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间,她们显得特别的不一样,她们的随和,宽容,富有同情心,受到一名印度医生的热烈爱戴。这名医生受过英国教育,学的是西医,对他落后的祖国有着怒其不争的感情,对西方的进步抱着赞赏的态度,但对于它们的殖民政策则是反感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又怀有民族情感的知识分子。他对这两个女士非常好感,十分殷勤,为她们安排了一次具有历险性质的旅游,就是到一个著名的神秘山洞去,那山洞里有着奇异的回声,传说发生过不可思议的事情。经过紧张繁忙的准备,终于成行。然而在山洞里却发生了传说中的不可思议事情,英国姑娘突然间极端恐惧的奔出山洞,而身后则跟着印度医生,于是,印度医生便以企图强奸的罪名被告上了法庭。这是一个悬念故事,但重要的不在于悬念。这起案子有一个有力的证人,就是姑娘未来的婆母,她虽然没有目睹山洞里的事件,但她以一个英国人的身份来证明印度医生的人品,是具有说服力的。而此时,这案子已激起民众的反英情绪,酿成事端,她的作证可说事关重大,不由陷于犹疑,最终,她在一个长老的影响下,于开庭前夜离开印度,从法庭缺席。这长老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印度教的一个首领,他深谙东方哲学,他认为世界万事都有着必然性,所有的偶然都是暂时的表面的效果,所以行动是无意义的,不自然的,甚至会影响事物的真相。
他说我们印度有条河则恒河,我们的人死了就放在河里,漂向永恒的归宿,无论现在是怎么,最后大家都是一条河里的生命,都是顺流而下的。在这种不承认偶然性,认为一切结果都是必然的思想感染下,老太太在开庭前走了,当她的火车经过一道山壁,暗夜里看见石壁前有个人向她举手致意,就是长老,他认为老太太终于领悟了真谛。这里讲述的已经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差异,而是文化的较量,这是两种对立的人生哲学,一种是西方的精神,一种则是东方精神的。前者充满了行动,是注重现世的,它相信偶然性,相信人是可以抓住国会改变历史和存在,因此他们占据了强者的位置,在世界开辟了一系列的殖民地,但他们无法战胜死亡,恐惧虚无。后者只相信事物的必然性,只关心终结,过程都是转瞬即逝,他们过着闲散的生活,在玄思中漫游,获取着心灵安宁的快乐,但由于他们的惰于行动,只得落入被殖民的地位。电影没有给两种哲学的对比作出回答,就好像没有回答我们山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它的问题虽然也是从国家和民族出发,却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内容,走近了人的本身,它问的是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内容,什么才是生命的最需要。不管这世界容忍到什么程度,后现代理论怎么扫荡一切差别,人的询问总应该是一步深人一步。
我再要提到别的门类的东西,比如杨丽萍的舞蹈。那年夏天,这个云南的舞蹈家到上海来演出,使我感到非常震惊,她使我震惊的是她对世界的看法,与我们汉族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比如我们汉族人表现下雨,一定是拿把伞跪拿个斗笠,表示我们人在雨中的情形,可杨丽萍不是,她用人来表现雨,人就是雨,最后她才把斗笠戴起来,变成人,走进雨里去了。她表现火,不是表现人在火里或者人在火旁边的景象,她本身就是火。她表现月光,她则是月光的受体影子。她不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是表现自然的本身。我真是有种绝望,我们这种人总归是回不到自然去了,我们老是说回归自然,这口号正说明我们和自然的距离,而杨丽萍却是和自然一体的,她和自然合二为一,是个非常整体性的存在。这种自然人的境界,也许只有像杨丽萍这样,在远离文明社会的偏远地区生长的孩子,才有可能生而俱来,它不可能是后天形成的。也因此,我很难在小说中找到这样的自然的境界,因为小说的材料本身就是文明的形式,不像舞蹈和音乐,它们的起源是在人的初民时期,比较接近人的自然性。现在才能提到小说,就是王蒙的蝴蝶。它写的是一个老干部从理念的生活回到感性的生活里去的经历。这个老革命。