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东周末年有战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听荀子说还是在农耕之事,赵括顿时一脸无辜,又是好笑又是想哭:我和老师您议论了这么老半天时间,说来说去您老人怎么还在说农桑之事?得了,我方才的唇舌之力算是白费了,母亲大人的责难之词也是白受了;咱们就乖乖站着,毕恭毕敬地听他老人家发颠吧。
看到赵括表情有些生硬而怪诞,荀子以为弟子因为之前的论战而不乐意助他,于是连连说道:“农耕问题说到底,是与赵国争霸中原有关!”
“看来荀子老师又要说来上千言万语了!”在荀子请向他教法家经典之时,领教已过荀子那如江河之水,漫漫而言的赵括两腿开始发软了,知道自己可能又要被老师“谆谆教导”给腻味死了。
出乎赵括的意料,荀子没有再说他那如蝇虫绕耳的大道小理,却问起了具体的事情。
“我方才与太夫人闲谈之间,偶然听得她说大公子曾经在改进农具上面,下过不少功夫;可是后来却不知为何,无疾而终,没有像改造武器那般继续下去……果有此事?”荀子问道。
“有……学生在为大攻尹时,在改进冶铁锻钢之术的同时,在众工师、左右校的协助之下,的确制出了不少的新式农具、武器。后来学生做了主理中央武库的邦司寇,自然就把心中思全放在了武备的研究上……而那些农具――只因我不是司农之官,无法下令推广新式农具的使用,最后做出来的种种农具多半成了摆设。”赵括回想起当年做的那些农具,最后不是被回炉炼铁、就是搁置在自家私库的角落处,铺满了灰尘;他心中便有些隐隐作痛――毕竟,那也是他凭借梦中所见,然后细细钻研而成心血之作啊。
荀子听完赵括之词,叹息道:“看来大公子是因为无人喝彩,而放弃了对农具的改进,而去追求更容易使旁人看到成效的兵锋凶器的制造――赵人重眼前实际利益,而轻长远之谋的坏毛病,大公子也一不小心就沾染上了……”
“大概因为我也是赵人吧……那老师您是认为农事是国之根本,希望学生继续完善新式农具?”赵括面色微红,向荀子点头认错,喃喃而语。
其实荀子所言之事,赵括过去也曾想过;只是为了尽早在朝中竖立起名声和权威,才利用自家“本事”,急功近利地全力专营了戈矛甲胄的改进之法。
“对,这便是我的请求之一了!”荀子说是请求助他,其实却是在助赵括解决粮秣之忧。
赵括没有想到当初只是因为起了聚敛人才的私心,才请荀子来紫山为官;而这位老者居然如此为自家着想,也是有几分感动。于是赵括说破了荀子对他的好心美意,言道:“老师那里是在求我,分明是在帮我啊。学生不才,无以为报,请老师再受学生一拜!”
说着,赵括向坐于“石坛”上的荀子行了长揖之礼。
而荀子也没有坦然受之,而是回以拱手礼道:“大公子无需如此。正是您力邀我为这紫山大县之令,我也在有机会实实在的治理一方水土,实践自家理念,而不是做个只用坐而空谈之假儒。所以,反而老夫要感谢大公子,马服君您了!”
“你们两个啊,先是争得面红耳赤,现在怎么又相互吹捧起来了……”母亲看到赵括与荀子和好如初,点头淡笑道。
“诶!学问、道义之事上就是要有所争议,才可从争议找出自家学说上的缺憾,才能进步――这才是治学、为人的正途。如果天下众人,只有一言一说,那才是奇怪了!”荀子看了赵括,眼中透露出的是孺子可教的喜悦之情,连语调也都洋溢以有赵括这样有“特色”的弟子的自傲之声。
“只是,做出农具之后,又如何推而广之?又走献于朝堂的老路?只怕是又要碰一鼻子灰吧!”笑虽笑过,可摆在面前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曾经在这个问题上挫败过的赵括,不无忧色地再问荀子。
“这个,我也想过,先在大公子紫山,把新造出的农具交给你的私人庶子使用。让他们做示范,封邑上的领民们看了新农具好使,必然会仿制或是向大公子购买。大公子也不要吝啬,让把农具送于他们使用。”荀子这些日子似乎都在琢磨此事,见赵括同意,便一股脑的抛出了自己的一揽子计... -->>
听荀子说还是在农耕之事,赵括顿时一脸无辜,又是好笑又是想哭:我和老师您议论了这么老半天时间,说来说去您老人怎么还在说农桑之事?得了,我方才的唇舌之力算是白费了,母亲大人的责难之词也是白受了;咱们就乖乖站着,毕恭毕敬地听他老人家发颠吧。
看到赵括表情有些生硬而怪诞,荀子以为弟子因为之前的论战而不乐意助他,于是连连说道:“农耕问题说到底,是与赵国争霸中原有关!”
