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qg.la,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①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这句话的文字可能有错漏之处。可能是说:孔子在山谷中走,看见一群山鸡在自由飞翔,心有感触,神色动了一下。②共:通“拱”,拱手抱举致敬、致意。③三嗅,指野鸡长叫了几声。一说“嗅”,当作“”,鸟类张开两翅的样子。

    【译文】

    孔子看到了一群野鸡飞起来不禁神色一动。这群野鸡飞翔了一陈之后,停落在树上。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野鸡,识时务呀,子路听见后向野鸡拱了拱手,野鸡长叫了几声,飞走了。

    先进第十一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①也;后进②于礼乐,君子了。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①野人:乡野平民或朴野粗鲁的人。②先进、后进:有多种解释。这里介绍两种:一,指孔子学生中的前辈后辈。前辈如颜渊、闵子骞、仲弓、子路等人,后辈如子游、子夏。全章大意是说,先进的一辈在礼乐方面比较质朴,像是朴野之人,后进的一辈则于礼乐的规定上讲得较为细密,“文胜其质”,像是君子。在这两种人中孔子宁要质朴的先进一辈 ;二,指先学习礼乐然后做官的人与先当了官再学习礼乐的人。前者是平民,所以称野人;后者是贵族世家,所以是君子。在用人时孔子主张用前一种人。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再学习礼乐的,是原来就有爵禄的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①者,皆不及门②也。”德行:颜渊、闵子寒、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③:子游、子夏。

    【注释】

    ①从我于陈、蔡:陈、蔡,国名。孔子曾在从陈去蔡的途中。被陈、蔡人围困,以至绝粮。当时有不少学生跟着他。②不及门:有两种解释:一,及门指及仕进之门,即当官;二,不在门,即不在孔子身边。③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

    【译文】

    孔子说:“在陈、蔡之间遭难时跟我的门人弟人,现在都不在我里了。”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①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释】

    ①间:非难、批评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啊!别人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从来没有什么异议。”

    【原文】

    南容三复百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南容三复百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没法挽回了,告诫人们言语要谨慎。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原文】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③。鲤④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

    ①颜路:颜渊的父亲,名无繇。亦孔子的学生。②椁:外棺。③才不才,亦各言其子:才,有才华。不才,无才华。分指颜渊和孔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颜渊、孔鲤有才无才,总还各是你我的儿子。④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译文】

    颜渊死了,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给颜渊做一个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总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把车卖了自己步行来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子!天丧子!”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天要我的命呀!天要我的命呀!”

    【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②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①恸:哀伤过度。②夫(fú)指示代词。夫人指颜渊。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的人说:“你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我是悲痛过度了吗?我不为他而悲痛过度了吗?我不为他而悲痛过度,又为谁呢?”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①二三子也。”

    【注释】

    ①夫:语助词。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学生们还是厚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对待我就像父亲一样,而我却不能像对儿子那样看待他。这不是我要这样,是那些学生们想要这样做呀。”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死,焉知死。”

    【译文】

    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还没有能侍奉人,怎么能侍奉鬼神呢?”子路说:“请问死是怎么一回事?”孔子说:“对生的道理还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死呢?”

    【原文】

    闵了侍侧,訚訚①如也;子路,行行②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①訚訚、侃侃,参见10-2注释。②行行(hàng hàng):刚强貌。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显出中正平和的样子;子路是一派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一派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说:“像仲由这样,怕不得好死。”

    【原文】

    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①长府:国家储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叫府。长府是府名。②贯:事,例。仍旧贯,照旧制的意思。

    【译文】

    鲁国要改建长府。闵子骞说:“还照老样子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必然是切中要害。”

    【原文】

    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②也。”

    【注释】

    ①瑟:古代乐器。这里孔子是不满意子路所弹的音调。②升堂入室:比喻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的音调,为什么出自我的门里呀。”孔子的学生听了因此就不敬子路。孔子说:“仲由在学习上是已经升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原文】

    子贡曰:“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①师于商:师,颛孙师,子张。商,卜商,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

    【译文】

    子贡问:“师与商二人谁好一些?”孔子说:“师常有些过头,商常有些不够。”子贡说:“那么是师好一些子?”孔子说:“过头和不够是一样的。”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①而附益子。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②,可也。”

    【注释】

    ①聚敛(liǎn):收集。这里指冉有增加赋税为季氏搜括财富。②鸣鼓而攻之:公开宣布其罪行并指责批评的意思。

    【译文】

    季氏的富足超过了周公,而冉求还帮他到处搜括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其鼓地去声讨他呀。”

    【原文】

    柴①也愚②,参也鲁③,师也辟④,由也喭⑤。

    【注释】

    ①柴: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学生。②愚《论语集解》注: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③鲁:迟钝。④辟:有两种解释:一,偏,邪;二,只注意外表形式而内心不诚实叫辟。⑤喭:(yùn):鲁莽,粗鲁。也有的解释为刚猛。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外师偏激,仲由鲁莽。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①。赐不受命,而货殖②焉,亿③则屡中。”

    【注释】

    ①空:匮乏、穷困。②赐不受命,而货殖:做买卖。对命字有不同解释:一,天命;二,禄命,不受命就是不做官;三,古代经商都要受命于官,子贡是是没是受命于官而自己去做买卖,所以叫不受命而货殖。③亿:同臆,猜度。

    【译文】

    孔子说:“颜回已经差不多近道了吧,但他常在穷困中。端木赐不安于命而去做买卖,但他猜测行情却常能猜中。”

    【原文】

    子张问善人①之道,之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③。”

    【注释】

    ①善人:指本质善而学习的人。②践迹:照着别人的脚印走。践,依循。③入于室:比喻学问、修养达到了精深的地步。

    【译文】

    子张问善人的行为。孔子说:“善人不踩着别人的印走,但学问、修养还不到家。”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①论笃是与:论,言论。笃,笃实。与赞许。对说话笃实表示赞许。

    【译文】

    孔子说:“赞许言论笃实的人,哪能知道他真是君子呢?还是只不过,外表庄严呢?”

    【原文】

    子路:“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亦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

    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兄还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你回答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要去做。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怕以我鼓励他;仲由勇武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原文】

    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②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③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之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①季子然:“鲁国大夫季氏的子弟。当时仲由、冉求都是季氏的家臣,季子然自以为得人,所以这样问。②曾:乃。③具臣:只是备位充数的臣子。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称得上大臣吗?”孔子说: “我以为你会问别的什么,原来你只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应该按照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辞职。现在仲由和冉求,只能算是充数的臣了罢了。”

    季子然说:“那么他们是一切顺从君主的人吗?”孔子说:“如果要杀父弑君,他们是不会听从的。”

    颜渊第十二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克,克制。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言行符合礼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是仁者。修养仁德要靠自己,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修养仁德的具体友法。”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虽然我资质迟钝,请让我按照这番话去做吧。”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到仁。孔子说:“出了门就像要去见贵宾,役使百姓就像对待重要祭典,自己不愿遭受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候那里任职,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那里任职,也没有人怨恨你。”

    仲弓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这番话去做吧。”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

    又问:“不忧愁、不畏惧,这样就能称君子吗?”孔子说:“反省自己而无所愧疚,那还有什么可忧愁、可畏惧的呢?”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担忧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死生各有命运,富贵听天由命。君子严肃认真,没有过失,与人相处恭敬有礼,那么四海之内,都有你的兄弟。君子何故发愁没有兄弟呢?”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子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算心地清明。孔子说:“使人不知不觉受害的谮言,使人直接受到刺激的诽谤,排斥这些,可说是心明眼亮了。使人不知不觉害的谮言,使人直接受到刺激的诽谤,不受干扰,可说是有远见了。”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处理国政。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子贡问:“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问:“如果必不得已再去掉一项,那么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而百姓不信任统治,国家就站立不住。”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①?”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①彻:周代的一种田税制度,以收获量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收成不好,国家财用不足,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何不改为十分抽一的税法呢?”