的妻子,是他进城后结识的一个女学生,是个非常有天性的女性,她对孩子、对丈夫、对家庭,充满了来自天性的热爱,但是这些感情都被她当官的丈夫忽略甚至扑灭了,他觉得这种感情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是私人化的,应当从属于广阔远大的社会生活,就是他所服务的那种生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办公室里,从早到晚电话响,然后坐着车,跑来跑去,没日没夜。忙什么呢?到某地开会动员,制定生产指标,统计完成数字,就是这样一个由报表、数字、会议的报告,秘书的电话组成的世界,生活就是通过这些抽象的东西传达给他,渐渐的,他便失去了对真实的生活的感受能力。妻子与他的隔阂越来越远,终于和他离婚,他又重新结了婚。到了文革,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他被打倒,孩子同他划清界限,妻子改弦易张,他被放逐到农村,成了一个老农民。然而,就是在这场钙劫之中,他不期然地进入了真实的生活,重新发现了自己。徒步走路爬山,他感觉到自己的脚,站在公路旁边看着小汽车开过去,发现了自己的眼睛,他烧饭,发现了自己的手,他接受帮助或者遭人拒绝,发现了自己的感情,他所有的感官都回来了,自己能感觉自己的心跳,自己肌体的活力。但是事情没有到此为止,四人帮打倒后,他又官复原职,回到报表、数字、工作报告的生活里,他非常怀念原来那种感性的生活,于是他自己搞了一次活动,没带秘书也没带小车,徒步回到他下乡的地方。一路上,他忽然发现,在这个人力已经参与改造的世界上,如果完全不带有一点社会性的防身武器的话,简直寸步难行,他的手和脚似乎都被缚住了,行动受到障碍:拥挤、肮脏、不讲理、买不到车票、吃不上饭,等等。一个社会人要去寻找一个完全自然的生活,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妄想。因此当他再回到办公桌前的时候,他想的是:要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合乎人性,他必须努力的工作。这就是王蒙和杨丽萍的不同,杨丽萍生来就是个自然人,人和山、水对她来说完全是一体的。而王蒙知道人和自然的分离,知道分离的现实不可避免,但他认为人有力量再去创造一个自然,王蒙期望的自然是经历了理性的过程,是人的自觉性所为的自然,它更具有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感。而电影霸王别姬的人性理想却是反自然的,陈蝶衣这个人物承担了这个理想。他是个旦角,他完全把戏台上的生活当作他的生活,尽管人的命运是受着戏台下生活左右的,可他到死都不承认这一点,执着地生活在戏剧之中,毫不畏惧那种存在的虚无。他不要性别,不要爱情,他只要做一个舞台上的虞姬,当他的搭档段小楼和菊仙结婚,去过世俗生活的时候,他的愤怒和伤心不是由于失去友爱的伴侣,而是失去了那个戏台上的伴侣,他对着菊仙,满怀轻蔑问了一句“你会唱戏吗?”以为就此可将菊仙击败,可事实上,失败的是他。他永远找不到一个同伴,没有人可能始终陪伴他生活在那么一个虚无的世界里。这个虚无的世界我以为是高于自然的。
接下来我例举一组关于个人价值实现主题的小说。第一篇是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九号。它写一个老工人,因为历史清白,苦大仇深,被吸收进工宣队,政治地位大大上升,有一年的国庆节,他还进入中南海,参加了国宴。就此他在他所住的大杂院里成了个人物,变得不同凡响,中南海和国宴的见闻成了这院子里的一档重要节目,而他则是主角。文革结束以后,工宣队解散了,他又回到工厂,重新过他平常的日子,中南海成了一去不回的历史,而杂院里其他人的生活倒在变化,变得好起来了,比如一个旧日的格格的儿子长成人了,钱还挣得蛮多;一个穷困的臭老九竟涨了工资相比之下,他的生活就像是倒退了。退休以后,他越发寂寞,经常怀念那段辉煌的日子,可是再没有人听他讲述中南海和国宴了,心里失落得很。有一天,他百无聊赖地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却被等退票的人团团包围,硬把他的电影票买去了。就在人们拉拉扯扯抢他的票时,他忽然有一种得意,多年以前的感觉又回来了:被大家簇拥着,被大家强烈地需要着。
