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2/2)
笔趣阁 www.bqg.la,bjs6111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亲对他的兄弟姐妹更是无私奉献,那时谁家都不富裕,何况我的姑姑家伯父家都有一个吃商品粮的、生活的比我们好呢?就这样每年秋收时,父亲也要给没有黏米的伯父家、姑姑家送去一些黏米,特别是三叔家、每年不到五月份他们就吃完了一年的口粮,每当三叔家一顿饭没吃时、父亲就会主动地给他们送去一些,你可知道、那时谁家的口粮都是一铆钉一楔的,我母亲对父亲的作法很是生气,她认为三叔家有粮一锅有柴一灶,有粮食时只吃好的,不知道掺些野菜吃,这样的人家谁帮得起。可我家的吃粮问题,父亲总是算得那么准确,每年到阴历七月份吃完了上一年的粮食,此时新一年的苞米土豆也可以斛着吃了,就这样、我家在父亲的精心撑持下,度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老百姓吃粮比较困难的时期。父亲当时的一些做法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反对的,可如今我们成家立业后也不知不觉地沿袭了父亲的一些做法,不论谁求自己帮忙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从不会推托,给相求者办不好时见了面还觉得欠人家似的,身教真是胜于言教啊!
“做官不如为民好,为民倒比做官强。世代为民,这是父亲经常向我们称赞的对联。父亲凡事总是让人三分,遇到困难父亲总说忍一忍。刚解放那会儿搞土改,家产需要分割的人都被农会给关到一起一两个月,父亲在那里学会了抽烟,但他对农会为了分田分地把他们关起来的事还是慢慢的理解了,他也最终被新的农村政权认可了。文化大革命中我的堂伯父是公社医院里小有名气的医生,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我父亲劝他躲一躲。“国家不能总是这样,你先跑到外地躲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可倔强的堂伯父没有躲,最后被打死了,一个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的人没有了。在给文革平反时打我堂伯父的两个医生被叛了刑,据说没多久他们两个人都自杀了。你说父亲的意见不对吗?父亲凡事都以仁爱之心去处理的观点对我参加工作以后处理周围的人和事起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在单位当秘书时、只要一回家、父亲总要告诫我:“对人要热情,人家有事找你一定要秉公办事,千万不要拿任何人的好处,当官不拿别人的好处有时还会说身不由己的话呢,你还是找机会干你的技术活去吧,那最好。”其实那时父亲不知道企业里的秘书是没有地方政府那么多的权利和是非的,但父亲的告诫却是使我至今受益,我想、我即使有腐败的机会也许由于父亲的叮嘱不会去腐败,我会永远地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父亲在我们村里是老实厚道出了名的,从来不是那么固执己见,换句话说是心性柔和,为人处事有进有退。可他这个人在原则问题上却也是倔强的令人难以理解,他十几岁时爷爷才送他去读私塾,刚刚读到两年的时候就赶上日本鬼子在东北搞文化侵略,要求学生都得学日语,父亲为了不学日语最终不再读书了。在实际生活中父亲对爷爷也不是凡事都言听计从的,他遇事总爱和爷爷提出不同的看法,爷爷有些不喜欢他。也许是因这个原因,爷爷的家产绝大部分都给了我的几个姑姑,可到爷爷七十五岁不能自己劳动时,伯父叔叔们认为爷爷把家产都给了女儿谁也不愿意赡养,母亲也认为应该姑姑们赡养爷爷,可爷爷非得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爷爷说:“老二两口子脾气不好心眼好,我就跟他们过了。”这是的父亲,没有提任何理由就承担起了赡养爷爷的责任。在那个全国生活水平都不高的年代,一个东北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父亲和母亲硬是省吃俭用让爷爷基本保证了每天有肉吃,冬天全家人一天吃两顿饭的时候给爷爷做三顿饭,爷爷临去世的前一年瘫痪在炕上不能动,父亲在繁重的农村劳动之余和母亲一道侍奉爷爷,直到爷爷安详地离开我们。父亲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自己克勤克俭却给他的父亲一个温馨幸福的晚年,给我们兄弟姐妹做出了无声的榜样,父亲如今已经是八十二岁的老人了,我们做儿女的虽然不能使他的晚年生活的像现在有的巨富一样豪华奢侈,却在像父亲一样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父亲每天过得尽可能的愉快和幸福。
父亲到我家的第二天,我和侄儿领着父亲到浴池里给他老人家洗了一个澡。当我给父亲搓澡时父亲是那样的开心:“人真是一个活宝,前两天还在关外的家里,今天跑到这儿来洗澡了,儿子孙子都看见了,现在咱们的国家真是好了。”父亲边说着边看澡堂里的、他在乡下看不到的设施,那神情满是惊叹。父亲一来时就告诉我、他只在这儿呆十多天就走,他说他离不开老家那里我的哥哥姐姐和妹妹,离不开那里的山山水水,离不开我家几代人埋在那里的坟墓,更重要的是父亲说:“人老思乡,他最怕死到别处。”之后的几天里,我们陪着父亲把我居住的小城转了一遍,小城周围的风景也转了一遍,最后父亲在小妹夫的陪伴下回了老家,上火车前父亲拉着我的手说:“一年回去两次把!我有今天没明天的。我这次来看一看你们就放心了,知足了。”
望着北去的列车,想着坐在车里年逾八旬的父亲,看着车走后空荡荡的站台,我自言自语地说,父亲,年前我会回去看望您老人家的。现在我写这篇对父亲的回忆,一是过年时拿回家征得父亲的认可,算是拿给父亲的礼物之一;二是用这篇回忆继续激励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能愧对父亲更不能愧对社会;三是有机会给我的子女辈们看一看,希望对他们也能有所裨益。
写于2004、10、21
改于2006、5、20
亲对他的兄弟姐妹更是无私奉献,那时谁家都不富裕,何况我的姑姑家伯父家都有一个吃商品粮的、生活的比我们好呢?就这样每年秋收时,父亲也要给没有黏米的伯父家、姑姑家送去一些黏米,特别是三叔家、每年不到五月份他们就吃完了一年的口粮,每当三叔家一顿饭没吃时、父亲就会主动地给他们送去一些,你可知道、那时谁家的口粮都是一铆钉一楔的,我母亲对父亲的作法很是生气,她认为三叔家有粮一锅有柴一灶,有粮食时只吃好的,不知道掺些野菜吃,这样的人家谁帮得起。可我家的吃粮问题,父亲总是算得那么准确,每年到阴历七月份吃完了上一年的粮食,此时新一年的苞米土豆也可以斛着吃了,就这样、我家在父亲的精心撑持下,度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老百姓吃粮比较困难的时期。父亲当时的一些做法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反对的,可如今我们成家立业后也不知不觉地沿袭了父亲的一些做法,不论谁求自己帮忙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从不会推托,给相求者办不好时见了面还觉得欠人家似的,身教真是胜于言教啊!