    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哪能改用十分抽一的税法呢?”

    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够用了,您怎么会不够用呢?如果百姓不够用,你又怎么能够用呢?”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①。’”

    【注释】

    ①“诚不”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但原句诗意与本章之旨很不契合,孔子引用在此大约也还是断章取义,不必拘泥于原意理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品质,辨别是非困惑。孔子说:“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品质。爱一个,就希望活着,厌恶他,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着,又希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肯定不会因此得到好处,只会收到相反的结果。’”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搞好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做国君的样子,臣要像做臣的样子,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做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啊!真要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陈述就能判定案情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许诺别人的事,从不拖延兑现。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怎样从政。孔子说:“身居官位而不懈怠,施行政事要尽忠心。”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推助别人的善,不助长别人的恶。小人的做法与这正好要反。”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搞好政治。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如果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季康子就怎样执政的问题请教孔子,说:“如果杀掉环人,以此来使人们走正道,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执行,哪用得着杀人?您想为善,人民自然也会为善。君了的品德好比是风,百姓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随风而倒。”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 ,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问道:“一个士人,怎样才可以做到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指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国家任职一定有名声,在大夫那里任职也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叫名声而不叫通达。所谓通达,是品质正直,爱好道义,善于察言观色,为人谦让。如此在国家任职必然会通达,在大夫那里任职也必然会通达。只求名声的人,表面上装出仁德的样子,而行动上违背仁德,并且干得心安理得。这种人在国家任职时必定会骗取名声,在大夫那里任职时也必定会骗取名声。”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常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或与?”

    【译文】

    樊迟跟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去除邪念,辨清昏惑。”孔子说:“问得好啊!事情争先去做,好处最后去得,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指责别人的缺点,不就去除邪念了吗?为了一时的忿恨,便不顾自己的性命,以至于连累父母,这不是昏惑吗?”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君②,不仁者远矣。”

    【注释】

    ①皋陶(gāo yáo)传说是舜的臣子。②伊尹:传说是汤的臣子,名挚,字尹。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能鉴别人。”樊迟没有理解。孔子便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回来,见了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这话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句话含义丰富啊!舜拥有天下,在人群中挑选,提拔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只好远远地走开了。汤拥有天下,在人群中挑选,提拔了伊尹,不仁的人也只好远远地走开。”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

    子贡问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朋友有错,就诚心诚意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不行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靠礼乐文化结交朋友,靠朋友协助培养仁德。”

    子路第十三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②。曰:“无倦。”

    【注释】

    ①先之, 劳之:先,先引,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劳之,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②益:请求增加一些。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以身率先,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松懈。”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③【注释】①宰:古代卿大夫家的总管。

    ②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③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询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管理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他们有过小过错,应当赦免。多选拔贤能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原文】

    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⑤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②奚:音(xī),什么。

    ③正名:即正名分。

    ④迂:迂腐。

    ⑤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⑥中:音zhòng,中肯,得当。

    【译文】

    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出公要您去处理政事,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入手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先生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 :“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自子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怀疑的态度。名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行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君子一定要首先定下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从来不是马虎对待的。”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②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④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②小人:一般老百姓,比如老农、老圃之类。

    ③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④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平庸。在上位的君子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没有不敬畏的;在上位的君子只要重视义,老百姓没有不服从的,真心实情来对待的。如果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携儿带女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

    ①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②专对:独立对答。

    ③以:用。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首,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出使四方,不能单独应对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己的行为正当,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执行自身的行为不正当,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曰:‘苟③合④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①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②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③苟:差不多。

    ④合:足够。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治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财产,他说:‘足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真是完备了。’更多的时候,他说:‘真是完美了’。”

    【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仆:驾车。

    ②庶:众多,这里指人品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已经够多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百姓富足以后,又该怎么做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月①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

    ①月:,音yī,又作“期”。 月,一周年。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时间就可以了,三年一定会有成效。”

    【原文】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就可以消除残暴、刑罚、杀戮。’这话真不错呀!”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①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注释】

    ①晏:晚。

    【译文】

    冉有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有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几:期望。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对吗?”孔子对道:“说话不能有这样的期望。有人说:‘做君难 ,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之难,这句话差不多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吧?”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对吗?”孔子回答说:“说话不能有这样的期望。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背。’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背,不是很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①,远者来。”

    【注释】

    ①说:同“悦”。

    【译文】

    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欢悦,远方的人来归附。”

    【原文】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家臣总管,询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只见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求小利,就不能成大事。”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证③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直躬者:正直的人。

    ②攘羊:偷羊。

    ③证:证实,检举,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去告发了。”孔子说:“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之人是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就是正直啊。”

    【原文】

    攀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攀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常独居能恭敬,办事严谨,待人忠诚。这几项,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违背。”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此处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士后来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果:必行。

    ③:音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算得上士?”孔子说:“ 做事时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能够完成君主交待的使命,可以算是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完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乡党们称他敬重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做事不问是非地固执已见,像石头一样固执,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②狂狷:狂,积极进取,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能理解中庸之道并且亲自实践。就必然在行为上陷于狂狷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谨小慎微。”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而已矣。”

    【注释】

    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译文】

    孔子说:“南方有句俗语:‘人做事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已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就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卜了。”

    【原文】

    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相同,而不讲求知谐。”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全乡人都喜好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全乡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不能肯定。最好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①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②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③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易于与人相处共事,但很难以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小人易于讨人喜欢,但难于与人共事。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求全责备。”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但不骄傲无礼。小人骄傲无礼但不安静坦然。”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析谨慎,都接近于仁。”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②怡怡: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相督促勉励,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和气相处。”

    宪问第十四

    【原文】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注释】

    ①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②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文】

    “克、伐①、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①伐:自夸。

    【译文】

    原宪又问:“一个人没有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些弊病,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了,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这里指安逸的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直,正直。

    ②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必须正行,但言辞要谦逊谨慎。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可能有不具备仁德的人,但小人中肯定没有具备仁德的人。”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 能不教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规劝他的失误吗?”