他很激动,这种感觉还要去找一找,就又去电影院,从此他就形成一个习惯:一有票子比较抢手的电影,他就早早去排队,买了很多票,再平价卖给别人。时间长了,引起了人家的注意,都知道这边有个票贩子,结果他就被警察抓住了,抓住阁却发现他是平价出让,并没有谋利,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自然是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他低贱地去实现卑微的个人价值,结果却是失败。再要提到的是陈世旭的小说小镇上的将军。它写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镇,镇上生活着许多小手工业者,做裁缝的、剃头的、打铁的、拉车的,他们过着一种刚够温饱、庸庸碌碌、自得其乐的生活。文革中,镇旁边的秃山上造起了一座房子,一个被贬职的将军来到了此地。将军到了小镇,开始度他的流放生活,他常常在街上走来走去,向小镇人提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路那么泥泞,一下雨就不能走,你们为什么不修两条水泥路呢?”“你们为什么不把河里的淤泥清一清呢?”他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他们生活现状的不令人满意,开始想到是不是应该将事情改变改变。将军的出现给小镇带来新的气象,将小镇的居民从麻木的状态下唤醒。他们本来觉得一切都挺好,日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过,将军却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生活理想,并且自己也参与了建设理想生活的行动,小镇上居民的人生观由此走出停滞的状态。在将军受迫害而死的时候,小镇人以他们前所未有的正义气势和崇高感情,为将军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这个葬礼使小镇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这个故事也是讲人的价值实现,但这个人的价值要比前面那个老工人崇高,他可算得上一个英雄,它写了一个英雄,在芸芸众生之中依然不放弃崇高的立场竿追求,并以全力唤起良知的觉醒,在逆境里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再要举的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小镇上的将军的人生价值是体现在客观世界里的,而约翰克利斯朵夫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则是在一个虚无的境界里。小镇上的将军所实现的人生价值是可视可闻的,他领导修的路,清的河,他唤起的民心,都是实有的存在,而罗曼罗兰赋予克利斯朵夫的理想,音乐,却抓不住,看不见,是灵魂的寄宿地。我在分析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过,作者交给音乐的任务是很重大的,他是将它作为灵界的人间名称。一个实体的人却要在虚幻的世界里实现他的价值,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将经过如何艰难险阻的跋涉?我举这三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有哪些阶梯。
再举一组作品,目前挺时髦的题目,就是关于女性主义。第一个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的是年轻女性流苏,离婚回到娘家,和兄嫂姐妹住在一起,开始身边还有些钱贴补家用,给些小恩小馆,后来钱用得差不多了,大家更觉得她多余。这时,有替她堂妹介绍对象的,那男的却对流苏有了兴趣,流苏尽管知道那是个花花公子,但也顾不了许多了。这两人都是世故的男女,动着心机谈恋爱,那男的又想要流苏,又不想失去自由,迟迟不谈婚姻,流苏则只能亦退亦守,伺机进逼,两人正胶着在同居的状态,恰该碰上太平洋战争,香港失陷,相依为命的患难日子,终于成全了他们这对夫妇。流苏是不自觉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是为环境所迫,不得不为之,她孤身一人和男性作战,竭力制服对手,而矛盾的是,她所要争取的,其实就是对男性的更牢固可靠的依附。也因为这个最终目的,她不得不和女性为敌,周围的女性都是她胜利的威胁,有可能与她争夺战利品,她必须把她的敌人扫清。于是,她最终是彻底排除了她的同性,将自己更牢不可破的契进从属男性的位置。第二个例子,是张洁的小说方舟。小说中的3个女性,都是不同程度上受过男性侵害的,从婚姻中撤退出来的单身女人。她们自己租了套房子,3个人在一起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她们和流苏的不一样在于,她们要把自己塑造成一种能够脱离男性,和男性竞争,在社会上平等生存的一种女性。