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色看,指桑骂槐,还把人家的东西扔出去,明知道人家无处落脚,还要赶人家走。明华老婆来找绿贵老婆诉苦,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母亲看了难受,更加尊重绿贵家,对他家客客气气。绿贵一家五人也对母亲客气,有什么好吃的都会送一点过来,给母亲尝尝,母亲也回馈给他们一点零食,都是亲戚过年送的旺旺雪饼、冻米糖什么的。绿贵对我也客气,知道我在外工作,看到我归来远远地就与我主动搭腔、递烟。我不抽烟,也不带烟,没有烟回敬他吃,怕他误会我有架子,我就与他拉家常。拉家常是我的弱项,但我还是与他拉,讲他三个女儿,两个在读书,一个在打工,讲他家正在建的安置房。每次回林溪,我都要到老屋转转,没事,只是看看,看了心里踏实,有一种从容与满足。但绿贵住后,我不去了,我怕打搅人家,怕他以对东家的眼光看我,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一个寄居者敏感的自尊心。
明华在志明家住了半年,终于搬走了,寄住到另一个村庄去了。新去的人家房子小,容不下多少东西,明华就扔掉了很多家什,在志明家的院子里一堆。也不知道在新的地方,明华家老婆还会不会与主人家吵架。
他们的流离失所只是短暂的,政府安置的小区房很快就会建好。但当他们真正住进城市一样安置房的时候,另一种流亡也许就要开始了。他们再也没有自己的土地,再也没有可以依附的根基,他们用什么伸进大地的深处、吸收大地给生命提供的养分?被连根拔起的人才是真正的漂泊者。我从来不认为生活在城里或像城里人那样生活会有真正的归宿感,相反,城市生活者才是永远的漂泊者,他们的情感无法伸进历史的泥土之中,他们的祖先被时代的浮泛所掩盖,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只能随着水涨水落浪迹江湖。
目睹着这些村庄的消失,我常常想到林溪村的明天,想着想着,心里就酸酸地有些痛,升起难以驱散的薄雾似的愁绪。
哥哥当了村支书后,我把自己的想法与不舍情感给哥讲,要他与镇里多交涉,我们村就别拆了。哥听了只是摇头。我说,村干部不签字,地就征不了,你不签字就行了。哥说,没有用,我不签字,镇里会立马找个愿意签字的人来当支书。我知道哥的难处,其实他也常常说村子拆了可惜之类的话,但他并没有办法。城市一天天扩大,林溪村迟早都是城市的一部分,无人能挡住。我当然也不想挡住。我只是想,我们的乡村可否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城市,而不是被城市一举扫荡、一举吞没。
有人说,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农村应该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了。如果说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最基本权利的话,那么,我的这些乡亲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基本的权利。他们从来没有选择过。他们的历史没有被尊重,他们的习俗没有被尊重,他们个体的尊严与选择也没被尊重。他们被强行纳入了一种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这种生活叫做城市。村落散了,族群散了,他们得学会以单个家庭而不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家族在社会中生活了。从此,他们或许看起来有了更多的自由,不用被土地粘住了,但他们却同时不得不学会孤独地生活。从本质而言,城市生活是个体的生活,是个体参与到庞大的社会分工中,个人是孤立的,生活是孤独的。而农村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群体生活,相互之间配合在一起,在精神上从来不会孤单,因为每个人的身后都有除家庭之外的庞大族群,每一个行动,如结婚、升学、发财、牢狱,都不仅是你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你整个家族的事情。
对一个村庄的拆迁,何止是房屋与土地的变换这样简单?同时拆迁的还有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但没有人会在意这些,甚至连村民自己在拆迁来临之前也不会太在意。即使有人以留恋故乡故土为由,也永远不可能说服那些拆迁者。在他们眼中,只有拆迁、只有GDP、只有发展才是正途,才是主流。没有谁会在意,当有一天他们流落到城市,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够重新构建起来。在一个发展主义至上的年代,人的精神世界总是被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这样又反过来加重了精神世界的危机。
宠江山上,村民拆迁安置小区越来越大,这个看上去生机勃勃的新区,脚手架不断升起来,新的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来自开发区周边各个村落的失地农民,都集中在这里安置,六层的单元房替代了原来的独门独户。这个新的村庄与自然的村落看上去是多么地不同,与近在咫尺的林溪是多么地不同。新的居住形式使他们有了新的邻居与新的邻里关系,他们不再是朝夕相处地种着同一块土地的农户了。除了居住在一起之外,他们很少有共同的职业。早上,他们各自奔赴村子旁边的工厂,晚上才回到安置房,连照面也难得打上一回了。
一个没有了土地的村庄,其实已经不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村庄了。但,没有了村庄,因此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城市么?(未完待续)