    【原文】

    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④子羽⑤修饰之,东里子产⑥润色之。”

    【注释】

    ①命:指国家的政令。

    ②裨谌:音 bì 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③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④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

    ⑤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⑥东里子产: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布的政令,先由裨谌起草,再由世叔提出意见,由行人子羽加以修饰,最后由了产润色。”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①。曰:“彼哉②!彼哉!”问管仲。曰:“人也③。夺伯氏④骈邑⑤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①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②彼哉:只不过如此的意思。

    ③人也:即此人也。

    ④伯氏:齐国的大夫。

    ⑤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译文】

    有人向孔子问子产,他这人怎样?孔子说:“他是个对民众有恩泽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啊!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过生活,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在贫穷中能够做到没有怨恨地很难的,在富裕中能做到不骄傲却是比较容易的。”

    【原文】

    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腾薛④大夫。”

    【注释】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②老:大夫的家臣。

    ③优:有余。

    ④滕薛:滕,诸候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候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国的大夫。”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③卞主动庄了:鲁国卞邑大夫。

    ④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以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钱财利益能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中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孙拔。

    ②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③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④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及公叔文子,说:“先生他平常不说不笑、不取他人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那是告诉你的那个人说得过分了。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言辞;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不厌恶他的欢笑,合于义要求的财利才取,因引别人不厌恶他的获取。”孔子说:“原来这样,真是这样吗?”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尽管自称不是挟君主,但我不相信。”

    【原文】

    子曰:“晋文公①谲②而不正,齐桓公③正而不谲。”

    【注释】

    ①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

    ②谲:音jué,欺诈,玩弄手段。

    ③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直, 齐桓公正直而不诡诈。”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纪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注释】

    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

    ③九合诸候: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候盟会。

    ④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⑤如其仁:这就他的仁德。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候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那都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②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微:无,没有。

    ②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③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④自经:上吊自杀。

    ⑤渎:小沟渠。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候,匡正天下,百姓直到今天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格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①治宾客,祝鮀②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卫国的大夫。

    ②祝鮀:鮀,音tuó。他与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译文】

    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那他为什么没有败亡呢?”孔子说:“有仲叔圉为他接待宾客,祝鮀替他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替他管理军队,这样,又怎么会败亡呢?”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音zuò,惭愧的意思。

    【译文】

    孔子产:“交谈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很困难了。”

    【原文】

    陈成子①弑简公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①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子政权。

    ②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

    ③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④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出了这样的大事,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去向那三个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原文】

    蘧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②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①蘧伯玉: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

    ②夫子:这里指蘧伯玉。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已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话超过了他的行为是可耻的。”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仁德之人不忧愁,聪明之人不迷惑,勇敢之人不畏惧。我都未能做到。”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描述啊!”

    【原文】

    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②?夫我则不暇。”

    【注释】

    ①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②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让别人知道。”

    【原文】

    子曰:“不逆诈①,不亿不信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迎,预先猜测。诈,他人欺诈自己。

    ②不亿不信:同“臆”,猜测的意思。不信,他人怀疑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预怀疑别人欺诈我,也不猜测别人不信任我,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对我的不信任,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微生亩①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②栖栖③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④也。”

    【注释】

    ①微生亩:鲁国人。

    ②是:如此。

    ③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④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这不就是佞人要显示自已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做一个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鞭德也。”

    【注释】

    ①骥:千里马。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恨,怎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②。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责怪,怨恨。

    ②下学而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④。”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敢。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②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③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④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叫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广,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广,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原文】

    子曰:“贤者辟①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共次辟言。”

    【注释】

    ①辟:同“避”,逃避。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社会,次一等的逃辟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避免看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刺耳的话。”

    【原文】

    子曰:“作者七人①矣。”

    【译文】

    ①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①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上进城时,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在上位的君子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百姓②。修已以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②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身心,严肃恭敬地对待政事。”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身心,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身心使百姓都安居乐业。修养身心使百姓都安乐,恐怕连尧舜都难于做到啊!”

    【原文】

    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孙弟③,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①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大道。

    ②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③孙弟:同逊悌。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个,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祸害。”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阙党①童子将命②。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③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

    ②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

    ③居于住 :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

    阙里一个童子,为其主人向孔子传话。有人问道:“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争于求成的人。”

    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

    卫灵公问陈①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②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③,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①陈:同阵,是行兵阵势。②俎豆:礼器。俎像几,祭祀时用来载牲体。豆容四升,用来盛俎醢。③绝粮:鲁哀公四年,楚昭王听见孔子在陈蔡之间,差人来请孔子。孔子将去答礼;陈蔡二国大夫,怕他助成楚国霸业,不利自己,就发兵围住孔子。孔子绝粮七日,后来昭王发兵迎接孔子,方得免祸。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起行兵阵势。孔子答道:“俎豆之事,倒曾听见过的;军旅的事,没有学过。”到了明天就离开了。在陈国绝了粮食,随从的人害病,不能起立。子路恼怒,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么?”孔子道:“君子本来有穷困的时候,小人遇着穷困,就要胡作非为了。”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①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注释】

    ①识:记。②一以贯之:详《里仁篇·参乎章》。之,指所学所识的事物。

    【译文】

    孔子道:“赐啊!你把我看作是学得多而记得也多的那一类人吗?”子贡答道:“是 。难道不是如此么?”孔子道:“不是如此,我拿一个道理贯通所有知识。”

    【原文】

    子曰:“由!知德①者鲜矣。”

    【注释】

    ①知德:德,是心中所得的义理。

    【译文】

    孔子说:“由!知道德行内涵的人,如今很少了。”

    【原文】

    子曰:“无为①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①无为:圣人盛德化民,不用作为。舜继尧为君,又得贤臣辅佐,政事已见治理,所以不见他有作为的形迹。

    【译文】

    孔子说:“无所作为,天下自然太平,只有舜么!舜作什么呢?只见他恭恭敬敬,南面就天子之位罢。”

    【原文】

    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②敬,虽蛮貊③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④里,行乎哉?立是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⑤,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⑥。

    【注释】

    ①行:凡人处世,到处可以通行的理。②笃:是厚。③蛮、貊:蛮,南蛮。貊,音末,北狄。④州:二千五百家。⑤立则见其参于前二句:其,指忠、信、笃、敬说;参,是并立;倚,是靠;衡,是车前驾马的横木。⑥绅:大带下垂的。

    【译文】

    子张问行的道理。孔子说:“说话要忠、信,做事要笃、敬,就是到蛮貊的国里,也行的通;说话不忠、不信,做事不笃、不敬,就是在州里当中,能够行得通么?这样道理,像站立的时候,就恍恍惚惚见他并立在前;在车行的时候,也恍惚见他靠在车衡。必要如此,然后能够行得通。”子张把这话定在大带上,以便牢记。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③而怀④之。”

    【注释】

    ①史鱼:史官名鱼,是卫大夫。史鱼因自己不能贤退不肖,到了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不要殡殓,要陈尸谏君,所以夫子说他正直。②矢:箭。③卷:收。④怀:藏。

    【译文】

    孔子说:“正直的啊!是史鱼。国家有道时候,他像箭一般直的;国家无道时候,他也像箭一样直的。君子啊!是蘧伯玉。国家有道时候,他就出仕;国家无道时侯,他就把本领隐藏起来。”

