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大明官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蓝守玉的记忆里,青花瓷极易碎的。小时候,家里的有个搪瓷碗,母亲专为他每日三餐必备的玩具。摔了又拾起来,拾起来再摔。黑边搪瓷碗耐用,玩具的目的已经甚于饭碗,除了一碗南瓜叶玉米糊,还有什么可装的呢?
青花瓷碗的确最耐看了。母亲不让他用,出于实用的考虑。太金贵。一只莲花小碗,五毛钱,稍有不慎就化成了水。母亲说,好看的东西往往不中用。好端端的,一下子就叮叮当当,散成几块烂片,白花花一堆,听起来像一枚枚毫子钱摔得响!
逢过年这样的好日子,母亲才解下腰间的钥匙,打开柜子,取出一叠小碗,摆上饭桌,刚好每个大人一只。蓝守玉不喜欢搪瓷碗,轻飘飘的。那东西,早已被他搞得面目全非,也几乎不曾离开过它。后来,不用想后果就把它摔了,还不住地嚷嚷要一只细花瓷碗。母亲拗不过,又回里屋,重复那几个神秘的动作,补了一只。母亲把碗交给他,不放心,又说,娃儿,摔不得呵,过年过节的,手要拿稳,打碎了东西会倒霉的。母亲这话,现在看来显然很腐朽,但那时候对于他的几个姐姐却具有很强烈的警示作用。她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把碗靠在桌上,偶尔端起来凑到嘴边,也是两手紧紧地握着碗边,多此一举的动作,在母亲看来做得多么的把稳,而且是他不得不一一照搬的范本。
要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们中的某一个人终于没有把握住拿碗的要领,失手了。叮当!没有谁在喊叫。青花在开放。仿佛什么在迅速瓦解。从一个声音的原点开始,由里而外,像电影散场一样,所有的人正一点点离去,自己正惊讶地站在原处,不知所措!姐姐们打住了说笑,母亲的表情也凝固于那一个声音的最末处。她们都听见青花碗擦过地面的一声尖叫一闪而过,惊心动魄,穿越乡村最末的黄昏。
蓝守玉经常在自己的文章里,表达过类似的情怀聆听青花碗摔向地面的尖叫。他并不知道,那一个黄昏或者清晨,他在打碎一种美丽的同时,也制造了另外一种美丽。他不是一个与生俱来就热衷于从破坏性里寻找刺激与快乐的男孩,仅是出于一种对青花碗被打碎本能的喜欢。用喜欢一词是比较确切的。那时候,他的词典里用得最频繁的恐怕就是喜欢了。他找不到别的什么可以自圆其说的理由。正如他不喜欢夏雨打落小池畔的莲。雨中的莲,只剩下最后的几朵了,三片五片花瓣,已随涟漪荡开。美丽被手刃,看不见淌落一滴血,还要用一只手将喊疼的小嘴忧郁地捂住!愈要珍惜的,愈弱不禁风,叫人担心。
怀抱一大摞青花碗,从厅堂里穿过,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花朵一般的器皿,总让人凭生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母亲清洗碗碟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候着。尽管母亲不让碰,说是大盘小碟的,摔坏了,不得了。还是抢着帮手。终于等到母亲清洗净,差不多十来件吧,就抱在胸前,沉沉的,好高的一摞哩。过厅堂,不用担心的,偶尔有丝微风穿进来,仍无碍,脚踩稳,一步一移,那样子似乎就是镇上馆子里打杂的店小二了。终于到了里屋,感觉膀子有些酸酸的,母亲的百宝厨已在眼前了。老屋异常地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怦。正要往厨柜里放,传来一声叫,似乎是只猫。还蹭什么油腥哩,母亲已洗得十分的洁净了,千万别来捣乱。正想着,那只猫就窜到了我怀里。好快呵,只听到嗖的一声,像一阵风袭来。随后,便是哗的一声。不,是一串,一串女人和细娃的惊讶和尖叫。
那一刻,他听见什么訇然而倒的声音。
譬如大厦将倾。那时候,他还没有丝毫关于大厦的概念,也许是后山上一棵苍老的大树,男人们费了好大的工夫,才把它伐倒。嘎吱的一声,随后哗啦的一阵。那一刻,似乎所有女人和细娃都在一阵异口同声的尖叫之后,目瞪口呆,喊不出一个字来!