“做官不如为民好,为民倒比做官强。世代为民,这是父亲经常向我们称赞的对联。父亲凡事总是让人三分,遇到困难父亲总说忍一忍。刚解放那会儿搞土改,家产需要分割的人都被农会给关到一起一两个月,父亲在那里学会了抽烟,但他对农会为了分田分地把他们关起来的事还是慢慢的理解了,他也最终被新的农村政权认可了。文化大革命中我的堂伯父是公社医院里小有名气的医生,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我父亲劝他躲一躲。“国家不能总是这样,你先跑到外地躲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可倔强的堂伯父没有躲,最后被打死了,一个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的人没有了。在给文革平反时打我堂伯父的两个医生被叛了刑,据说没多久他们两个人都自杀了。你说父亲的意见不对吗?父亲凡事都以仁爱之心去处理的观点对我参加工作以后处理周围的人和事起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在单位当秘书时、只要一回家、父亲总要告诫我:“对人要热情,人家有事找你一定要秉公办事,千万不要拿任何人的好处,当官不拿别人的好处有时还会说身不由己的话呢,你还是找机会干你的技术活去吧,那最好。”其实那时父亲不知道企业里的秘书是没有地方政府那么多的权利和是非的,但父亲的告诫却是使我至今受益,我想、我即使有腐败的机会也许由于父亲的叮嘱不会去腐败,我会永远地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父亲在我们村里是老实厚道出了名的,从来不是那么固执己见,换句话说是心性柔和,为人处事有进有退。可他这个人在原则问题上却也是倔强的令人难以理解,他十几岁时爷爷才送他去读私塾,刚刚读到两年的时候就赶上日本鬼子在东北搞文化侵略,要求学生都得学日语,父亲为了不学日语最终不再读书了。在实际生活中父亲对爷爷也不是凡事都言听计从的,他遇事总爱和爷爷提出不同的看法,爷爷有些不喜欢他。也许是因这个原因,爷爷的家产绝大部分都给了我的几个姑姑,可到爷爷七十五岁不能自己劳动时,伯父叔叔们认为爷爷把家产都给了女儿谁也不愿意赡养,母亲也认为应该姑姑们赡养爷爷,可爷爷非得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爷爷说:“老二两口子脾气不好心眼好,我就跟他们过了。”这是的父亲,没有提任何理由就承担起了赡养爷爷的责任。在那个全国生活水平都不高的年代,一个东北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父亲和母亲硬是省吃俭用让爷爷基本保证了每天有肉吃,冬天全家人一天吃两顿饭的时候给爷爷做三顿饭,爷爷临去世的前一年瘫痪在炕上不能动,父亲在繁重的农村劳动之余和母亲一道侍奉爷爷,直到爷爷安详地离开我们。父亲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自己克勤克俭却给他的父亲一个温馨幸福的晚年,给我们兄弟姐妹做出了无声的榜样,父亲如今已经是八十二岁的老人了,我们做儿女的虽然不能使他的晚年生活的像现在有的巨富一样豪华奢侈,却在像父亲一样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父亲每天过得尽可能的愉快和幸福。
父亲到我家的第二天,我和侄儿领着父亲到浴池里给他老人家洗了一个澡。当我给父亲搓澡时父亲是那样的开心:“人真是一个活宝,前两天还在关外的家里,今天跑到这儿来洗澡了,儿子孙子都看见了,现在咱们的国家真是好了。”父亲边说着边看澡堂里的、他在乡下看不到的设施,那神情满是惊叹。父亲一来时就告诉我、他只在这儿呆十多天就走,他说他离不开老家那里我的哥哥姐姐和妹妹,离不开那里的山山水水,离不开我家几代人埋在那里的坟墓,更重要的是父亲说:“人老思乡,他最怕死到别处。”之后的几天里,我们陪着父亲把我居住的小城转了一遍,小城周围的风景也转了一遍,最后父亲在小妹夫的陪伴下回了老家,上火车前父亲拉着我的手说:“一年回去两次把!我有今天没明天的。我这次来看一看你们就放心了,知足了。”
望着北去的列车,想着坐在车里年逾八旬的父亲,看着车走后空荡荡的站台,我自言自语地说,父亲,年前我会回去看望您老人家的。现在我写这篇对父亲的回忆,一是过年时拿回家征得父亲的认可,算是拿给父亲的礼物之一;二是用这篇回忆继续激励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能愧对父亲更不能愧对社会;三是有机会给我的子女辈们看一看,希望对他们也能有所裨益。
写于2004、10、21
改于200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