    【原文】

    子曰:“可与言不与之言,失人①;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②。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

    ①失人:错过了人。②失言:白费言语。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说的而没有同他说,这叫做夫人;不可以同他说而同他说,这叫做失言。明智的人,不失人,也不失言。”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①,无求生以害仁②,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

    ①志士,仁人:志士,有志节的;仁人,有仁德的。②害仁:心安理顺,就是仁。理该就死而求活,是损害他心中天理。

    【译文】

    孔子说:“志士 、仁人,断没有苟且求活而损害仁的,只有杀身舍命成仁的。”

    【原文】

    子贡问为仁①。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②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释】

    ①为仁:做仁德的工夫。②利:锋利。

    【译文】

    子贡问仁的方法。孔子说:“譬如工人要他做事做得好,必定要选那锋利的器具。凡住在这一国里,应当事奉大夫中有贤能的;结交士人中有仁德的。”

    【原文】

    颜渊问为邦①。子曰:“行夏之时②,乘殷之辂③,服④周之冕⑤,乐则韶舞。放郑声⑥,远佞人⑦。郑声淫,佞人殆⑧。”

    【注释】

    ①为邦:是治国。颜子王佐的才,要问治天下的道。为邦的问,是谦辞。②夏时:周朝用子月——十一月做岁首,殷朝用丑月——十二月做岁首,夏朝用寅月——就是旧历正月做岁首。因时作事,夏时合时令最正。③殷辂:辂,音路,大车。古来车制甚略,到殷朝分出贵贱等级,始有辂名。后来周朝又加文饰,但不如殷辂质朴可取。④服:是戴。⑤周冕:冕,冠,前后有旒。周冕有五,等级分明;华美而并不过奢,是周制得中的。⑥放郑声:禁绝。郑声,郑国音乐。⑦佞人:巧佞小人。⑧殆:是危。

    【译文】

    颜渊问治国的道理。孔子说:“行夏朝的时令,乘殷朝的辂车,载周朝的冕旒,乐律就用虞舜的韶乐同舞法。禁绝郑声,驱佞人。因为郑声是淫荡的。佞人险恶的。”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①,必有近忧②。”

    【注释】

    ①虑:指审度事量说。②忧:忧患。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久远的思虑,必会有切近的忧患。”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①者与!知柳下惠②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窃位:位与德不称,像窃取职位一般。②柳下惠:是鲁大夫展获,字禽,居柳下,惠是谥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他是个窃取职位的人么!既已知道柳下惠的贤却还不肯与他并立在朝上呢。”

    【原文】

    子曰:“躬①自厚②而薄③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解】

    ①躬:是身。②厚:贵重。③薄:责轻。

    【译文】

    孔子说:“重责自己,轻责他人,自然远离怨恨了。”

    【原文】

    子曰:“不曰①‘如之何,如之何’者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曰:是心口相量的话。②如之何:两如之何,作一气读,是思量办法的话,末句如之何,作无可如何解。

    【译文】

    孔子说:“不是心口相商,说这事怎样办的,这种人,我也奈何不得。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①,难矣哉!”

    【注释】

    ①小慧:私智,是聪明狡猾的,不是明智有德的。

    【译文】

    孔子说:“一群人聚集一整天地扯不到正理上,只喜欢卖弄些小聪明。这样人,真是难说的啊!”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①,礼以行之,孙②以出之,信③以成之。君子哉!”

    【注释】

    ①质:骨干。②孙:谦让。③信:诚实。

    【译文】

    孔子说:“君子处事,拿义字做骨干,用礼仪去行施行,用谦让做出来,用诚实成功。能够如此,真是君子啊!”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①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注释】

    ①病无能:病,抱愧,与病无能焉二句,与《宪问篇·不患章》只一颠倒;但这是说君子心事,与彼泛作警戒不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羞愧自己没有才能,不怕没人知道自己呢。”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是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恨死去以后,还没有令人称道的声名。”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已①,小人求诸人②。”

    【注释】

    ①求诸已:君子所求,唯在学问道德,所以只要求已。②求诸人:小人所求,无非富贵荣宠。所以必要求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凡事只须求已,小人凡事必要求人。”

    【原文】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②而不党。”

    【注释】

    ①矜:庄严自持。②群:与众和睦。

    【译文】

    孔子说:“君子行事庄严谨慎,却没有争执; 处众极其和睦,却没有私党。”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①举人②,不以人废言。”

    【注释】

    ①言:二言字俱就好的一边说。②人:二人字俱就不好一边说。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他的言可取,就推举他的人;也不因他的人不足取,就舍弃他的言。”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①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①终身:一生。

    【译文】

    子贡问道:“又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孔子说:“只有恕道!我所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①?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欺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②。”

    【注释】

    ①谁毁谁誉:毁,毁谤;誉,过誉。凡称人善恶,须要实在,以明直道:毁誉是不实在的。两谁字作无字看,有寻索不得的意思。②欺民也二句:是说这些人民,心本直的,所以三代圣王治民,必用直道而行;如今我岂敢妄有毁誉,不以直道待人呢。

    【译文】

    孔子说:“我的待人,谁毁谤他,谁过誉他?如果有过誉他的,也是曾经试验过,知道是好的了。这些百姓,就是经夏、商、周三代也是直首而行的呢。”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人忍①,则乱大谋。”

    【注释】

    ①小不忍:小不忍的人有两种:一是当断不断,姑息养奸;一是不当断而断,不忍不忿,以致激成大祸。

    【译文】

    巧言会搅乱心中德性;不忍受小的磨难,就要破坏大的计谋。

    【原文】

    子曰:“从恶之,必察①焉;众好之,必察焉。”

    【注释】

    ①察:恐庸俗的人,或徇私意,好恶失当,怕以必要细细审察。

    【译文】

    孔子说:“众人厌恶他,必要审察;众人喜欢他,必要审察。”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①,非道弘人②。”

    【注释】

    ①人能弘道句:弘,廓大。道在人心,只要人尽心去求,便能开廓开这道体。②非道弘人句:不是在人外寻一个道来,能开廓那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开拓道,并不是道能开通达那个。”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①。”

    【注释】

    ①是谓过矣句:这就成了有心的过,永远不得消除了。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不改,这真叫做过了。”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①也。”

    【注释】

    ①学:学古人的道理。

    【译文】

    孔子说:“我常一天不想吃,一夜不想睡,只凭空思索道理,终竟没有益处。不如用心去学呢。”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②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①馁:是饿。谋食未必得食,耕田遇着荒年,其中也不饥饿的。②禄:谋道未必无食,学问果好,自有爵禄可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道不谋食;耕田求食也有饥饿在其中了;学得道理也有爵禄在其中了;君子只忧不能得道,不忧贫穷。”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②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①莅:音产,是临。②动之:是动民。就是鼓动他。

