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票拟,也称条旨,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给皇帝御览。
票拟的出现是必然的,朱瞻基明显没有他的祖先那样的工作精力,整日劳顿还是忙不过来,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亲自看过处理,于是他便安排内阁人员代为浏览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他也会轻松得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话,皇帝还有什么权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吗?
这个请大家放心,古往今来的皇帝除了极个别之外,都不是白痴,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专门用来压制内阁的权力。
这一后着就是同意的权力。
不要忘记,大臣只是给皇帝打工的,一项政令是否可以实施,大臣只能提出意见,然后写上请领导审批的字样,送给皇帝大人审阅,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笔千文,上万言书,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有效地发动大臣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干活,却又卡住了他们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
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至此,到明宣宗时,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票拟”和“批红”两大部分,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经营的政治体系就被轻易地击破并改动。
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票拟”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而“批红”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后,这一权力将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据。
这些人就是太监。
明宣宗这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坏事,也不好酒色,除了喜欢斗蛐蛐被人说过几句外,没有什么劣迹,但有一件事情例外。
有些后世的人甚至认为,明宣宗做的这件错事给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他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灭绝人性的事呢?
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他只不过搞了点教育事业——教太监读书。
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突然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大家应该知道,在传宗接代观念极其严重的中国,去做太监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混口饭吃而已,这些人自然没有什么文化,而朱瞻基开设学堂的目的,正是为了给这些太监们扫盲。
可他不会想到,这次文化启蒙运动不但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
要知道,当一个坏人并不难,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没有文化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最多只能骚扰骚扰自家的邻居老百姓,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危害四方。
从事情的后续发展来看,朱瞻基的这一举措确实也培养了不少极品坏人。
很多人认为,朱瞻基的这一措施确实是错误的,但其本意不过是要这些太监们学点文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在我看来,朱瞻基是故意的,从法律上来解释,就是明知其行为会导致太监参权的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位皇帝厚道,却不蠢,他的这一举措带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这一行为背后的秘密,就必须引出我们下面的一个话题:
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先要说明,这个话题与生理方面无关,也不探究那要人命的一刀,只谈谈这个特殊的群体,及其参与政治的真正原因。
太监这个名词大家都十分熟悉,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在这个称呼前面加个死字,骂起人来十分提神,且通俗易懂。
实际上在明代,要想混到太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谓太监是宦官的首领,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
别说太监,就是想当普通宦官也很不容易,在明朝,宦官可是个抢手的工作。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混碗饭吃是不容易的,就算你有勇气挨那一刀,还要有运气进宫才行,不要以为当宦官那么简单,也是要经过挑选面试的。官方的阉割场所只阉割那些已经经过挑选的人。说句寒碜话,要是人家看不上,你连被阉的资格都没有。
在明代经常有人在未经官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阉割,然后跑到北京去当太监。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没有被挑中,回家了此一生,当然,也有成功者(如鼎鼎大名的魏忠贤)。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想当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志于投身宦官事业的人没有被官方处理的机会,便以大无畏的勇气自行了断子孙根,可到后来又没能进宫。他们不能成家立业,只能到处游荡,这些人自然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后期的明朝政府曾经颁布了一条十分特别的法令:
严禁自行阉割!
对此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就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可见,要想干到太监实在不容易啊。
r />
票拟,也称条旨,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给皇帝御览。
票拟的出现是必然的,朱瞻基明显没有他的祖先那样的工作精力,整日劳顿还是忙不过来,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亲自看过处理,于是他便安排内阁人员代为浏览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他也会轻松得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话,皇帝还有什么权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吗?
这个请大家放心,古往今来的皇帝除了极个别之外,都不是白痴,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专门用来压制内阁的权力。
这一后着就是同意的权力。
不要忘记,大臣只是给皇帝打工的,一项政令是否可以实施,大臣只能提出意见,然后写上请领导审批的字样,送给皇帝大人审阅,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笔千文,上万言书,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有效地发动大臣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干活,却又卡住了他们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
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至此,到明宣宗时,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票拟”和“批红”两大部分,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经营的政治体系就被轻易地击破并改动。
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票拟”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而“批红”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后,这一权力将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据。
这些人就是太监。
明宣宗这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坏事,也不好酒色,除了喜欢斗蛐蛐被人说过几句外,没有什么劣迹,但有一件事情例外。
有些后世的人甚至认为,明宣宗做的这件错事给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他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灭绝人性的事呢?
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他只不过搞了点教育事业——教太监读书。
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突然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大家应该知道,在传宗接代观念极其严重的中国,去做太监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混口饭吃而已,这些人自然没有什么文化,而朱瞻基开设学堂的目的,正是为了给这些太监们扫盲。
可他不会想到,这次文化启蒙运动不但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
要知道,当一个坏人并不难,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没有文化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最多只能骚扰骚扰自家的邻居老百姓,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危害四方。
从事情的后续发展来看,朱瞻基的这一举措确实也培养了不少极品坏人。
很多人认为,朱瞻基的这一措施确实是错误的,但其本意不过是要这些太监们学点文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在我看来,朱瞻基是故意的,从法律上来解释,就是明知其行为会导致太监参权的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位皇帝厚道,却不蠢,他的这一举措带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这一行为背后的秘密,就必须引出我们下面的一个话题:
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先要说明,这个话题与生理方面无关,也不探究那要人命的一刀,只谈谈这个特殊的群体,及其参与政治的真正原因。
太监这个名词大家都十分熟悉,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在这个称呼前面加个死字,骂起人来十分提神,且通俗易懂。
实际上在明代,要想混到太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谓太监是宦官的首领,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
别说太监,就是想当普通宦官也很不容易,在明朝,宦官可是个抢手的工作。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混碗饭吃是不容易的,就算你有勇气挨那一刀,还要有运气进宫才行,不要以为当宦官那么简单,也是要经过挑选面试的。官方的阉割场所只阉割那些已经经过挑选的人。说句寒碜话,要是人家看不上,你连被阉的资格都没有。
在明代经常有人在未经官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阉割,然后跑到北京去当太监。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没有被挑中,回家了此一生,当然,也有成功者(如鼎鼎大名的魏忠贤)。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想当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志于投身宦官事业的人没有被官方处理的机会,便以大无畏的勇气自行了断子孙根,可到后来又没能进宫。他们不能成家立业,只能到处游荡,这些人自然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后期的明朝政府曾经颁布了一条十分特别的法令:
严禁自行阉割!
对此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就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可见,要想干到太监实在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