色看,指桑骂槐,还把人家的东西扔出去,明知道人家无处落脚,还要赶人家走。明华老婆来找绿贵老婆诉苦,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母亲看了难受,更加尊重绿贵家,对他家客客气气。绿贵一家五人也对母亲客气,有什么好吃的都会送一点过来,给母亲尝尝,母亲也回馈给他们一点零食,都是亲戚过年送的旺旺雪饼、冻米糖什么的。绿贵对我也客气,知道我在外工作,看到我归来远远地就与我主动搭腔、递烟。我不抽烟,也不带烟,没有烟回敬他吃,怕他误会我有架子,我就与他拉家常。拉家常是我的弱项,但我还是与他拉,讲他三个女儿,两个在读书,一个在打工,讲他家正在建的安置房。每次回林溪,我都要到老屋转转,没事,只是看看,看了心里踏实,有一种从容与满足。但绿贵住后,我不去了,我怕打搅人家,怕他以对东家的眼光看我,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一个寄居者敏感的自尊心。
明华在志明家住了半年,终于搬走了,寄住到另一个村庄去了。新去的人家房子小,容不下多少东西,明华就扔掉了很多家什,在志明家的院子里一堆。也不知道在新的地方,明华家老婆还会不会与主人家吵架。
他们的流离失所只是短暂的,政府安置的小区房很快就会建好。但当他们真正住进城市一样安置房的时候,另一种流亡也许就要开始了。他们再也没有自己的土地,再也没有可以依附的根基,他们用什么伸进大地的深处、吸收大地给生命提供的养分?被连根拔起的人才是真正的漂泊者。我从来不认为生活在城里或像城里人那样生活会有真正的归宿感,相反,城市生活者才是永远的漂泊者,他们的情感无法伸进历史的泥土之中,他们的祖先被时代的浮泛所掩盖,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只能随着水涨水落浪迹江湖。
目睹着这些村庄的消失,我常常想到林溪村的明天,想着想着,心里就酸酸地有些痛,升起难以驱散的薄雾似的愁绪。
哥哥当了村支书后,我把自己的想法与不舍情感给哥讲,要他与镇里多交涉,我们村就别拆了。哥听了只是摇头。我说,村干部不签字,地就征不了,你不签字就行了。哥说,没有用,我不签字,镇里会立马找个愿意签字的人来当支书。我知道哥的难处,其实他也常常说村子拆了可惜之类的话,但他并没有办法。城市一天天扩大,林溪村迟早都是城市的一部分,无人能挡住。我当然也不想挡住。我只是想,我们的乡村可否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城市,而不是被城市一举扫荡、一举吞没。
有人说,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农村应该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了。如果说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最基本权利的话,那么,我的这些乡亲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基本的权利。他们从来没有选择过。他们的历史没有被尊重,他们的习俗没有被尊重,他们个体的尊严与选择也没被尊重。他们被强行纳入了一种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这种生活叫做城市。村落散了,族群散了,他们得学会以单个家庭而不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家族在社会中生活了。从此,他们或许看起来有了更多的自由,不用被土地粘住了,但他们却同时不得不学会孤独地生活。从本质而言,城市生活是个体的生活,是个体参与到庞大的社会分工中,个人是孤立的,生活是孤独的。而农村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群体生活,相互之间配合在一起,在精神上从来不会孤单,因为每个人的身后都有除家庭之外的庞大族群,每一个行动,如结婚、升学、发财、牢狱,都不仅是你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你整个家族的事情。
对一个村庄的拆迁,何止是房屋与土地的变换这样简单?同时拆迁的还有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但没有人会在意这些,甚至连村民自己在拆迁来临之前也不会太在意。即使有人以留恋故乡故土为由,也永远不可能说服那些拆迁者。在他们眼中,只有拆迁、只有GDP、只有发展才是正途,才是主流。没有谁会在意,当有一天他们流落到城市,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够重新构建起来。在一个发展主义至上的年代,人的精神世界总是被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这样又反过来加重了精神世界的危机。
宠江山上,村民拆迁安置小区越来越大,这个看上去生机勃勃的新区,脚手架不断升起来,新的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来自开发区周边各个村落的失地农民,都集中在这里安置,六层的单元房替代了原来的独门独户。这个新的村庄与自然的村落看上去是多么地不同,与近在咫尺的林溪是多么地不同。新的居住形式使他们有了新的邻居与新的邻里关系,他们不再是朝夕相处地种着同一块土地的农户了。除了居住在一起之外,他们很少有共同的职业。早上,他们各自奔赴村子旁边的工厂,晚上才回到安置房,连照面也难得打上一回了。
一个没有了土地的村庄,其实已经不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村庄了。但,没有了村庄,因此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城市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