    【译文】

    孔子说:“知识接近这个道理,却被私欲牵连,仁心不能守住;就是偶有所得,终久必然遗忘。知识接近这个道理,仁心能守得住;如果不是庄严去治理百姓,民就是不知敬畏。知识见得到这理,仁心能守得住,又是庄严的去治理百姓;如果不用礼教去教化他们们,还算不得尽善哩。”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注释】①小知:在小事上知道他的长处。

    【译文】

    孔子说:“君了的长处在小事上表现不出来,可承受大任。小人不可承受大任,却可以小事上知道他。”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①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注释】

    ①蹈:是踏。

    【译文】

    孔子道:“人的靠在仁呢,比靠水火尤其要紧,况且水火,我见有踏着就死了的;从未见有踏在仁上就死的呢。”

    【原文】

    子曰:“当仁①,不让于师②。”

    【注释】

    ①当仁:为仁要自己承当。②不让于师:弟子待先生,凡事都该谦让;唯独讲到为仁,便宜任不辞,不必在先生长者前,作谦让的态度。

    【译文】

    孔子说:“承当为仁的事,不可以推给师长。”

    【原文】

    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

    【注释】

    ①贞:固守正理。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守护正理,却不讲小信。”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共食①。”

    【注释】

    ①后其食,食,俸禄,后其食拥俸禄放在后一层。没有计较厚薄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凡事奉君上,当恭敬谨慎对待职务;却不计较他应得的俸禄。”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①。”

    【注释】

    ①无类:人必本善,只因或为气制裁所限,或为习俗所化,就有善恶的分别,如果有了君子的教训,那恶人也化为善,就没有等类可分。

    【译文】

    孔子说:“有了教训,便没有等类。”

    【原文】

    子曰:“道①不同,不相为谋②。”

    【注释】

    ①道:道,指趋向说。没,就善、恶、正说。②谋:是商量斟酌意。

    【译文】

    孔子说:“道不同,就不能彼此商量谋划。”

    【原文】

    子曰:“辞达①而已矣。”

    【注释】

    ①辞达:凡做文辞,只要在得出胸中意思,不必求其华美。

    【译文】

    孔子说:“文辞,表达意思就够了。”

    【原文】

    师冕①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②师之道也。”

    【注释】

    ①师冕:师,乐师。名冕。古时是瞎子。②相;扶助瞎子的,叫做相。

    【译文】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阶前,孔子说:“这是阶。”走到席前,孔子说:“这是席。“客都坐下,孔子告诉他道: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辞了出去。子张问道:“刚才夫子与师冕说的话,是道理上该如此么?”孔子说:“是的,原来是扶助乐师的道理。”

    季氏第十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④?且尔言过矣,虑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⑤,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①颛臾(zhuān yú);春秋时一个小国,鲁国的附庸国。②东蒙:即东蒙山,一名蒙山,在鲁国东部。③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④相:辅助,辅助者。⑤费:鲁国一个小城邑,季氏的封邑,其地在今山东费县。⑥“不患”两句:上句“寡”字与下句‘贫’字互倒。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六:“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译文据之。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前来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求!这呈恐怕要责怪你吧?那个颛臾国,从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况且它是在鲁国疆城之内的,是鲁国的臣属。凭什么理由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氏自已想要攻打,我们两人作为家臣,都不愿意这样。”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去任职,不能胜任,就该辞职。’主人走到了危险的地方却不去劝阴他,跌倒了却不去扶起他,那么还要肋手干什么?再说,你的话显然是错了。老虎、屡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宝玉毁坏 匣子中,这是谁的过失呢?”

    冉有说:“那个颛臾国,城墙坚固,又靠近费邑,现在如果不攻打下来,到了后世必然会成为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隐藏真实情形而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当诸候当大夫的,不担心贫穷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国家动荡。分配均匀了便不觉得贫困,和睦团结了便觉得人少,人心安定了,国家便不会倾覆。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远方的人不愿归顺时,就要搞好礼乐教化使他们前来投奔。来了之后,还要使他们安下心来。现在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投奔;王族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师动武。我看,只怕季孙应该担忧,不是颛臾,而在于鲁国宫墙之内啊。”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自诸候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大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时,礼乐制度和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时,礼乐制度和征伐都由诸候做主张。由诸候做主很少有传到十代而不丧失政权的;如果由大夫做主,很少有传到五代而不丧失政权的。如果家臣操纵了国家的命脉,那就很少有传到三代而不丧失政权的。天下有道时,政权不会落到大夫手中;天下有道时,百姓也不会议论朝政。”

    【原文】

    孔子曰:“盖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多识广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和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三种快乐是有益的,三种快乐是害的。把礼乐的节制当作快乐,把称赞他人优点当作快乐,把多结交贤朋好友当作快乐,就有益 。把骄纵恣肆作快乐,把纵情游逛当作快乐,把贪图安逸当作快乐乐,就有害了。”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这瞽。”

    【译文】

    孔子说:“陪伴君子谈话容易犯三种过失:不该你讲话时你抢先说,这叫急躁;该你讲话时你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脸色,随意说话,这叫盲目。”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有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轻时,血气不定,要警惕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警惕逞强好胜;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敬畏,不敬重地位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懂的,是上等的;学了才懂的,是次一等的;有了困惑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有了困惑也不学习,老百姓就因为这样而成了最下等的。”

    【原文】

    孔子:“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想:看的时侯想看清楚,听的时候想听清楚,脸色想温和些,容貌想虔敬些,说话想可能诚肯些,做事想着要严肃认真,疑惑时就想向人他人请教,发怒时就想到可能的后果,见到可得的利益时就想途径是合理。”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良,便追之不及似的学习;见到邪恶,便像手伸进了开水似的。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了,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了。以隐居来坚守志向,以行义来实现主张。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道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姓陈,名亢,字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译文】

    陈亢向伯鱼问道:“您在您父亲处听到过一些特别的教诲没有?”

    伯鱼问答道:“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中,我匆匆经过庭中,他问我:‘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讲话就讲不好。’我回去后便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中,我又匆匆经过庭中,他问我:‘你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无法立足社会。’我回去后便学礼。我私下听到过这两次教诲。”

    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三点收获,知道了《诗》重要,知道了礼的重要,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阳货第十七

    【原文】

    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⑥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阳货:又名阳虎,季氏的家臣,阳货此时掌握了鲁国的权柄,权倾一时,后来在权国争夺中失势,被迫逃往外国。②归孔子豚:归,同“馈”,赠送。豚,蒸熟了的小猪。按照当时的礼节,大夫送给士人礼物,如果士不是当面领受的话,他接收礼物后就应当去大夫家登门拜谢。阳货为了让孔子出仕,故意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给孔子礼物,为的是让孔子回拜。孔子不愿见阳货,于是也趁阳货不在的时候去回拜。③时其亡:时,同“伺”,窥测到。亡,不在家。④涂:同“途”,道路。⑤曰:这里的“曰”和下文的两个“曰”都是阳货见孔子不语,自己接着说的话。⑥亟:音qì,屡次。

    【译文】

    阳货想要孔子前来拜访。孔子不去见他。他就叫人送给孔子一头蒸熟了的小猪。孔子探听到阳货出门了,就趁机去他家里拜望。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货对孔子说:“近前来!我同你有话说。”阳货说:“一个人怀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国家污浊混乱,这样可以称作仁吗?”阳货说:“不可以啊。”阳货又问:“不志于从事政治事功。但多次错过机会,这可称为智吗?”阳货说:“不可以啊。”然后又说:“时光流逝不息,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的,那我准备出来做官了。”

    【原文】

    子曰:“唯上知①与愚②不移。”

    【注释】

    ①上知:最聪明者,聪颖超凡的。知,通“智”。②下愚:最愚笨,不得开化的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至为聪明的人和那些愚笨透顶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原文】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②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当时子游任县长。②莞尔:微笑的样子。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传来乐曲的弹奏声。孔子微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牛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您老人家说过:‘为官者学习礼乐的道理就会爱人,普通人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容易调遗。’”孔子说:“学生们!刚才子游说的话是对的,我前面说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原文】

    公山弗扰①以费畔②,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子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③?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④!”

