实的束缚,沈从文先生在这类小说中恣意倾泻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与渴望,充满了浪漫色彩;他笔下的人物在必然或者偶然的命运面前都表现出对爱的无比执着,他们视爱情高于生命,近乎疯狂的热情却又是以那样从容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美丽总是使人愁”每个故事中让人感受到美的人和事总是那么容易被毁灭,这人间至美与它遭逢的命运使读者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在深深的震撼中领略到从文先生崇高的生命追求和表达爱与美的热情与悲哀。
月下小景讲述的是一对恋人为追求纯洁的爱情从容赴死。小说起始描绘了一幅极美的山寨夜景,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上有一对热恋的男女,他们美丽的容貌、聪慧的心灵、热烈的爱情通过从文先生笔下诗一样的语言和小说主人公动人的歌声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这样完美的爱情却不能见容于当地的习俗: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能同第二个男子结婚。若违反了这种规定将受到极惨酷的惩罚。想到这来源极古的习俗,女主人公叹息说:“这世界只许结婚不许恋爱。”;想到爱情的出路,男主人公“沉默如石头”在前思后想确定他们的爱情没有生路之后“爱难道是同世界离开的事吗?”这悲愤的质问在男主人公心中激荡,却也使他“想到另外一个世界”在他的爱人用歌声向他表明生死相随之后,他“在镶了宝石的空心刀把上,从那小穴里取出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含放到口里去,让药融化了,就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两人快乐地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微笑着,睡在业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上”这篇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诗化的语言和男女主人公面对生命与爱情的选择时从容的态度使全篇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只在小说最末一句“月儿隐在云里去了”泄露了作者无尽的悲悯与感伤。
媚金•豹子•与那羊讲述的是民间的英雄豹子与美人媚金约会,为了寻找避邪的纯白羊误了约会时间,媚金苦等豹子不来,误以为情人爽约,终于自杀。豹子见媚金死去,也殉情自杀。全篇用极朴实的文字写成,那不爱便死的刚烈女子和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形象深深印入读者脑海。小说刻画了一对视爱情高于生命的恋人,用狂的心和热的血表白爱情,令人扼腕的故事体现了从文先生对爱与美的另类诠释;而现实世界中“爱情的字眼,是已经早被无数肮脏的虚伪的情欲所玷污,再不能还到另一时代的纯洁了。”对爱与美的追求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交叠所产生的淡淡的伤感,引发了读者对热烈而执着的爱情的无限向往,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些美到极致的文字,也将所赞美的爱和美上升到人性的极致,卷袭着读者的心灵。
第二类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
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先生写道:“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是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的。他的思想与品格,他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无不源自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从文先生青年时曾混迹于军队之中,军旅生活应该是他所读这本“大书”中重要的章节。他的表现军旅生活的小说也无不反映了他对善良、质朴人格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他所热爱、赞美的人和事与现实世界不断冲突与错位而引发的悲悯与感伤。
这类小说中,会明是代表作。会明讲的是一个名字叫会明的老兵的故事,全篇展示的是会明在战时和战争间歇的种种行状。会明是军队中的伙夫,他从十年前讨袁战争中蔡锷的一次训话得到对战争的素朴的认识:作为一个士兵,平时流汗,战时流血,不是为了勋章,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履行“保卫国家”的神圣职责。在时代已经前进了十年的社会里,会明由于这种信念的执着而显出“傻气”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为“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而他依然把讨袁战争中保存下来的那面“小小三角旗”缠在腰间;到了前线,他认真细致地准备各样生活用品“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一路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战争间歇,他自得其乐地养鸡,与乡村中人闲谈;一束烟叶,一小杯陈年烧酒就使他“心情欢畅”貌似将军而实际上是伙夫的“呆”会明信守他的理想,始终执着于他对战争性质和士兵责任的朴素认识,可是他“十年前是一个伙夫,十年后仍然是一个伙夫”而那些能顺应时变的“聪明人”“成千成百的马弁、流氓都做了大官”小说通过会明对战争质朴而带几分神圣的认识和现实战争庸鄙化的对立描写,体现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精神的两种价值判断:对于会明身上体现的做人的原则和对信仰的执着,以及他平和从容、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从文先生于喜剧性的反讽语调中流露出深切的爱意;对于会明精神的与所处时代、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又表现了不易觉察的叹惋。