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壮哉大唐少年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坐!”
御书房内,李世民高居首位批阅奏折,头都不抬的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字。过两天秦风就走马上任,作为为挺秦风的人物,怎么也得了解秦风的想法不是吗?
半个时辰后,李世民总算把一堆奏折批阅完毕,这其间,也时不时的留意秦风,见他稳坐如山、沉静自若、不焦不躁,李世民暗自点头。
冷落秦风是故意的,也是李世民对秦风的一次考验。
李世民对秦风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李靖、李绩一样的统帅,而不是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这种冲锋陷阵的猛将。猛将,大唐从来不缺。
优秀的统帅要有一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如果秦风坐立不安,李世民还真要大失所望了。
李世民突然问道:“你认为我大唐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
秦风道:“大唐的优势在于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不计其数。”
这是人尽皆知之事,毫无新意。
李世民不置可否。
“这是我大唐没有失败的理由,却不是获胜的关键。”不待李世民发问,继续道:“咱们先做最坏的打算吧。”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远处乎?’你未算胜,而先虑,是否太过悲观?”李世民皱眉道。
“先贤告诉我们,算得多,想得多,没有坏处,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眼前,而不考虑后事,万一战局不利,岂不是手慌脚乱?”秦风反驳道。
李世民道:“好吧!那你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最坏的打算。”
秦风笑了笑,道:“也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结果,之所以这么说,我是分析一下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如山的好处。”
“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如山表示我大唐后继有力。”
李世民双眼一亮,道:“朕好像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继续。”
“如果战局败坏,我认为最终胜利的还是我大唐。”这是论点,也是抗日战争证明了的结果,也是不可否认的结果,必须得坚持。
“那种情况之下,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敌进我退;这个阶段或许会持续一两年,我们且战且退,利用辽阔的土地,用空间换时间,在后方储备物质,为将来的反攻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就是我大唐和突厥在战场上达到一个战略平衡,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突厥人需要消失占领我们的国土,我们也需要休生养息,以达到训兵、储备粮草的目的,一旦突厥无法在大唐战场上获得彻底的胜利,那么,他们内部就会矛盾丛生。因为突厥不是一个部落,军队也不是控制在颉利一人的手里,一旦分赃不均,桀骜不驯的突厥人自己就会大打出手。突厥人素来贪婪,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用利诱等手段分裂其内部,让其不能上下一心,最终,突厥将会陷入无尽的内乱之中……”
李世民虎的站了起来,眼睛里闪烁了一种浓浓的震惊,秦风的大局观完全超过了他的年龄界限,他在这个年龄阶段,绝对没有这种的眼界和远见。
自渭水之盟后,奋发图强的李世民一直在为未来的战争而准备、积蓄着。他信心十足,觉得战争一定是以大唐获胜而终,其信心的源泉正是大唐辽阔的战略纵深,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如山粮草。
秦风一番话,与这位伟大的战略家不谋而合。只是,在语言组织能力方面,罗通更加通俗易懂而已。
刹那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李世民,一颗心砰砰直跳,他发现自己已经有理由也能够说服朝堂上的那些老顽固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战略反攻,任何侵略者都是不得人心的,历史早已证明,异族善抢而不会治国,他们大肆掠夺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人心,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千百万大唐百姓的对立面,那时候,他们的对手就不仅是大唐的军队了,还有成千上万、无处不在的平民百姓,您想啊,猎人会下陷阱,江湖侠客会暗杀、刺杀……那时候突厥人内忧外患,就是我们反攻,收复失地、击败突厥的时候了。”后面的预测,秦风就简单的说了,说得太多,反而不好。
秦风的话,李世民一时间还消化不了,信息量有些大,有些地方还需要慎重考虑,但总体感觉罗通说的非常有道理。同时,北伐的念头也更加坚定了。
李世民在震撼、心动之余,一双眼睛对准罗通闪闪放光,那就像是一匹恶狼突然看到美味的猎物一样。
李世民那眼神,看得秦风有些发毛。
“军队呢!在你眼里可有不妥之处?”
府兵制是初唐军队精华之所在,经李世民等有人大力修改,目前成为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军制,也是李世民自豪的源泉。
“府兵是我大唐兵源根本,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大唐军府遍布天下,共计五百三十三府,加上大唐尚武,百姓骁勇,人人乐于从军,故而兵源源源不断,所以说着府兵制乃我大唐强盛根本。”
“最强的往往是最致命的罩门,以上是府兵制的优势,却也是府兵的制缺陷。”
肉戏来了,李世民顿时打起精神仔细聆听:“你继续。”
“兵农合一,注定府兵不会成为精兵、强兵,也不能为我大唐征战四方。他们身兼两职,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训练也就不足了。心态与意志方面更加不如常备军,府兵的好处在于一征用即可获得百万兵员,而不用花太多时... -->>
“坐!”