    【注释】

    ①公山弗扰:季氏的家臣,和阳货一同挟持了季桓子,图谋篡逆。②畔:同“叛”,反叛,叛乱。③而岂徒哉:难道会让我白跑一趟吗?徒,枉费。④吾其为东周乎:在东方复兴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建立一个东方的周王朝。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地发动叛乱,并召见也前去。孔子想要去见他。子路很不高兴,说:“无处投奔就算了,何必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那个召我前往的人,难道会让我白跑一趟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会在鲁国建立一个礼乐隆盛的新周王朝!”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做到五点,就可以算是仁了”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点?”孔子说:“恭敬、宽容、守信、机敏、慈善: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

    【原文】

    佛肸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矣②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百不缁④,吾岂匏瓜⑤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①佛肸:音bì xī,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②在牟:当时晋国的地名,和现在的河南中牟不是一回事。③磨而不磷:怎么它也不会变薄。磷,薄。④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它也不会变黑。涅,可作黑色染料的一种矿物。这里作动词,染黑。缁,黑。⑤匏瓜:匏音páo,形状类似于葫芦的一种植物,其中一种味至苦,不能吃,但可以系在腰间凫水。

    【译文】

    佛肸召见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说:“我以前听您老人家说过:‘作恶之人,君子是不到他那里去的。’佛肸盘踞在中牟发动叛乱,您还要去见他,这是为什么啊?”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话。但是,人不是说坚硬的东西,怎么磨它也不会使它变薄;人们不也说白色的东西,怎么用黑染料染它也不会变黑。我难道是匏瓜么,只是系在腰间,而不能让人家吃!”

    【原文】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①矣乎?”对曰:“未也。”“居②!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好信不好学,其蔽贼④;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⑤;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①六言六蔽:这里的“言”是品德的意思。蔽,同“弊”,毛病、坏处。②居:坐下。③荡:放纵,不自我约束。④贼:侵害、损伤。⑤绞:尖刻恣睢。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美德六种弊病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坐好,我告诉你:喜好仁德但不好学习,它的毛病是容易昧而不明;喜好智慧但是不好学习,它的毛病是容易流连忘返,不懂得约束;喜好诚信便是不好学习,它的毛病是容易损害别人;喜好直率但不好学习,它的毛病是容易流于尖刻恣睢;喜好勇武但不好学习,它的毛病容易导致祸乱;喜好刚强但是不好学习,它的毛病是容易放纵狂妄。”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①兴:感发人的意志,使人心纯善。②观:通过《诗》以了解考察各地民风。③群:群聚在一起相互探讨切磋。④怨:抒发内心的痛苦不平。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感发人意志,培养人善良的感情;可考察各地民风;促使大家在一起讨论切磋;可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从近处来讲可以用其在的道理侍奉自己的国君;并且可以让人从中知道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原文】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②也与?”

    【注释】

    ①《周南》《召南》:《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周南》《召南》是开首的两部分,古人认为它们是礼义教化的根本,在《诗经》中有着不寻常的地位和意义。②正墙面而立:面对着墙站着,指一步也不能向前。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像是正对着墙壁站着,一步也不能前进了!”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注释】

    ①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典礼上用的贵重物品。

    【译文】

    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就是指典礼上用的那些礼品吗?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指钟鼓这些乐器吗?”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①,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②也与!”

    【注释】

    ①色厉而内荏:外表很严厉但内心很怯懦。荏,胆怯。②穿窬之盗:穿,挖洞。窬,音yú,同“逾”,爬墙。穿窬之盗,就是挖洞爬墙的小偷。

    【译文】

    孔子说:“那些外表严厉但内心怯懦的人,如果用小人来做在比的话,大概就像那些穿洞而藏、越墙而逃的小偷吧。”

    【原文】

    子曰:“乡愿①,德之贼②也!”

    【注释】

    ①乡愿:又作“乡原”,指那些外表忠厚实则是非不分、没有主见随声附和的好好先生。②贼:损坏、败坏。

    【译文】

    孔子说:“那些不辨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啊!”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大肆传播在道路上随便听到的消息,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

    【原文】

    子曰:“鄙夫①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②;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注释】

    ①鄙夫:道德水平低劣的人。②患得之:这里是“患不得之”的意思。“患得之”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误用。

    【译文】

    孔子说:“不可以同卑鄙小人一起侍奉君主啊!他在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时候,害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害怕失去;一旦担心失去,就不择手段、无所不为了。”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②;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①矜也廉:矜,自尊自大,廉,方正刚直。②忿戾:蛮横乖张,不近人情。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有三种偏执的缺点,现在的人身上大概没有了。古时候的人狂妄但出言无忌,现在的人狂妄而且放荡不羁;古时候的人自尊自大但正直不阿,现在的人自尊自大而且蛮横无理;古时候的人虽然愚笨但耿直,现在的人愚笨而且内藏机诈。”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①也。恶郑声之乱雅乐②。恶利口③之覆邦家者。”

    【注释】

    ①恶紫之夺朱:恶,读wù,厌恶。春秋时人闪以红色为正色,而当时的很多君主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孔子认为这是僭乱的表现。②郑声之乱雅乐: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以淫靡着称。雅乐,周朝京城的雅正的音乐。③利口: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我痛恨那些用紫色夺去红色正宗地位的人,憎恨郑国的靡靡之音夺去雅正乐曲的正统地位。憎恨那些用些花言巧语导致整个国家衰亡的人。”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闭口不言。”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从哪里获取道理呢?”孔子说:“天说什么了呢!春秋四时运行无息,天下万物萌发生长,天说什么了呢?”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①;钻燧改火②,期③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④不甘,闻乐不乐,居处⑤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升:出产。②钻燧改火:燧,古代取火的工具,称燧石。改火,古代用以取火的木材随时节不同。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枣木 、桑木 ,秋天用柞木,冬天用槐檀,故称改火。③期:音jī,一周年。④旨:甘美的食物。⑤居处:居住在平常的房子里。按照当时的礼节,父母去世,孝子应居住在用草料搭成的凶庐中,睡在草垫子上。