会明精神是浪漫而崇高的,他的信仰与原则尽管时时为人嘲弄,可是会明矢志不移,沈从文先生热爱的“乡下人”坚毅、善良、质朴的人格和品性在会明中一一体现,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具有反讽意味的叙述透露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人格的质朴之美的挚爱和对不公平现实的愤慨以及对“会明”们尴尬处境的深沉的悲悯。
灯也是沈从文先生刻画军人形象的经典作品。因为从文先生描写军旅生活旨在塑造人物和描绘一种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而灯的主人公是个代表了沈从文先生执着追求的做人的原则和质朴人格的军人,所以也将它归入这一类。如果不考虑灯的文体特征,灯讲述的是一个老兵理想的幻灭。那老兵一心想中兴一个军人世家,可是他经受了一次次理想幻灭的打击:老主人的颓败,大少爷的消沉和小少爷的沉落,最后寄希望于不是军人的二少爷“我”这种“义仆”式的善良的梦想由于与现代生活节奏错位,必然是要破灭的,他终于在彻底失望之后独身去了南京,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只留下那盏擦拭得非常清洁的旧式煤油灯。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讲述了一段老兵投奔到“我”处,与“我”共同生活一段日子的一些场景片段。沈从文先生尽管还是用着他一惯的朴素、宁静的笔调,但是在小说中已经压抑不住他对那老兵身上具有的美好的人格与品性的热爱:“我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个人纯朴优美的灵魂,来安排到这纸上来?望望这人的颜色,听听这人的声音,我感觉过去另外一时所写作的人生的平凡。”“我望着这个老兵的每一个动作,就觉得看见了中国那些多数陌生的朋友,他们是那么纯厚,同时又是那么正直。”不加掩饰的热情自然流露,体现了从文先生对于一种做人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美好人格和品性的赞美;“好象是把那最东方的古民族和平灵魂,为时代所带走,安置到这毫不相称的现代战乱世界里来,那种忧郁,那种拘束,把生活妥协到新的天地中;所做的梦,却永远是另一个天地的光与色。对于他,我简直要哭了。”对于不能满足那老兵善良而美好的梦想“我”怀了莫可奈何的遗憾和深深的伤感“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还有那一身军服,一个古典的人,十八世纪的管家——更使我不会忘记的,是他小小的眼睛里滚出的一切无声音的言语”人去了,灯还在。在那“清莹透明的灯罩”中“放散的薄薄的微黄的灯光”里,有从文先生深深的叹息。
顾问官也是从文先生军旅小说中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身份介于官僚与贫民之间的精明圆滑、善于钻营的军队顾问官形象,笔调散淡如水,波澜不惊,从文字中只看到从文先生描绘出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不动声色,没有褒贬,仿佛没有丝毫感情色彩,可是小说中几处似乎无意的讽刺却泄露了作者的态度,顾问官这样的人物正反衬出从文先生塑造的会明们人格的质朴与美好。
第三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的小说
沈从文先生在进京之前,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下层民众困顿而悲惨的生活,他说:“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2从文先生有很多小说描写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行商、杂耍艺人、农人,战乱中孤苦无依的妇幼,都成为从文先生笔下的人物。对于下层人民,从文先生始终充满了同情和热爱。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强烈的悲和痛,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多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细致描绘和琐细的生活情节描写;然而在散淡、清秀的文字里,细心的读者会感觉出处处弥漫着凄怆悲凉的情绪。与从文先生同时代的巴金的文学追求“以人类之悲为悲”也可以用来说明从文先生这类作品的思想基础。
静、黔小景、生、菜园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
静是一篇小说,更象是一幅画,画的是十四岁的女孩子岳珉...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以其别具风致的内容和文体独标一格。他出现在中国文坛正至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可是他的小说并不表现或者不正面表现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以及“妇女问题”、“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等时代重大主题,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从文先生的小说从未曾在现代文学史的主流中占据过席位,他被冷落误解直至改行搞学术研究,但是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不容忽视。