流苏自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男性生活里的位置,一个受供养的位置,而到了方舟,她们是要把自己变成了和男性同类的人。流苏所做的自强实际上是把女性的被男性需要的东面扩张,然后去和男xìng交换自己的利益。方舟里的她们则拒绝扩张这种供男性享受的东西,她们所扩张的是和男性同样的立足的素质。然而,她们却没有意识到,当她们极力将自己推到和男性同一起跑线上去的时候,她们因为违反自己性别的努力搞得筋疲力尽,碰得遍体鳞伤,只能互相舔着伤口的时候,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她们的参加有所改变,相反,却因为她们的取消女性性别更为坚固的男性化,她们的努力实质上是承认了这个世界的男性主宰权。然后我要提到美国黑人女作家的长篇小说紫色。
紫色也是将女性放在和男人对立的位置,而女性和女性则是最好的朋友,这和方舟不谋而合,但和方舟不同的是,在这里女性的世界是天堂,她们安身立命于那个粗暴霸道的男性世界之外,自给自足,感到极其幸福。那个妻子眼看着丈夫把他的情人带回家,看见那个情人非常美,并且对她丈夫非常任性和跋扈,她竟感到高兴,没有一点嫉妒。她看到男人对情人赔着小心,给她送饭,那个姑娘却把他赶了出来,她不由爱上了她。从此她们就成了好朋友,她向她丈夫的情人学习了很多东酉,甚至学会了做ài,那姑娘告诉她,女性的快感来自何处,在什么位置,而以住她在和丈夫的性生活里是完全体会不到的,她以为性只是对男性有意义,是男性的需要,现在情形却变了。就这样,紫色描写了一个妇女乐园,它产生于男权的压迫之下,最终又被男权所破坏,但就是它这短暂的存在,成立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
最后一组作品。我们建国巷,是湖南作者叶子臻写的。它写一条老巷叫建国巷,住的都是几辈子的老户人家,知根知底,你来我往,一家烧肉,各家一碗,有福共享,很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可是后来事情有些变了,起因是一件小事,建国巷里有个居民在厂里得了技术革新的奖,奖品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建国巷第一台电视机,于是他们家就变成电影院了。每天晚上,家里坐满了人,带着自家的板凳,这家的大人孩子则拿出瓜子、茶水招待,大家都很快乐,就像过节。但渐渐的却感到了不方便,他家的晚上总是敞开了门户,无法享有自己的私生活,因此有几次他们开始拒绝观众,说:“今天晚上我们家不放电视了。”自然人们对他家就有了看法,纷纷疏远了他家,使他们孤立起来,最终失去了建国巷的融融亲情。这就是为保护个人生活所付出的代价,亲情萧瑟,人际关系疏远,随之孤独来临。可是没有个人生活又不行,在那种公有的生活里,我们失去了自由,人性受到压抑,所以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还是要争取个人生活的空间。第二部,我将举电影九周半为例子。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讲一对男女从邂逅相遇到分道扬镳,仅达九周半时间的爱情,它的名字就这么来的。这个女性对这个男性一见钟情以后,便很自然的要去了解他,也被他了解,以达到互相契合的目的。她谈自己,也询问对方,她请他一块去参加朋友家的party,到对方工作的地方去。这是一种社会化的恋爱方式,就是在人群里建立一个两人共同的生活空间。
而这个男性却不是这样,他把人当作孤立环境里的动物,和周围没有关系。他不向对方讲述自己,不和对方参加晚会,当这个女的到他公司里来,他的态度也是很冷淡的。那么,他是以什么方式进行交往呢?他只以性的手段,他用极其怪诞的性方式做ài,企图建立两人间的亲密关系,开始时她觉得很新鲜,觉得他很有热情和想象力,而直到他找来一个妓女,在她面前和妓女做ài,以激起她的激情,这时候,她受不了了,这种畸形的爱的方式伤害了她,她虽然很爱他,却觉得与他无法相通,最后离开了他。等到要分手时,这个男的开始向她介绍自己,说我出生在什么地方,我的父亲是做什么的,我从小怎么样长大,可那女的说,已经晚了。电影最后结束在这样的情景上,男的压在他那个空洞到抽象的房间里,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有着许多电视机,女的则挥泪如雨地走在人群拥挤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两个人就此天各一方。在这个故事里,人处在完全孤独的境地,封闭在自我之中,这种封闭是那样牢固,就好像是一个坚硬的核,突破它几乎没有手段,连两性相悦也无法开拓出路。