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如果只是索超家人的话,曹岩并不用以这种方式登场的。只需要找几个精干之人,将索超家周围的卫兵消灭掉,然后赶在大名府驻军反应过来之前离开大名府,整个过程并不算麻烦。但曹岩心里还有将梁中书和卢俊义一起拿下的念头,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攻城。
大名府的历史是比较悠久了,大约在公元360年,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该县当时一个叫贵乡的地方设置了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封建统治者在贵乡县地域设置郡、县的起始。不久,郡、县相继撤消。到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贵乡县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了贵乡县。43年后,即公元578年北周统治者把贵乡县治迁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这里设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经初具规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设置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魏州一带的统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还在这里设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贝州在河北南宫一带,卫州在河南汲县一带,相州就是现在的安阳。可见,当时魏博节度使的领辖范围已经达到黄河以北涉及冀鲁豫三省的许多地方。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已经是那个朝代有相当规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但没有得到唐朝官方认可,这是大名县古代拥有大名府称谓的开始。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经易名。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自此,直到这座城池在十五世纪初被洪水吞噬。
十一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东京,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碰见了强硬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在现如今,是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就是说,她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于是新建的陪都北京成为宋朝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宫城,周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这样一座军事重镇,如果梁山人马齐聚,拿下是真的不难的。毕竟此时的梁山,兵强马壮,十数万将士,区区一座大名府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可现在的问题是,目前梁山的主力部队并不在此,只靠刚刚收纳的樊瑞和史进的人马,想要拿下大名府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不得已之下,曹岩只能使用另一种方法,也是原著中宋江使用的方法里应外合。
至于说目标,他就选中了原著中曾经帮过大忙的蔡福蔡庆两兄弟。
兄弟俩都是北京大名府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哥哥蔡福原为大名府两院押狱兼行刑刽子手,因杀人手段高强,人呼“铁臂膊”。而弟弟蔡庆呢,原为大名府专管牢狱的小押狱,也是个刽子手。因生来爱... -->>
其实如果只是索超家人的话,曹岩并不用以这种方式登场的。只需要找几个精干之人,将索超家周围的卫兵消灭掉,然后赶在大名府驻军反应过来之前离开大名府,整个过程并不算麻烦。但曹岩心里还有将梁中书和卢俊义一起拿下的念头,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攻城。
大名府的历史是比较悠久了,大约在公元360年,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该县当时一个叫贵乡的地方设置了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封建统治者在贵乡县地域设置郡、县的起始。不久,郡、县相继撤消。到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贵乡县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了贵乡县。43年后,即公元578年北周统治者把贵乡县治迁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这里设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经初具规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设置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魏州一带的统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还在这里设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贝州在河北南宫一带,卫州在河南汲县一带,相州就是现在的安阳。可见,当时魏博节度使的领辖范围已经达到黄河以北涉及冀鲁豫三省的许多地方。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已经是那个朝代有相当规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但没有得到唐朝官方认可,这是大名县古代拥有大名府称谓的开始。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经易名。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自此,直到这座城池在十五世纪初被洪水吞噬。
十一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东京,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碰见了强硬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在现如今,是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就是说,她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于是新建的陪都北京成为宋朝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宫城,周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这样一座军事重镇,如果梁山人马齐聚,拿下是真的不难的。毕竟此时的梁山,兵强马壮,十数万将士,区区一座大名府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可现在的问题是,目前梁山的主力部队并不在此,只靠刚刚收纳的樊瑞和史进的人马,想要拿下大名府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不得已之下,曹岩只能使用另一种方法,也是原著中宋江使用的方法里应外合。
至于说目标,他就选中了原著中曾经帮过大忙的蔡福蔡庆两兄弟。
兄弟俩都是北京大名府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哥哥蔡福原为大名府两院押狱兼行刑刽子手,因杀人手段高强,人呼“铁臂膊”。而弟弟蔡庆呢,原为大名府专管牢狱的小押狱,也是个刽子手。因生来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