御书房内,李世民高居首位批阅奏折,头都不抬的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字。过两天秦风就走马上任,作为为挺秦风的人物,怎么也得了解秦风的想法不是吗?
半个时辰后,李世民总算把一堆奏折批阅完毕,这其间,也时不时的留意秦风,见他稳坐如山、沉静自若、不焦不躁,李世民暗自点头。
冷落秦风是故意的,也是李世民对秦风的一次考验。
李世民对秦风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李靖、李绩一样的统帅,而不是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这种冲锋陷阵的猛将。猛将,大唐从来不缺。
优秀的统帅要有一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如果秦风坐立不安,李世民还真要大失所望了。
李世民突然问道:“你认为我大唐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
秦风道:“大唐的优势在于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不计其数。”
这是人尽皆知之事,毫无新意。
李世民不置可否。
“这是我大唐没有失败的理由,却不是获胜的关键。”不待李世民发问,继续道:“咱们先做最坏的打算吧。”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远处乎?’你未算胜,而先虑,是否太过悲观?”李世民皱眉道。
“先贤告诉我们,算得多,想得多,没有坏处,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眼前,而不考虑后事,万一战局不利,岂不是手慌脚乱?”秦风反驳道。
李世民道:“好吧!那你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最坏的打算。”
秦风笑了笑,道:“也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结果,之所以这么说,我是分析一下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如山的好处。”
“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如山表示我大唐后继有力。”
李世民双眼一亮,道:“朕好像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继续。”
“如果战局败坏,我认为最终胜利的还是我大唐。”这是论点,也是抗日战争证明了的结果,也是不可否认的结果,必须得坚持。
“那种情况之下,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敌进我退;这个阶段或许会持续一两年,我们且战且退,利用辽阔的土地,用空间换时间,在后方储备物质,为将来的反攻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就是我大唐和突厥在战场上达到一个战略平衡,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突厥人需要消失占领我们的国土,我们也需要休生养息,以达到训兵、储备粮草的目的,一旦突厥无法在大唐战场上获得彻底的胜利,那么,他们内部就会矛盾丛生。因为突厥不是一个部落,军队也不是控制在颉利一人的手里,一旦分赃不均,桀骜不驯的突厥人自己就会大打出手。突厥人素来贪婪,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用利诱等手段分裂其内部,让其不能上下一心,最终,突厥将会陷入无尽的内乱之中……”
李世民虎的站了起来,眼睛里闪烁了一种浓浓的震惊,秦风的大局观完全超过了他的年龄界限,他在这个年龄阶段,绝对没有这种的眼界和远见。
自渭水之盟后,奋发图强的李世民一直在为未来的战争而准备、积蓄着。他信心十足,觉得战争一定是以大唐获胜而终,其信心的源泉正是大唐辽阔的战略纵深,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如山粮草。
秦风一番话,与这位伟大的战略家不谋而合。只是,在语言组织能力方面,罗通更加通俗易懂而已。
刹那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李世民,一颗心砰砰直跳,他发现自己已经有理由也能够说服朝堂上的那些老顽固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战略反攻,任何侵略者都是不得人心的,历史早已证明,异族善抢而不会治国,他们大肆掠夺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人心,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千百万大唐百姓的对立面,那时候,他们的对手就不仅是大唐的军队了,还有成千上万、无处不在的平民百姓,您想啊,猎人会下陷阱,江湖侠客会暗杀、刺杀……那时候突厥人内忧外患,就是我们反攻,收复失地、击败突厥的时候了。”后面的预测,秦风就简单的说了,说得太多,反而不好。
秦风的话,李世民一时间还消化不了,信息量有些大,有些地方还需要慎重考虑,但总体感觉罗通说的非常有道理。同时,北伐的念头也更加坚定了。
李世民在震撼、心动之余,一双眼睛对准罗通闪闪放光,那就像是一匹恶狼突然看到美味的猎物一样。
李世民那眼神,看得秦风有些发毛。
“军队呢!在你眼里可有不妥之处?”
府兵制是初唐军队精华之所在,经李世民等有人大力修改,目前成为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军制,也是李世民自豪的源泉。
“府兵是我大唐兵源根本,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大唐军府遍布天下,共计五百三十三府,加上大唐尚武,百姓骁勇,人人乐于从军,故而兵源源源不断,所以说着府兵制乃我大唐强盛根本。”
“最强的往往是最致命的罩门,以上是府兵制的优势,却也是府兵的制缺陷。”
肉戏来了,李世民顿时打起精神仔细聆听:“你继续。”
“兵农合一,注定府兵不会成为精兵、强兵,也不能为我大唐征战四方。他们身兼两职,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训练也就不足了。心态与意志方面更加不如常备军,府兵的好处在于一征用即可获得百万兵员,而不用花太多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