沈从文先生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我想,从文先生独特的文体自然是其魅力所在,但更深更强烈地激发读者审美感受的是他小说的思想内容。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先生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说。他称当时那些所谓能欣赏他的读者也不过在“买椟还珠”他的确没有反映时代变更的作品,也没有塑造过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他小说中描绘的世界远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二十世纪文学史及文学批评非常合理地误解了:他作品的价值在于他的文体而不是在于他作品的思想;他是乡土小说家,并不以整个时代作为作品的背景;他的小说只是局限于对湘西这片土地的描写,而没有上升到对人类情感以及生存状态的描述。在从文自传里他也提到他的文章曾被批评为“没有思想”
可是,他的小说却实实在在有一种力量把那些朴实、平和的文字和并不轰轰烈烈的故事深深植入读者心中并滋生出绵绵不尽的怀想和不由自主的叹息。原因就在于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有“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我将它理解为对爱与美的渴望与礼赞和对各种境遇中人的寂寞、苍凉生存状态的悲悯。从文先生将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他的小说中,通过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遭际点染出一幅幅以深沉的忧郁为底色的动人画卷。
一位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往往决定于他的审美意识,并同其内在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的生平经历、体验和对生活不断深入的理解和诠释往往铸就他的人格,并形成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我们可以从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小说和其它体现他人格和思想的作品来分析、体会其小说的思想内涵。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去到常德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熟人到了保靖,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细读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成长的经历、美丽的凤凰城激荡的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俗、风情成就了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上私塾逃学的经历中,他就开始读人生这本“大书”生活中、自然界各样美好的人和事都一一摄入他的脑海。在因逃学罚跪时“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后拨剌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1;上学途中经过的针铺、伞铺、皮靴店、剃头铺、染坊、豆腐坊,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和他们从事的各样技艺无不使他感到兴趣、感到热爱。这样的童年使他成为一个有能力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青年时发生的“女难”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也许对于当时年仅18岁的沈从文来说,这是一件使他羞愧使他无颜面对家人使他必须逃离出走的事件,可是在读从文先生人生经历的读者这方面,恰恰可以从中感觉出他对爱、对人生的单纯和热情。他在军队中见识的惊心动魄的生死场面,他经历的一场差一点夺去他生命的疾病,眼睁睁地看着好友被河水卷去,这些事件促使他对生命、价值、命运和人的意志诸多问题进行严峻的思考,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将他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融入他的作品。在他的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只看到他别致的文体和清秀的文字风格,他的创作热情,他要表达的思想都隐藏在那些或美丽或宁静的文字后面。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概括起来有五类:第一类是旧传说的改作;第二类是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第三类小说表现市井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第四类是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第五类最能够体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价值,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那一类。这五类小说尽管和从文先生追求小说的体式新颖相一致,在内容上也各个迥异,时间、背景和塑造的人物以及故事都各不相同,但无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追求爱与美的热情和对寂寞、苦难生命的深沉的悲悯,使读者掩卷之余不由得不叹息。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数量甚丰,截止1948年8月,除去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合集和少量中、长篇小说之外,仅短篇小说集就有21部之多,下面就这些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来体味从文先生小说的思想内容,按照上面所述的小说分类逐一分析,从中领会沈从文先生小说“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
