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帝王师:刘伯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站在南田山上向远处望去,刘伯温和父亲刘爚俯瞰到的是南田山连着山外山,云雾缭绕时,好像万山中移出许多衣袂飘飘的神仙映入眼帘。刘爚指着东北方向告诉刘伯温,一直走,一百五十里就到达青田县城。如果沿着山脉,蜿蜒奔驰,就能到达十大洞天之一的青田山。刘爚又伸出一根手指,指着脚下,告诉刘伯温,南田山也不是吃素的,它在七十二福地排行榜上名列第七。
刘伯温就问:“什么是洞天、福地?”
刘爚解释说:“唐末有个叫杜光庭的顶级道士偶得天书,其实是一本仙家地理课本。上面说,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种地方经常出现伟大人物。比如终南山,太上老君未找到天上的工作前就在那里长住过。比如商山,住着四位忘了年纪的老人,称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有段时间想要废掉太子,张良把这四个老头请了出来,刘邦迫于这四位老头的声誉和神奇的力量,吓得脸色发白,发誓说没有废太子这回事。又比如峨眉山,据说山中住了许多不死奇人,如果大运当头碰到他们,就能要得长生不老药。”
刘伯温说:“请问父亲,南田山出过什么伟大人物?”
刘爚抚摸着刘伯温的头,喃喃地说:“快了,快了!”
从刘伯温那双清澈得黑白分明的眼睛看出去,南田山是这样一座山:它在万山深处,忽然拔地而起一座平台,远高出它周边的山。平台之山,高旷绝尘,风景如画,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传说的世外桃源。
刘爚和刘伯温站在南田山的最高峰,武阳村显得渺小而可爱。每家的烟囱同时冒出青烟,每家的灯光同时亮起,又同时熄灭。每家院子里的月光一样多,每家院子里的人也一样的谦虚有礼,打躬作揖都是一个样。
刘伯温突然就问刘爚:“父亲大人,我的爷爷刘庭槐为什么是个传奇人物?”
刘爚正在忘情于风景中,经刘伯温一问,才发现自己遗漏了一个祖宗。搜索枯肠许久,才慢慢地说:“你爷爷是我大元朝的太学上舍。”
刘伯温当然不知道“太学上舍”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就问:“这个‘太学上舍’比起我七世祖的‘行在都巡检使、行在五军制置使、殿前都指挥使、太尉、检校少傅、检校太保’,哪个更厉害?”
刘爚激动起来:“当然是你七世祖的那些头衔厉害啊。你爷爷这个太学上舍是一个不经考试就可以做官的头衔,相当于保送生。这是北宋年间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当时国立大学的学生分为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外舍的学生不必参加乡试,直接省试,内舍的直接参加皇帝主持的会试,而上舍的学生,什么试都不用参加,直接当官。”
刘伯温疑惑起来,问:“那为何我爷爷没有做官?”
刘爚叹息道:“倒霉嘛,大元王朝的皇帝不知道抽什么风,每年只从上舍100人中取两人,僧多粥少,你爷爷运气不佳,于是就跑回来了。而这群蒙古人又不举行科举考试,你爷爷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刘爚说完这段话,突然意识到这种消极观念不能传输给孩子,马上转换话题,问刘伯温:“你知道我为何肯定这南田山中必出伟大人物吗?”
刘伯温说:“因为父亲您能掐会算。”
刘爚摇头:“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这是天意。”
于是,他给刘伯温讲了道士的故事,又讲了自己挪老爹老娘坟的故事,然后又综合了道家地理课本的故事,最后总结说:“这是天时地利,还有个‘人和’。”
他问刘伯温:“你觉得咱们刘家的祖先如何?”
刘伯温说:“依您的讲解,我觉得很好。”
又问:“你可知你母亲的祖先是谁?”
刘伯温不知。
刘爚说:“此事说来话长。我必须要给你普及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的开头是这样的:唐代宗李豫上任的第一个年头(762年),因安史之乱的缘故,江淮地区的赋税没有机会收取,李豫屁股坐上龙椅后,认为天下已安定——其实天下还没有安定,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引起的安史之乱要到明年才结束——于是急吼吼地追征江淮地区百姓八年的赋税。
如你所知,江淮百姓也没有多少余粮。于是,政府和百姓的关系紧张起来。李豫坐在长安城中,有吃有喝,根本不知道百姓们的难处,所以在得到百姓不合作的消息后,龙颜大怒,命令各地武装追征。
这一武装追征惹恼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台州政府外编人员(胥吏)袁晁。袁晁在政府混迹多年,深谙政府搜刮民财的显规则和潜规则。他先是好言劝阻地方长官,安史之乱在北方一爆发,南方的江淮地区就成了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基地。表面上,政府这八年来没有收江淮百姓的税,但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这些物资全是政府从江淮百姓手中夺取来的。虽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江淮百姓为了长安城里的那个狗娘养的皇帝,节衣缩食,好多人翘首企盼平定安史之乱后等着封赏,怎么突然又要追征赋税。追征赋税也可以,但先请中央政府把这八年来以抗战名义搜刮去的财物核对一下,多退少补。
地方政府官员也学长安城中的李豫,大脸变色,震怒之下,开除袁晁。袁晁认为这是他自参加工作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他遇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流氓——皇帝和他的政府。大概是出于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他跑到翁山(今浙江舟山岛),在街头宣扬革命思想。很快,一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正被政府强征赋税的百姓聚拢在他身边。袁晁说:“既然现在的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全是灾难,那我们就自己建立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政府。”
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用农具当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台州(今浙江临海)。随后,又像暴风一样横扫衢、温、婺、明、越、信、杭、苏、常等江东十州。袁晁的部队在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发生了令人震骇的裂变,从几千人变成了二十万人。一支二十万的部队在那个时候的唐王朝,已是天文数字,袁晁就凭着这支杂乱无章的军队在台州称帝。他坐在二手龙椅上,说:“这真是众望所归啊!”