我觉得九周半走到了个人性的极至,再往前还有没有路?我就必须要说到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张承志总是给我们定些很高的人性的标准。北方的河写一个学历史的青年,去考察北方河流的经历,北方的河流对于他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他将它视为父亲的河,而他其实是没有父亲的,因此北方河流的含义就变得很抽象。他和一个女记者一同去找北方的河,他们一路上成了好朋友,然而,在河的面前,他却感到了孤独。他说不出这河是什么,他只能感受到它的至高无上,只有他能了解它,没有人能够和他交流,和他并肩同步。他能从他周围的人身上吸取养料充实自己,比如那个同路的女记者,但他很快就把她甩在身后,又一个人走远了,反而比先前更加孤单。他也是极力扩张他的自我,但他的自我里有着强悍的生命力,它不断地吸取养料,壮大自我,使之升格。北方的河常常提到一个过时的日本歌星冈林信康,总是在唱着一曲歌,里面有一句:“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他也是和人群隔绝,封闭自我的,可是他的隔绝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隔绝,将自己圈一个领地,拒绝别人进入,他是不断上升,上升到一个高度,别人都走不上来,于是他就使他身处绝境。在这三个作品里,我们看到个人的实现和发展可以走到怎样的彻底的情形。
关于小说的思想的质量,我列了九组作品的例子,希望在思想的各类内容里搭成一种阶梯的状态,可使我们看清一些问题。这些作品很可能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它们只是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有一些也许会是牵强的,我只是想尝试一种方法,一种能使思想量化的方法,这可帮助我们检验思想的质量。在我强调小说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之外的心灵世界,现实世界是为小说世界提供材料的前提下,思想也是被我当作材料来对待的,它决定现实世界的材料以何种形式在小说世界里运用,因而也决定了这个心灵世界的完美程度。
中间,她们显得特别的不一样,她们的随和,宽容,富有同情心,受到一名印度医生的热烈爱戴。这名医生受过英国教育,学的是西医,对他落后的祖国有着怒其不争的感情,对西方的进步抱着赞赏的态度,但对于它们的殖民政策则是反感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又怀有民族情感的知识分子。他对这两个女士非常好感,十分殷勤,为她们安排了一次具有历险性质的旅游,就是到一个著名的神秘山洞去,那山洞里有着奇异的回声,传说发生过不可思议的事情。经过紧张繁忙的准备,终于成行。然而在山洞里却发生了传说中的不可思议事情,英国姑娘突然间极端恐惧的奔出山洞,而身后则跟着印度医生,于是,印度医生便以企图强奸的罪名被告上了法庭。这是一个悬念故事,但重要的不在于悬念。这起案子有一个有力的证人,就是姑娘未来的婆母,她虽然没有目睹山洞里的事件,但她以一个英国人的身份来证明印度医生的人品,是具有说服力的。而此时,这案子已激起民众的反英情绪,酿成事端,她的作证可说事关重大,不由陷于犹疑,最终,她在一个长老的影响下,于开庭前夜离开印度,从法庭缺席。这长老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印度教的一个首领,他深谙东方哲学,他认为世界万事都有着必然性,所有的偶然都是暂时的表面的效果,所以行动是无意义的,不自然的,甚至会影响事物的真相。
他说我们印度有条河则恒河,我们的人死了就放在河里,漂向永恒的归宿,无论现在是怎么,最后大家都是一条河里的生命,都是顺流而下的。在这种不承认偶然性,认为一切结果都是必然的思想感染下,老太太在开庭前走了,当她的火车经过一道山壁,暗夜里看见石壁前有个人向她举手致意,就是长老,他认为老太太终于领悟了真谛。这里讲述的已经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差异,而是文化的较量,这是两种对立的人生哲学,一种是西方的精神,一种则是东方精神的。前者充满了行动,是注重现世的,它相信偶然性,相信人是可以抓住国会改变历史和存在,因此他们占据了强者的位置,在世界开辟了一系列的殖民地,但他们无法战胜死亡,恐惧虚无。后者只相信事物的必然性,只关心终结,过程都是转瞬即逝,他们过着闲散的生活,在玄思中漫游,获取着心灵安宁的快乐,但由于他们的惰于行动,只得落入被殖民的地位。电影没有给两种哲学的对比作出回答,就好像没有回答我们山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它的问题虽然也是从国家和民族出发,却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内容,走近了人的本身,它问的是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内容,什么才是生命的最需要。不管这世界容忍到什么程度,后现代理论怎么扫荡一切差别,人的询问总应该是一步深人一步。