譬如骨头携带肌肤撕裂的声音。骨头在深处嘎嘣钝响,肌肤在浅处隐隐喊疼。青花没有骨头。有人说,青花有骨头的。胎就是青花的骨头。青花的胎原本是泥作的。有谁见过泥一般绵软的骨头呢?这样说,青花应是怀柔的了。洁白的釉皮,像美人莹润的肌肤。钴蓝的花朵,是缠绕在肌肤上的柔情。蓝守玉至今到相信青花有知觉知道疼的。青花香消玉殒的那一刻,分明听见了她们在谁的怀里小声尖叫。敢肯定,村里所有的人都听见了。他们的耳朵都在那一声青花的尖叫中隐隐作疼。都把心悬置起来,情不自禁地替一群青花失声喊疼!
以后的某一天,那时候他还没有走上收藏道,准确地说,他只是开始喜欢收集青花瓷片,收集那些疼而又疼的碎伤。乡下的黄昏缓缓降临,他从一位太婆手里换回来一堆荷花小碗瓷片,给二十块钱可以出手。老人讲,她是在田里做活,一锄下去叮当响,就挖出来了。他相信了老人的话,因为相信她的这把年纪。瓷片还真不错。细细地拼起来,真拼了几只完整的青花碗。看青花发色和纹饰,年代约能到明。窑口景德镇也无疑。暗自按捺不住心跳甚至喜形于色了。其中的一只,略有残损碗心里刻了个繁体的“埙”字。估计用锥子一样的尖锐利器镌刻的,想必碗的第一任主人所为。多好的莲池小鱼,多好的瓷,就因为粗陋无比的一处败笔,失去了收藏的价值。主人狠心拿起利器的时候,就不心疼?看过这只碗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这么讲。幸运呵!这一处所谓的“败笔”,让他与那个叫“埙”的先人,不曾谋面,却近在咫尺。被一阵青花的尖叫牵扯的,他在这头,先人在那头。那一声似曾相识的尖叫,清脆细腻,划过黄昏。谁家女人或者孩子的尖叫,扎得心尖子颤颤地疼?它源于乡下的一丛茅屋,还是老街的半爿纸窗?
在蓝守玉的记忆里,青花瓷极易碎的。小时候,家里的有个搪瓷碗,母亲专为他每日三餐必备的玩具。摔了又拾起来,拾起来再摔。黑边搪瓷碗耐用,玩具的目的已经甚于饭碗,除了一碗南瓜叶玉米糊,还有什么可装的呢?
青花瓷碗的确最耐看了。母亲不让他用,出于实用的考虑。太金贵。一只莲花小碗,五毛钱,稍有不慎就化成了水。母亲说,好看的东西往往不中用。好端端的,一下子就叮叮当当,散成几块烂片,白花花一堆,听起来像一枚枚毫子钱摔得响!
逢过年这样的好日子,母亲才解下腰间的钥匙,打开柜子,取出一叠小碗,摆上饭桌,刚好每个大人一只。蓝守玉不喜欢搪瓷碗,轻飘飘的。那东西,早已被他搞得面目全非,也几乎不曾离开过它。后来,不用想后果就把它摔了,还不住地嚷嚷要一只细花瓷碗。母亲拗不过,又回里屋,重复那几个神秘的动作,补了一只。母亲把碗交给他,不放心,又说,娃儿,摔不得呵,过年过节的,手要拿稳,打碎了东西会倒霉的。母亲这话,现在看来显然很腐朽,但那时候对于他的几个姐姐却具有很强烈的警示作用。她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把碗靠在桌上,偶尔端起来凑到嘴边,也是两手紧紧地握着碗边,多此一举的动作,在母亲看来做得多么的把稳,而且是他不得不一一照搬的范本。
要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们中的某一个人终于没有把握住拿碗的要领,失手了。叮当!没有谁在喊叫。青花在开放。仿佛什么在迅速瓦解。从一个声音的原点开始,由里而外,像电影散场一样,所有的人正一点点离去,自己正惊讶地站在原处,不知所措!姐姐们打住了说笑,母亲的表情也凝固于那一个声音的最末处。她们都听见青花碗擦过地面的一声尖叫一闪而过,惊心动魄,穿越乡村最末的黄昏。