袁晁那时意气风发,有一段时间特别想领兵北上,直取长安城。不过有人提醒他,要时刻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应该有个判断,一连串的胜利真是靠自己的实力获取的吗?江淮方面的政府军在忙着追征赋税,我们恰好钻了个空子。看看咱们的部队,还有拿着锄头和镰刀上战场的。那玩意只适合在庄稼地里建功立业,到战场上,全是白给。我们真要遇到中央政府军,生死未卜啊。
袁晁对这番话不置可否,但很快,他和他的部队就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皇帝李豫在长安城中听说袁晁革命的消息后,七窍生烟,立即命令在安史之乱中表现极为出色的大将李光弼到江淮战场平叛。
唐王朝的安史之乱催生出了无数战场上的骄子,比如收复长安城和洛阳城的郭子仪、死守睢阳城的张巡、战功卓着的仆固怀恩,还有李光弼。但李光弼绝对是骄子中的骄子,战场上的万王之王。安史叛军每次在战场上听到对手是李光弼时,立即魂不附体。因为李光弼从不按牌理出牌,他擅长破袭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围困战、闪电战,还有母马战。
关于母马战,因为在后来的战争史上闻所未闻,所以有必要补充如下:史思明曾在黄河南岸安营下寨,防御中央军渡黄河。李光弼当时在黄河以北,和史思明对峙。
李光弼的兵力薄弱,所以不敢进攻,而史思明的任务就是防御,不是进攻。两方人马既然不能在战场上较量... -->>
站在南田山上向远处望去,刘伯温和父亲刘爚俯瞰到的是南田山连着山外山,云雾缭绕时,好像万山中移出许多衣袂飘飘的神仙映入眼帘。刘爚指着东北方向告诉刘伯温,一直走,一百五十里就到达青田县城。如果沿着山脉,蜿蜒奔驰,就能到达十大洞天之一的青田山。刘爚又伸出一根手指,指着脚下,告诉刘伯温,南田山也不是吃素的,它在七十二福地排行榜上名列第七。
刘伯温就问:“什么是洞天、福地?”
刘爚解释说:“唐末有个叫杜光庭的顶级道士偶得天书,其实是一本仙家地理课本。上面说,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种地方经常出现伟大人物。比如终南山,太上老君未找到天上的工作前就在那里长住过。比如商山,住着四位忘了年纪的老人,称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有段时间想要废掉太子,张良把这四个老头请了出来,刘邦迫于这四位老头的声誉和神奇的力量,吓得脸色发白,发誓说没有废太子这回事。又比如峨眉山,据说山中住了许多不死奇人,如果大运当头碰到他们,就能要得长生不老药。”
刘伯温说:“请问父亲,南田山出过什么伟大人物?”
刘爚抚摸着刘伯温的头,喃喃地说:“快了,快了!”
从刘伯温那双清澈得黑白分明的眼睛看出去,南田山是这样一座山:它在万山深处,忽然拔地而起一座平台,远高出它周边的山。平台之山,高旷绝尘,风景如画,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传说的世外桃源。
刘爚和刘伯温站在南田山的最高峰,武阳村显得渺小而可爱。每家的烟囱同时冒出青烟,每家的灯光同时亮起,又同时熄灭。每家院子里的月光一样多,每家院子里的人也一样的谦虚有礼,打躬作揖都是一个样。
刘伯温突然就问刘爚:“父亲大人,我的爷爷刘庭槐为什么是个传奇人物?”
刘爚正在忘情于风景中,经刘伯温一问,才发现自己遗漏了一个祖宗。搜索枯肠许久,才慢慢地说:“你爷爷是我大元朝的太学上舍。”
刘伯温当然不知道“太学上舍”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就问:“这个‘太学上舍’比起我七世祖的‘行在都巡检使、行在五军制置使、殿前都指挥使、太尉、检校少傅、检校太保’,哪个更厉害?”