“看来荀子老师又要说来上千言万语了!”在荀子请向他教法家经典之时,领教已过荀子那如江河之水,漫漫而言的赵括两腿开始发软了,知道自己可能又要被老师“谆谆教导”给腻味死了。
出乎赵括的意料,荀子没有再说他那如蝇虫绕耳的大道小理,却问起了具体的事情。
“我方才与太夫人闲谈之间,偶然听得她说大公子曾经在改进农具上面,下过不少功夫;可是后来却不知为何,无疾而终,没有像改造武器那般继续下去……果有此事?”荀子问道。
“有……学生在为大攻尹时,在改进冶铁锻钢之术的同时,在众工师、左右校的协助之下,的确制出了不少的新式农具、武器。后来学生做了主理中央武库的邦司寇,自然就把心中思全放在了武备的研究上……而那些农具――只因我不是司农之官,无法下令推广新式农具的使用,最后做出来的种种农具多半成了摆设。”赵括回想起当年做的那些农具,最后不是被回炉炼铁、就是搁置在自家私库的角落处,铺满了灰尘;他心中便有些隐隐作痛――毕竟,那也是他凭借梦中所见,然后细细钻研而成心血之作啊。
荀子听完赵括之词,叹息道:“看来大公子是因为无人喝彩,而放弃了对农具的改进,而去追求更容易使旁人看到成效的兵锋凶器的制造――赵人重眼前实际利益,而轻长远之谋的坏毛病,大公子也一不小心就沾染上了……”
“大概因为我也是赵人吧……那老师您是认为农事是国之根本,希望学生继续完善新式农具?”赵括面色微红,向荀子点头认错,喃喃而语。
其实荀子所言之事,赵括过去也曾想过;只是为了尽早在朝中竖立起名声和权威,才利用自家“本事”,急功近利地全力专营了戈矛甲胄的改进之法。
“对,这便是我的请求之一了!”荀子说是请求助他,其实却是在助赵括解决粮秣之忧。
赵括没有想到当初只是因为起了聚敛人才的私心,才请荀子来紫山为官;而这位老者居然如此为自家着想,也是有几分感动。于是赵括说破了荀子对他的好心美意,言道:“老师那里是在求我,分明是在帮我啊。学生不才,无以为报,请老师再受学生一拜!”
说着,赵括向坐于“石坛”上的荀子行了长揖之礼。
而荀子也没有坦然受之,而是回以拱手礼道:“大公子无需如此。正是您力邀我为这紫山大县之令,我也在有机会实实在的治理一方水土,实践自家理念,而不是做个只用坐而空谈之假儒。所以,反而老夫要感谢大公子,马服君您了!”
“你们两个啊,先是争得面红耳赤,现在怎么又相互吹捧起来了……”母亲看到赵括与荀子和好如初,点头淡笑道。
“诶!学问、道义之事上就是要有所争议,才可从争议找出自家学说上的缺憾,才能进步――这才是治学、为人的正途。如果天下众人,只有一言一说,那才是奇怪了!”荀子看了赵括,眼中透露出的是孺子可教的喜悦之情,连语调也都洋溢以有赵括这样有“特色”的弟子的自傲之声。
“只是,做出农具之后,又如何推而广之?又走献于朝堂的老路?只怕是又要碰一鼻子灰吧!”笑虽笑过,可摆在面前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曾经在这个问题上挫败过的赵括,不无忧色地再问荀子。
“这个,我也想过,先在大公子紫山,把新造出的农具交给你的私人庶子使用。让他们做示范,封邑上的领民们看了新农具好使,必然会仿制或是向大公子购买。大公子也不要吝啬,让把农具送于他们使用。”荀子这些日子似乎都在琢磨此事,见赵括同意,便一股脑的抛出了自己的一揽子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