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穿梭诸天的军火狂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导火索也是必须要制造的,这是火炮必不可少的物事。
不过制造导火索就要简单安全了许多,先将麻布放出煮沸的醋中煮过,取出晾干后剪成均匀宽度的布条,然后在布条中撒上火药,最后搓成绳索状,将火药包在绳索里面,便成了导火索。
这个活计没什么危险,无论男女都可以完成,每人一竹筒火药,便能搓出老大一卷导火索,因为火药太少,也不会出现意外爆炸的情况。
有了导火索,开花弹也可以开始生产,所谓开花弹,就是一个内部中空的铁球,在里面填充黑火药,插上导火索,再将口子封住。
在发射时,炮管中需要放入一块隔板,将火药和开花弹分隔开来,在点燃发射药的导火索时,还需同时点燃开花弹的导火索。
对于导火索的长短,需要经过多次实射测试计算,才能得出最合适的长度。
等到第一杆火枪制造出来,杨翼飞经过测试之后,决定了纸壳弹的装药量,然后纸壳弹也开始投入生产。
当然,纸壳弹原理不仅可以用于火枪,火炮同样适用。
事先在易燃物中装上一定量的火药,形成袋状或块状,开炮时需要多少火药,直接塞多少进去即可,如此一来就省下了倒入火药,再用通条夯实的过程,射速更快。
是以在小半个月过去,铁匠们的精益求精下,第一根炮管铸造成功,并与基座安装完成后,杨翼飞在所有弟子们的关注中,开始了火炮装药的测试。
天地会的铁匠头领是大明神机营工匠的传承,手艺精湛,加上杨翼飞提供的合金配方,铸造出来的炮管密度很大,没有什么杂质,也就不会出现鞑子所铸火炮的炮管蜂眼密布,极易炸膛的情况。
火炮装药的多寡,关系到了火炮的大距离射程调整,小范围修正可以通过调整火炮仰角来实现,大距离射程调整就需要控制装药来达成了。
经过测试与计算,杨翼飞将装药分为五个档次,每多增加一个档次的装药,火炮的射程就会提升两百米。
所以,一号装药射程为两百米,二号装药射程为四百米,直至五号装药,又称为全号装药,射程为最大的一千米。
那么杨翼飞是怎样在没有测距仪,或者带测距功能的军事望远镜的情况下,测试出大致距离的呢?
很简单,后世抗战时期的炮兵常用的“跳眼测距法”,也就是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炮兵比个大拇指,眯一只眼睛瞄目标的画面。
那时候各种测距工具还没发展起来,炮兵们便是以这个办法测距。
通过估判目标的尺寸大小,结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可以计算出目标与我方的大致距离。
这种方法是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十,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具体做法是:水平举起右臂,大拇指竖直向上,大臂与身体垂直,闭上左眼,通过旋转腰部,用大拇指瞄准(遮挡住)目标,此时,右眼,拇指,目标在一条线上。
然后身体与手臂都不动,闭上右眼,睁开左眼,此时就会看到目标出现在拇指左侧,有一段横向距离,估测目标的大小,根据目标的大小,判断目标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横向距离。
将这段横向距离乘以十,得到的就是目标离我方的距离。
这个测距法虽然粗糙,也会有误差,但是误差并不大,在没有有效器材的情况,也只能用这个法子了。
等以后炮兵部队组建起来,杨翼飞也会将这个测距法传授下去。
有导火索也是必须要制造的,这是火炮必不可少的物事。
不过制造导火索就要简单安全了许多,先将麻布放出煮沸的醋中煮过,取出晾干后剪成均匀宽度的布条,然后在布条中撒上火药,最后搓成绳索状,将火药包在绳索里面,便成了导火索。
这个活计没什么危险,无论男女都可以完成,每人一竹筒火药,便能搓出老大一卷导火索,因为火药太少,也不会出现意外爆炸的情况。
有了导火索,开花弹也可以开始生产,所谓开花弹,就是一个内部中空的铁球,在里面填充黑火药,插上导火索,再将口子封住。
在发射时,炮管中需要放入一块隔板,将火药和开花弹分隔开来,在点燃发射药的导火索时,还需同时点燃开花弹的导火索。
对于导火索的长短,需要经过多次实射测试计算,才能得出最合适的长度。
等到第一杆火枪制造出来,杨翼飞经过测试之后,决定了纸壳弹的装药量,然后纸壳弹也开始投入生产。
当然,纸壳弹原理不仅可以用于火枪,火炮同样适用。
事先在易燃物中装上一定量的火药,形成袋状或块状,开炮时需要多少火药,直接塞多少进去即可,如此一来就省下了倒入火药,再用通条夯实的过程,射速更快。
是以在小半个月过去,铁匠们的精益求精下,第一根炮管铸造成功,并与基座安装完成后,杨翼飞在所有弟子们的关注中,开始了火炮装药的测试。
天地会的铁匠头领是大明神机营工匠的传承,手艺精湛,加上杨翼飞提供的合金配方,铸造出来的炮管密度很大,没有什么杂质,也就不会出现鞑子所铸火炮的炮管蜂眼密布,极易炸膛的情况。
火炮装药的多寡,关系到了火炮的大距离射程调整,小范围修正可以通过调整火炮仰角来实现,大距离射程调整就需要控制装药来达成了。
经过测试与计算,杨翼飞将装药分为五个档次,每多增加一个档次的装药,火炮的射程就会提升两百米。
所以,一号装药射程为两百米,二号装药射程为四百米,直至五号装药,又称为全号装药,射程为最大的一千米。
那么杨翼飞是怎样在没有测距仪,或者带测距功能的军事望远镜的情况下,测试出大致距离的呢?
很简单,后世抗战时期的炮兵常用的“跳眼测距法”,也就是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炮兵比个大拇指,眯一只眼睛瞄目标的画面。
那时候各种测距工具还没发展起来,炮兵们便是以这个办法测距。
通过估判目标的尺寸大小,结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可以计算出目标与我方的大致距离。
这种方法是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十,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具体做法是:水平举起右臂,大拇指竖直向上,大臂与身体垂直,闭上左眼,通过旋转腰部,用大拇指瞄准(遮挡住)目标,此时,右眼,拇指,目标在一条线上。
然后身体与手臂都不动,闭上右眼,睁开左眼,此时就会看到目标出现在拇指左侧,有一段横向距离,估测目标的大小,根据目标的大小,判断目标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横向距离。
将这段横向距离乘以十,得到的就是目标离我方的距离。
这个测距法虽然粗糙,也会有误差,但是误差并不大,在没有有效器材的情况,也只能用这个法子了。
等以后炮兵部队组建起来,杨翼飞也会将这个测距法传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