第一类旧传说的改作
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有月下小景、神巫之爱、龙朱和媚金•豹子•与那羊等。由于不受现实的束缚,沈从文先生在这类小说中恣意倾泻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与渴望,充满了浪漫色彩;他笔下的人物在必然或者偶然的命运面前都表现出对爱的无比执着,他们视爱情高于生命,近乎疯狂的热情却又是以那样从容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美丽总是使人愁”每个故事中让人感受到美的人和事总是那么容易被毁灭,这人间至美与它遭逢的命运使读者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在深深的震撼中领略到从文先生崇高的生命追求和表达爱与美的热情与悲哀。
月下小景讲述的是一对恋人为追求纯洁的爱情从容赴死。小说起始描绘了一幅极美的山寨夜景,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上有一对热恋的男女,他们美丽的容貌、聪慧的心灵、热烈的爱情通过从文先生笔下诗一样的语言和小说主人公动人的歌声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这样完美的爱情却不能见容于当地的习俗: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能同第二个男子结婚。若违反了这种规定将受到极惨酷的惩罚。想到这来源极古的习俗,女主人公叹息说:“这世界只许结婚不许恋爱。”;想到爱情的出路,男主人公“沉默如石头”在前思后想确定他们的爱情没有生路之后“爱难道是同世界离开的事吗?”这悲愤的质问在男主人公心中激荡,却也使他“想到另外一个世界”在他的爱人用歌声向他表明生死相随之后,他“在镶了宝石的空心刀把上,从那小穴里取出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含放到口里去,让药融化了,就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两人快乐地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微笑着,睡在业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上”这篇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诗化的语言和男女主人公面对生命与爱情的选择时从容的态度使全篇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只在小说最末一句“月儿隐在云里去了”泄露了作者无尽的悲悯与感伤。
媚金•豹子•与那羊讲述的是民间的英雄豹子与美人媚金约会,为了寻找避邪的纯白羊误了约会时间,媚金苦等豹子不来,误以为情人爽约,终于自杀。豹子见媚金死去,也殉情自杀。全篇用极朴实的文字写成,那不爱便死的刚烈女子和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形象深深印入读者脑海。小说刻画了一对视爱情高于生命的恋人,用狂的心和热的血表白爱情,令人扼腕的故事体现了从文先生对爱与美的另类诠释;而现实世界中“爱情的字眼,是已经早被无数肮脏的虚伪的情欲所玷污,再不能还到另一时代的纯洁了。”对爱与美的追求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交叠所产生的淡淡的伤感,引发了读者对热烈而执着的爱情的无限向往,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些美到极致的文字,也将所赞美的爱和美上升到人性的极致,卷袭着读者的心灵。
第二类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
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先生写道:“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是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的。他的思想与品格,他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无不源自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从文先生青年时曾混迹于军队之中,军旅生活应该是他所读这本“大书”中重要的章节。他的表现军旅生活的小说也无不反映了他对善良、质朴人格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他所热爱、赞美的人和事与现实世界不断冲突与错位而引发的悲悯与感伤。