    【译文】

    宰我问孔子:“父母去世,孝子为之守孝三年,时间也太长了。君子三年之内不去习学礼仪,社仪便会荒废;三年之内不去演秦音乐,音乐一定会崩坏。陈的谷子已经消耗尽了,新的谷子已经产出来了,钻火用的燧木又经历了一轮回,一周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吃稻米做的饭,穿锦缎衣服,你心中安稳吗?”宰我说:“安稳。”孔子说:“你心中安稳,那你就那样做好了!君子居丧期间,吃美味的食品都感到没有滋味,听到美妙的音乐都闷闷不乐,住在平时的居室中都不能安稳,所以不会那样做。现在你说心中安稳,那你就那样做好了!”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之人啊!小孩生下来经过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守丧期限,是天下共同资本遵守。难道宰我就没有在他的父母怀中享受三年的爱抚吗?”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最高尚的是义。君子有勇力但是缺乏正义就会产生动乱,小人有勇气但是缺乏正义就会成为盗贼。”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②而讪③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⑤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⑥以直者。”

    【注释】

    ①恶:音wù,憎恶。②流:疑为衍文。③讪:音shān,诽谤。④窒:阻塞不通。⑤徼:掠取。⑥讦:音jié,说人的坏话揭发人的短处。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憎恶之事吗?”孔子说:“有憎恶之事。君子憎恶那些常挑人缺点的人,憎恶那些身居下位却诋毁上级的人,憎恶那些好勇但是无礼的人,憎恶那些果断却一意孤行的人,”然后问子贡说:“赐,你也有憎恶之事吗?”子贡说:“我憎恶那些袭取别人的意见以为已有者,憎恶那些以狂妄不逊为勇敢者,憎恶那些以常常揭发别人的短处为耿直者。”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共处的。和他闪太亲密则就不合于礼,和他们太疏远了则会招致怨恨。”

    微子第十八

    【原文】

    微子①去之;箕子②为之奴;比干谏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①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哥哥。纣王暴虐无道,微子就离开他,独自归隐。②箕子:名胥馀,是商纣王的叔叔。他见纣王残暴,几次劝谏都遭拒绝,箕子于是装疯,并被纣王降为奴。③比干谏而死:比干,纣王的叔叔。他数次劝谏纣王,纣王说圣人心有七窍,于是将比干剖心致死。

    【译文】

    商纣王暴虐无道,微子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因劝谏不成而被杀。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者啊!”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士师:主管刑狱的官员。②黜:音chù,罢免。

    【译文】

    柳下惠担任法官,曾多次遭到罢免。人们对他说:“您怎么不离开鲁国呢?”柳下惠说:“以正道侍奉君主,哪里可能不遭受罢免呢!用邪曲之道侍奉君主,哪里还用离开自已的祖国呢?”

    【原文】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②,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④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接舆:楚国的隐士,名陆通。楚昭王的时候令无常,陆通不得势,于是佯狂隐居,被目为狂人。②凤兮:凤凰是一种祥瑞之鸟,凤鸟出世予示着圣人出现。这里用凤来比喻孔子。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劝阻。犹可追,还赶得上。意思是过去的难以换回了。但是将来的却还能赶得上。④辟:同“避”,避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身边经过:“凤啊凤啊,您的德行怎么会这样衰微?以前的已经难以换回,但以后却还能赶得上。算了算了!现在的从政者太危险了!”孔子从车上下来,想和他交谈,接舆迅速避开他,孔子难以和他说话。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②者谁?”子路曰:“为孔丘。”曰:“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③!”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④。而谁以易之⑤?且而⑥与其从辟⑦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⑧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⑨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而与⑩?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当时的两个隐士,并非真名,其实姓名已不可考。②执舆:舆,车。执舆,指拉着马缰绳。③是知津矣:是说孔子知道渡口所在。深层含义是说孔子周游列国,熟悉交通,故而讽刺他不能迷途知返,认不清政治形势。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滔滔者,大水奔流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天下混乱,人们不得其所。⑤谁以易之:以,与。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⑥而:同“尔”,你。⑦辟:同“避”。避开。⑧耨:音yōu,播下种子而后用土覆盖好。⑨怃然:怅惘的样子。⑩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还和谁打交道呢?斯人,指世人。

    【译文】

    长沮、桀溺在田里并耕。孔子从他们身边经过,让子路问他们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个手执马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啊。”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啊。”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如今就像洪水一样奔流不息,人们不得其所,谁能够改变这咱现状呢?并且你跟随孔丘那种离开君主四处奔波的人,还不如跟从我这样的避世之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地将种子埋到土里。子路就走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若有所失地说:“我们不能和山林听鸟兽一起生活,我们不同社会上的人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安定有序,我孔丘就参与改革政事了。”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其义也。道之不行,已和之矣!”

    【注释】

    ①丈人:老年男子。②蓧音diào,用以除草的农具。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五谷,黍、稷、菽、麦、稻。关于这两句话指谁而言,有不同看法,不人认为是丈人批评子路,不人认为是丈人批评了孔子,有的认为是丈人自谦的话。这时采用中间一说。④植其杖而芸:植,倚,这里是拄着的意思。芸,锄草。

    【译文】

    子路一路跟从孔子,有一次落在了后边。路上遇见一位年老的男子,用拐扙挑着一副除草的农具。子路问他:“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年人说:“他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你的老师呢?”说完就拄拐扙去锄草了。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田边。当天老人把子路留宿在家中,并引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第二天,子路追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啊。”让子路回去见他,子路回到他的住处,发现他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以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就能够废弃吗?想保持自身高尚的节操,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大义。君子出仕,是为了实行为臣之道啊。看来政治主张难以实现,是很明白的了。”

    【原文】

    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②。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③,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④,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隐逸者。②虞仲、夷逸、朱张、少连:这四人事迹不详。③伦:人伦法度。④放言:不谈伦世事。

    【译文】

    隐逸之士:伯夷、叔齐、虞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说的大概就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的志向、使自已的身份受到羞辱,但是语言符合伦理法度,行为经过深思熟虑,不过如此罢了!”说虞仲、夷逸:“隐居避世,不谈世事,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辞职合乎权宜。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原文】

    周公谓鲁公①曰:“君子不施②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①周公谓鲁公:周公,即周公姬旦。鲁公,是周公的儿子伯禽。②施:同“弛”疏远、怠慢的意思。③不以;不被任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亲情,不要使大臣怨恨自己不受重用,老的朋友没有大的过错,不要轻易地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要求苛刻。

    子张第十九

    【原文】

    子张曰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一个士,遇见危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所得的时候能考虑是否合义的要求,祭祀的时候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是否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原文】

    子张曰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①?”