蓝守玉经常在自己的文章里,表达过类似的情怀聆听青花碗摔向地面的尖叫。他并不知道,那一个黄昏或者清晨,他在打碎一种美丽的同时,也制造了另外一种美丽。他不是一个与生俱来就热衷于从破坏性里寻找刺激与快乐的男孩,仅是出于一种对青花碗被打碎本能的喜欢。用喜欢一词是比较确切的。那时候,他的词典里用得最频繁的恐怕就是喜欢了。他找不到别的什么可以自圆其说的理由。正如他不喜欢夏雨打落小池畔的莲。雨中的莲,只剩下最后的几朵了,三片五片花瓣,已随涟漪荡开。美丽被手刃,看不见淌落一滴血,还要用一只手将喊疼的小嘴忧郁地捂住!愈要珍惜的,愈弱不禁风,叫人担心。
怀抱一大摞青花碗,从厅堂里穿过,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花朵一般的器皿,总让人凭生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母亲清洗碗碟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候着。尽管母亲不让碰,说是大盘小碟的,摔坏了,不得了。还是抢着帮手。终于等到母亲清洗净,差不多十来件吧,就抱在胸前,沉沉的,好高的一摞哩。过厅堂,不用担心的,偶尔有丝微风穿进来,仍无碍,脚踩稳,一步一移,那样子似乎就是镇上馆子里打杂的店小二了。终于到了里屋,感觉膀子有些酸酸的,母亲的百宝厨已在眼前了。老屋异常地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怦。正要往厨柜里放,传来一声叫,似乎是只猫。还蹭什么油腥哩,母亲已洗得十分的洁净了,千万别来捣乱。正想着,那只猫就窜到了我怀里。好快呵,只听到嗖的一声,像一阵风袭来。随后,便是哗的一声。不,是一串,一串女人和细娃的惊讶和尖叫。
那一刻,他听见什么訇然而倒的声音。
譬如大厦将倾。那时候,他还没有丝毫关于大厦的概念,也许是后山上一棵苍老的大树,男人们费了好大的工夫,才把它伐倒。嘎吱的一声,随后哗啦的一阵。那一刻,似乎所有女人和细娃都在一阵异口同声的尖叫之后,目瞪口呆,喊不出一个字来!
譬如骨头携带肌肤撕裂的声音。骨头在深处嘎嘣钝响,肌肤在浅处隐隐喊疼。青花没有骨头。有人说,青花有骨头的。胎就是青花的骨头。青花的胎原本是泥作的。有谁见过泥一般绵软的骨头呢?这样说,青花应是怀柔的了。洁白的釉皮,像美人莹润的肌肤。钴蓝的花朵,是缠绕在肌肤上的柔情。蓝守玉至今到相信青花有知觉知道疼的。青花香消玉殒的那一刻,分明听见了她们在谁的怀里小声尖叫。敢肯定,村里所有的人都听见了。他们的耳朵都在那一声青花的尖叫中隐隐作疼。都把心悬置起来,情不自禁地替一群青花失声喊疼!
以后的某一天,那时候他还没有走上收藏道,准确地说,他只是开始喜欢收集青花瓷片,收集那些疼而又疼的碎伤。乡下的黄昏缓缓降临,他从一位太婆手里换回来一堆荷花小碗瓷片,给二十块钱可以出手。老人讲,她是在田里做活,一锄下去叮当响,就挖出来了。他相信了老人的话,因为相信她的这把年纪。瓷片还真不错。细细地拼起来,真拼了几只完整的青花碗。看青花发色和纹饰,年代约能到明。窑口景德镇也无疑。暗自按捺不住心跳甚至喜形于色了。其中的一只,略有残损碗心里刻了个繁体的“埙”字。估计用锥子一样的尖锐利器镌刻的,想必碗的第一任主人所为。多好的莲池小鱼,多好的瓷,就因为粗陋无比的一处败笔,失去了收藏的价值。主人狠心拿起利器的时候,就不心疼?看过这只碗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这么讲。幸运呵!这一处所谓的“败笔”,让他与那个叫“埙”的先人,不曾谋面,却近在咫尺。被一阵青花的尖叫牵扯的,他在这头,先人在那头。那一声似曾相识的尖叫,清脆细腻,划过黄昏。谁家女人或者孩子的尖叫,扎得心尖子颤颤地疼?它源于乡下的一丛茅屋,还是老街的半爿纸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