刘爚激动起来:“当然是你七世祖的那些头衔厉害啊。你爷爷这个太学上舍是一个不经考试就可以做官的头衔,相当于保送生。这是北宋年间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当时国立大学的学生分为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外舍的学生不必参加乡试,直接省试,内舍的直接参加皇帝主持的会试,而上舍的学生,什么试都不用参加,直接当官。”
刘伯温疑惑起来,问:“那为何我爷爷没有做官?”
刘爚叹息道:“倒霉嘛,大元王朝的皇帝不知道抽什么风,每年只从上舍100人中取两人,僧多粥少,你爷爷运气不佳,于是就跑回来了。而这群蒙古人又不举行科举考试,你爷爷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刘爚说完这段话,突然意识到这种消极观念不能传输给孩子,马上转换话题,问刘伯温:“你知道我为何肯定这南田山中必出伟大人物吗?”
刘伯温说:“因为父亲您能掐会算。”
刘爚摇头:“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这是天意。”
于是,他给刘伯温讲了道士的故事,又讲了自己挪老爹老娘坟的故事,然后又综合了道家地理课本的故事,最后总结说:“这是天时地利,还有个‘人和’。”
他问刘伯温:“你觉得咱们刘家的祖先如何?”
刘伯温说:“依您的讲解,我觉得很好。”
又问:“你可知你母亲的祖先是谁?”
刘伯温不知。
刘爚说:“此事说来话长。我必须要给你普及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的开头是这样的:唐代宗李豫上任的第一个年头(762年),因安史之乱的缘故,江淮地区的赋税没有机会收取,李豫屁股坐上龙椅后,认为天下已安定——其实天下还没有安定,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引起的安史之乱要到明年才结束——于是急吼吼地追征江淮地区百姓八年的赋税。
如你所知,江淮百姓也没有多少余粮。于是,政府和百姓的关系紧张起来。李豫坐在长安城中,有吃有喝,根本不知道百姓们的难处,所以在得到百姓不合作的消息后,龙颜大怒,命令各地武装追征。
这一武装追征惹恼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台州政府外编人员(胥吏)袁晁。袁晁在政府混迹多年,深谙政府搜刮民财的显规则和潜规则。他先是好言劝阻地方长官,安史之乱在北方一爆发,南方的江淮地区就成了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基地。表面上,政府这八年来没有收江淮百姓的税,但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这些物资全是政府从江淮百姓手中夺取来的。虽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江淮百姓为了长安城里的那个狗娘养的皇帝,节衣缩食,好多人翘首企盼平定安史之乱后等着封赏,怎么突然又要追征赋税。追征赋税也可以,但先请中央政府把这八年来以抗战名义搜刮去的财物核对一下,多退少补。
地方政府官员也学长安城中的李豫,大脸变色,震怒之下,开除袁晁。袁晁认为这是他自参加工作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他遇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流氓——皇帝和他的政府。大概是出于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他跑到翁山(今浙江舟山岛),在街头宣扬革命思想。很快,一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正被政府强征赋税的百姓聚拢在他身边。袁晁说:“既然现在的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全是灾难,那我们就自己建立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政府。”
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用农具当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台州(今浙江临海)。随后,又像暴风一样横扫衢、温、婺、明、越、信、杭、苏、常等江东十州。袁晁的部队在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发生了令人震骇的裂变,从几千人变成了二十万人。一支二十万的部队在那个时候的唐王朝,已是天文数字,袁晁就凭着这支杂乱无章的军队在台州称帝。他坐在二手龙椅上,说:“这真是众望所归啊!”
袁晁那时意气风发,有一段时间特别想领兵北上,直取长安城。不过有人提醒他,要时刻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应该有个判断,一连串的胜利真是靠自己的实力获取的吗?江淮方面的政府军在忙着追征赋税,我们恰好钻了个空子。看看咱们的部队,还有拿着锄头和镰刀上战场的。那玩意只适合在庄稼地里建功立业,到战场上,全是白给。我们真要遇到中央政府军,生死未卜啊。
袁晁对这番话不置可否,但很快,他和他的部队就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皇帝李豫在长安城中听说袁晁革命的消息后,七窍生烟,立即命令在安史之乱中表现极为出色的大将李光弼到江淮战场平叛。
唐王朝的安史之乱催生出了无数战场上的骄子,比如收复长安城和洛阳城的郭子仪、死守睢阳城的张巡、战功卓着的仆固怀恩,还有李光弼。但李光弼绝对是骄子中的骄子,战场上的万王之王。安史叛军每次在战场上听到对手是李光弼时,立即魂不附体。因为李光弼从不按牌理出牌,他擅长破袭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围困战、闪电战,还有母马战。
关于母马战,因为在后来的战争史上闻所未闻,所以有必要补充如下:史思明曾在黄河南岸安营下寨,防御中央军渡黄河。李光弼当时在黄河以北,和史思明对峙。
李光弼的兵力薄弱,所以不敢进攻,而史思明的任务就是防御,不是进攻。两方人马既然不能在战场上较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