这类小说中,会明是代表作。会明讲的是一个名字叫会明的老兵的故事,全篇展示的是会明在战时和战争间歇的种种行状。会明是军队中的伙夫,他从十年前讨袁战争中蔡锷的一次训话得到对战争的素朴的认识:作为一个士兵,平时流汗,战时流血,不是为了勋章,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履行“保卫国家”的神圣职责。在时代已经前进了十年的社会里,会明由于这种信念的执着而显出“傻气”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为“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而他依然把讨袁战争中保存下来的那面“小小三角旗”缠在腰间;到了前线,他认真细致地准备各样生活用品“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一路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战争间歇,他自得其乐地养鸡,与乡村中人闲谈;一束烟叶,一小杯陈年烧酒就使他“心情欢畅”貌似将军而实际上是伙夫的“呆”会明信守他的理想,始终执着于他对战争性质和士兵责任的朴素认识,可是他“十年前是一个伙夫,十年后仍然是一个伙夫”而那些能顺应时变的“聪明人”“成千成百的马弁、流氓都做了大官”小说通过会明对战争质朴而带几分神圣的认识和现实战争庸鄙化的对立描写,体现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精神的两种价值判断:对于会明身上体现的做人的原则和对信仰的执着,以及他平和从容、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从文先生于喜剧性的反讽语调中流露出深切的爱意;对于会明精神的与所处时代、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又表现了不易觉察的叹惋。会明精神是浪漫而崇高的,他的信仰与原则尽管时时为人嘲弄,可是会明矢志不移,沈从文先生热爱的“乡下人”坚毅、善良、质朴的人格和品性在会明中一一体现,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具有反讽意味的叙述透露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人格的质朴之美的挚爱和对不公平现实的愤慨以及对“会明”们尴尬处境的深沉的悲悯。
灯也是沈从文先生刻画军人形象的经典作品。因为从文先生描写军旅生活旨在塑造人物和描绘一种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而灯的主人公是个代表了沈从文先生执着追求的做人的原则和质朴人格的军人,所以也将它归入这一类。如果不考虑灯的文体特征,灯讲述的是一个老兵理想的幻灭。那老兵一心想中兴一个军人世家,可是他经受了一次次理想幻灭的打击:老主人的颓败,大少爷的消沉和小少爷的沉落,最后寄希望于不是军人的二少爷“我”这种“义仆”式的善良的梦想由于与现代生活节奏错位,必然是要破灭的,他终于在彻底失望之后独身去了南京,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只留下那盏擦拭得非常清洁的旧式煤油灯。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讲述了一段老兵投奔到“我”处,与“我”共同生活一段日子的一些场景片段。沈从文先生尽管还是用着他一惯的朴素、宁静的笔调,但是在小说中已经压抑不住他对那老兵身上具有的美好的人格与品性的热爱:“我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个人纯朴优美的灵魂,来安排到这纸上来?望望这人的颜色,听听这人的声音,我感觉过去另外一时所写作的人生的平凡。”“我望着这个老兵的每一个动作,就觉得看见了中国那些多数陌生的朋友,他们是那么纯厚,同时又是那么正直。”不加掩饰的热情自然流露,体现了从文先生对于一种做人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美好人格和品性的赞美;“好象是把那最东方的古民族和平灵魂,为时代所带走,安置到这毫不相称的现代战乱世界里来,那种忧郁,那种拘束,把生活妥协到新的天地中;所做的梦,却永远是另一个天地的光与色。对于他,我简直要哭了。”对于不能满足那老兵善良而美好的梦想“我”怀了莫可奈何的遗憾和深深的伤感“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还有那一身军服,一个古典的人,十八世纪的管家——更使我不会忘记的,是他小小的眼睛里滚出的一切无声音的言语”人去了,灯还在。在那“清莹透明的灯罩”中“放散的薄薄的微黄的灯光”里,有从文先生深深的叹息。
顾问官也是从文先生军旅小说中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身份介于官僚与贫民之间的精明圆滑、善于钻营的军队顾问官形象,笔调散淡如水,波澜不惊,从文字中只看到从文先生描绘出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不动声色,没有褒贬,仿佛没有丝毫感情色彩,可是小说中几处似乎无意的讽刺却泄露了作者的态度,顾问官这样的人物正反衬出从文先生塑造的会明们人格的质朴与美好。
第三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的小说
沈从文先生在进京之前,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下层民众困顿而悲惨的生活,他说:“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2从文先生有很多小说描写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行商、杂耍艺人、农人,战乱中孤苦无依的妇幼,都成为从文先生笔下的人物。对于下层人民,从文先生始终充满了同情和热爱。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强烈的悲和痛,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多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细致描绘和琐细的生活情节描写;然而在散淡、清秀的文字里,细心的读者会感觉出处处弥漫着凄怆悲凉的情绪。与从文先生同时代的巴金的文学追求“以人类之悲为悲”也可以用来说明从文先生这类作品的思想基础。
静、黔小景、生、菜园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
静是一篇小说,更象是一幅画,画的是十四岁的女孩子岳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