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万历159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嘉靖三十四年,大明苦于南倭北虏之际,朝鲜也遇到了大麻烦,一支属于汪直麾下倭寇登6朝鲜,蹂躏朝鲜边防海防,肆虐数月,幸而人数不多,被朝鲜人用计打退,是为“乙卯倭变”。
朝鲜的地方军制原本采取镇管制,这种制度类似于中国的节度使,把军权下放到地方诸道,归于各巡查使,但自从乙卯倭变之后,李朝政府对道府专权心存忌惮,便把地方军队的指挥权从道府抽离了。
他们另外搞了一条独立系统,兵权被打散,归属于本道兵水使,再往上一级到助防将,再到防御使、巡边使、都元帅,层层统辖,诸道均不得干涉,也不能指挥。
说白了,其实就是在朝鲜全国范围内,行政和军队分成了两条管理线,彼此平行,谁都不必听谁的,如果有什么敌情,道府可以跟军区司令商量,两个人关系好的话,可以配合行动,但若是军区司令不搭理道府文官,那文官也一点辙都没有。
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相当先进,切实有效,把军权归于朝廷,地方政府文官不得干涉,而军队总帅都元帅是由朝鲜王亲自任命,则军权归于朝鲜王,文臣不得干涉。
因此大战初起之时,李珏、朴泓之类的将领所以敢一撤千里,无视宋象贤、朴晋等府使的约束,正是因为这种军政互不统属的体现。
萧如薰听柳成龙说起此事,感觉相当有兴趣,再让柳成龙详细说说,柳成龙就苦笑着说,这办法是好,但是一旦遇到这种极其强力的敌人的外侵,弊端就出来了。
地方军政统属不一,有的是武将抵抗文官府使逃了,有的则是文官府使抵抗武将却逃了,双方若不配合,这一府之地就无法集合全力对抗外敌,虽然保证王室权力,可是对于国家而言未免不便。
萧如薰心里就寻思开了,其实最开始,大明朝也是这样做的,卫所制和五军都督府成为一条军事管理线和文官系统互不干涉,但是土木堡之变前后,卫所制衰落,明军武将的素质和士兵的素质大大降低,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国家的需要了。
说白了,还是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人代代保卫国家的制度的根本上的错误,从根源上确定了卫所制的崩溃的必然,武将的衰落必然导致文官的侵权,土木堡之变之后,通过科举选拔而来的文官集团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而武将集团代代传承腐朽不堪,素质不可与文官相提并论,被侵夺军权也就难以避免。
老朱没有远见卓识,使得大明朝就像一根竹子,从种子种下去开始,就注定了定时灭亡的命运,若要改变这一切,就要对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动手,从根本上解决大明武将的衰微,最好建立军校培养武将,让武将重新崛起。
可是那样的话未免动作太大,文官集团不可能放任武将集团做大,即使有皇帝的支持,没个二三十年也难以见效,期间那群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党棍们稍微用点小计谋,一个“篡改祖制”的大帽子盖下来都可能让努力付诸东流,风险也未免太大了。
利用三大征和明缅战争培养一批强势武将也只能在一时间改善武将的处境,随着和平展的时期再临,武将的地位依然无法改善,而且再之后,也就是大明朝生死存亡之际了,谁还有功夫搞这些动作?
到底该怎么办呢?
训斥了朝鲜群臣,... -->>
嘉靖三十四年,大明苦于南倭北虏之际,朝鲜也遇到了大麻烦,一支属于汪直麾下倭寇登6朝鲜,蹂躏朝鲜边防海防,肆虐数月,幸而人数不多,被朝鲜人用计打退,是为“乙卯倭变”。
朝鲜的地方军制原本采取镇管制,这种制度类似于中国的节度使,把军权下放到地方诸道,归于各巡查使,但自从乙卯倭变之后,李朝政府对道府专权心存忌惮,便把地方军队的指挥权从道府抽离了。
他们另外搞了一条独立系统,兵权被打散,归属于本道兵水使,再往上一级到助防将,再到防御使、巡边使、都元帅,层层统辖,诸道均不得干涉,也不能指挥。
说白了,其实就是在朝鲜全国范围内,行政和军队分成了两条管理线,彼此平行,谁都不必听谁的,如果有什么敌情,道府可以跟军区司令商量,两个人关系好的话,可以配合行动,但若是军区司令不搭理道府文官,那文官也一点辙都没有。
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相当先进,切实有效,把军权归于朝廷,地方政府文官不得干涉,而军队总帅都元帅是由朝鲜王亲自任命,则军权归于朝鲜王,文臣不得干涉。
因此大战初起之时,李珏、朴泓之类的将领所以敢一撤千里,无视宋象贤、朴晋等府使的约束,正是因为这种军政互不统属的体现。
萧如薰听柳成龙说起此事,感觉相当有兴趣,再让柳成龙详细说说,柳成龙就苦笑着说,这办法是好,但是一旦遇到这种极其强力的敌人的外侵,弊端就出来了。
地方军政统属不一,有的是武将抵抗文官府使逃了,有的则是文官府使抵抗武将却逃了,双方若不配合,这一府之地就无法集合全力对抗外敌,虽然保证王室权力,可是对于国家而言未免不便。
萧如薰心里就寻思开了,其实最开始,大明朝也是这样做的,卫所制和五军都督府成为一条军事管理线和文官系统互不干涉,但是土木堡之变前后,卫所制衰落,明军武将的素质和士兵的素质大大降低,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国家的需要了。
说白了,还是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人代代保卫国家的制度的根本上的错误,从根源上确定了卫所制的崩溃的必然,武将的衰落必然导致文官的侵权,土木堡之变之后,通过科举选拔而来的文官集团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而武将集团代代传承腐朽不堪,素质不可与文官相提并论,被侵夺军权也就难以避免。
老朱没有远见卓识,使得大明朝就像一根竹子,从种子种下去开始,就注定了定时灭亡的命运,若要改变这一切,就要对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动手,从根本上解决大明武将的衰微,最好建立军校培养武将,让武将重新崛起。
可是那样的话未免动作太大,文官集团不可能放任武将集团做大,即使有皇帝的支持,没个二三十年也难以见效,期间那群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党棍们稍微用点小计谋,一个“篡改祖制”的大帽子盖下来都可能让努力付诸东流,风险也未免太大了。
利用三大征和明缅战争培养一批强势武将也只能在一时间改善武将的处境,随着和平展的时期再临,武将的地位依然无法改善,而且再之后,也就是大明朝生死存亡之际了,谁还有功夫搞这些动作?
到底该怎么办呢?
训斥了朝鲜群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