    【注释】

    ①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虽活着怎能说是有·虽死去怎能说是无。有他不多,没他不少,无足轻重的意思。

    【译文】

    子张说:“固守德而不弘扬,信仰道而不忠实,这样的人,怎能说他有,又怎能说他没有?”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 :“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①,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②不能。我之大贤与 ①,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①,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与:“可者与之”的“与”是相与、交往的意思,后两与“与”字是语气辞。②矜:怜惜,同情。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

    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相交,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听到的不太相同。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赞美善人而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大贤人,那我对人有什么不能容纳人呢?如果我不贤,那人家就会拒绝我,我还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小道:指农圃医卜之类的 技艺。②泥:阻滞,不通。

    【译文】

    子夏说:“虽然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要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干这些。”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能知道一些原来不知道的,每月都能记住已经学会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笃志: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②切问:切有几种解释;一,恳切;二,近,指切身有关的事;三,急,急切,急迫。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又坚守志向,就切身相关的问题发问而又从近处去思考,仁就在这中间了。”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①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①肆:有两种解释:一,陈列贷物出售的市场。二,进行制作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种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望他庄严可畏,接近他和蔼可亲,听他讲话是严厉不苟。”

    【原文】

    子夏曰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①已也;信面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

    【注释】

    ①厉:虐害。

    【译文】

    子夏说:“君子要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你是在虐害他们;也要取得信任之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是在诽谤他。”

    【原文】

    子夏曰:“大德①不逾闲②,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①大德小德:大节小节。②闲:栅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可以有些出入。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①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道 ,孰先传焉,孰后倦②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③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抑:连辞,表示转折。这里是可是的意思。②倦:诲人不倦的倦。这晨指教诲。③诬:欺骗,是说如果不循序渐进,一概以高深的道理教人,就是欺骗学生。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一些打扫和接待客人的工作是可以的,可这些只是细枝未节。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呀?”

    子夏听了,说:“唉,言游错了。君子的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教诲呢?就和草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的道怎么可以欺骗学生呢?至于能够有始有终,对于小事末节和根本道理都能学通了的,恐怕只有圣人吧!”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

    【原文】

    子游曰:“丧致①乎哀面止。”

    【注释】

    ①致:极、尽。

    【译文】

    子游说:“丧事 做到尽哀就可以了。”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得的了,但是还没有做到仁的境界。

    【原文】

    曾子曰:“堂堂①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

    ①堂堂:高大显赫,形容容貌威严,不易接近。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①者也,必也亲丧乎!”

    【注释】

    ①致:尽其极。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自己穷竭某感情的,如果有,只有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①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①孟庄子:鲁国大夫,名仲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其它人也可以做到,而他不撤换父亲的旧臣和坚持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难以做到的。”

    【原文】

    孟氏使阳肤①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①阳肤:曾子的学生。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 ,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审出犯罪的真相,应该怜悯同情他们,不要洋洋自得。”

    【原文】

    子贡曰:“纣①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①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历来被认为是暴君。

    ②下流:地形卑下四面八方水流汇集地方。

    【译文】

    子贡说:“纣的残暴,不像现在传说的这样厉害。所以君子厌恶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于已身。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原文】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当时鲁、郑、楚三国都有公孙朝。所以指明卫公孙朝。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认识到其大处,不贤的人只认识到其小处。他们身上无不都有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哪里不在学,而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

    【原文】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②,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面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②宫墙:宫也是墙的意思。不指房屋,宫墙即围墙。③仞:七尺为仞。或说五尺六寸。④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人们在墙外可以看得房屋的华丽,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那宗庙的富丽堂皇。能够找到门的人或许不多吧, 叔孙武叔那样讲,不也很自然吗?”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①。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②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①无以为也:以,此。无以为也就是无用为此,这样做是没有用的。②多:只、恰好。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是超越过去的,仲尼好比日月,是没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那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恰恰是表明他的不自量而已。”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要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①道之斯行,绥②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③,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①道 :同导,引志,教化。②绥:安。③其生也荣:有几种解释:一,荣解释为乐,他生时,百姓快乐;二,荣作光荣讲,大家都觉得他光荣,三,荣是说世人莫不尊敬亲爱他。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吧,仲尼难道比你还贤能吗?”

    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就表现了他的知,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啊。老师的高不可攀,正像天是不能靠梯子爬上去一样。老师如果厉为诸侯或卿大夫来治理国家,那就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能立;引导百姓,百姓就跟随;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同心协力。他活着大家都尊敬他,他死了大家都表示哀痛。我们怎样能赶得上呢?

    尧曰第二十

    【原文】

    尧曰:”咨①!尔舜!天之历数②在尔躬,允执③其中④。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⑤敢用玄牡⑥,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⑦在帝心。朕⑧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⑨,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⑩,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 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释】

    ①咨(zī资):即啧(zè则),感叹词,表示赞美。②历数:日月五行历运之数,即天道,引申为帝王兴替的次序。历:同“历”。③允执:允:诚信。执:坚持。④中:无“过”无“不及”。⑤予小子履:履是商汤的名字。他祭天地时自称”予小子,“意即天帝的儿子(天子)。⑥玄牡(mǘ母):黑色的公牛,祭祀时做牺牲用。⑦简:情实,这里是知道的意思。⑧朕(zhén镇):即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的自称。⑨赉(lái赖):赏赐。⑩谨权量,审法度:谨慎地检查度量衡。权:权衡,即量轻重的标准。量:量容积的标准。法度:指量长度的标准,这里指礼乐制度。

    【译文】

    尧说:“啧啧!舜啊!根据帝王兴替的次序,帝位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真正做得恰到好处。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贫困,那么天下禄位就永远完结了。”舜也是这样告诫禹。商汤:“我大胆地用黑色公牛来祭祀,大胆地向伟大先皇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夏桀的罪过,我不敢隐瞒,您心里是明白的。我本人若有罪,不要责怪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罪在我一人身上。”周朝建立 ,遍加赏赐,分封诸侯,使善人都富庶起来。周武王说:“虽有同姓亲戚,不如有仁德之人。天下的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人身上。”孔子说谨慎地检查度量衡,审订礼乐制度,修复被废置的官府,政令就可以通行四方了。复兴衰退的国家,继承信日的盛世,推举隐逸的贤才,天下的民众就会同心同德了。作为国家应该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事、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众人的信任,勤快就能获得成功,公平就能愉悦众人。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①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②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旨乎?择要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③【注释】斯:就。

    ②屏(bǐng丙):屏弃,排除。

    ③有司:管理财务的小官,这晨是小气的意思。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说,说:“怎样才可以处理政事呢?”

    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 ?”

    孔子说:“惠民而省已,劳碌而不怨,欲仁而不贪,泰然而不骄 ,威严而不凶。”

    子张问道:“什么叫惠民而不费呢?”孔子说:“叫民众自已选择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惠民而无须国家破费了吗;选择民众能干的事让他们去干,又有谁会抱怨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怎么会贪婪呢?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那不就是泰然而不骄了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严肃端正,令人望而生畏,这不也就是威严而不凶悍了吗?”

    子张又问道:“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事先不教化就杀人叫做虐,事先不训诫就坐享其成叫做暴,政令迟缓却限期完工叫做贼,布施东西却很吝啬叫做小气。”

    【原文】

    孔了曰:“不知命①,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释】

    ①命:命运,命脉,这里指人生规律,社会规律。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地人生的规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安身立命,不了解对方的言论,就不能了解那个人。”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