我再要提到别的门类的东西,比如杨丽萍的舞蹈。那年夏天,这个云南的舞蹈家到上海来演出,使我感到非常震惊,她使我震惊的是她对世界的看法,与我们汉族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比如我们汉族人表现下雨,一定是拿把伞跪拿个斗笠,表示我们人在雨中的情形,可杨丽萍不是,她用人来表现雨,人就是雨,最后她才把斗笠戴起来,变成人,走进雨里去了。她表现火,不是表现人在火里或者人在火旁边的景象,她本身就是火。她表现月光,她则是月光的受体影子。她不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是表现自然的本身。我真是有种绝望,我们这种人总归是回不到自然去了,我们老是说回归自然,这口号正说明我们和自然的距离,而杨丽萍却是和自然一体的,她和自然合二为一,是个非常整体性的存在。这种自然人的境界,也许只有像杨丽萍这样,在远离文明社会的偏远地区生长的孩子,才有可能生而俱来,它不可能是后天形成的。也因此,我很难在小说中找到这样的自然的境界,因为小说的材料本身就是文明的形式,不像舞蹈和音乐,它们的起源是在人的初民时期,比较接近人的自然性。现在才能提到小说,就是王蒙的蝴蝶。它写的是一个老干部从理念的生活回到感性的生活里去的经历。这个老革命。的妻子,是他进城后结识的一个女学生,是个非常有天性的女性,她对孩子、对丈夫、对家庭,充满了来自天性的热爱,但是这些感情都被她当官的丈夫忽略甚至扑灭了,他觉得这种感情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是私人化的,应当从属于广阔远大的社会生活,就是他所服务的那种生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办公室里,从早到晚电话响,然后坐着车,跑来跑去,没日没夜。忙什么呢?到某地开会动员,制定生产指标,统计完成数字,就是这样一个由报表、数字、会议的报告,秘书的电话组成的世界,生活就是通过这些抽象的东西传达给他,渐渐的,他便失去了对真实的生活的感受能力。妻子与他的隔阂越来越远,终于和他离婚,他又重新结了婚。到了文革,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他被打倒,孩子同他划清界限,妻子改弦易张,他被放逐到农村,成了一个老农民。然而,就是在这场钙劫之中,他不期然地进入了真实的生活,重新发现了自己。徒步走路爬山,他感觉到自己的脚,站在公路旁边看着小汽车开过去,发现了自己的眼睛,他烧饭,发现了自己的手,他接受帮助或者遭人拒绝,发现了自己的感情,他所有的感官都回来了,自己能感觉自己的心跳,自己肌体的活力。但是事情没有到此为止,四人帮打倒后,他又官复原职,回到报表、数字、工作报告的生活里,他非常怀念原来那种感性的生活,于是他自己搞了一次活动,没带秘书也没带小车,徒步回到他下乡的地方。一路上,他忽然发现,在这个人力已经参与改造的世界上,如果完全不带有一点社会性的防身武器的话,简直寸步难行,他的手和脚似乎都被缚住了,行动受到障碍:拥挤、肮脏、不讲理、买不到车票、吃不上饭,等等。一个社会人要去寻找一个完全自然的生活,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妄想。因此当他再回到办公桌前的时候,他想的是:要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合乎人性,他必须努力的工作。这就是王蒙和杨丽萍的不同,杨丽萍生来就是个自然人,人和山、水对她来说完全是一体的。而王蒙知道人和自然的分离,知道分离的现实不可避免,但他认为人有力量再去创造一个自然,王蒙期望的自然是经历了理性的过程,是人的自觉性所为的自然,它更具有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感。而电影霸王别姬的人性理想却是反自然的,陈蝶衣这个人物承担了这个理想。他是个旦角,他完全把戏台上的生活当作他的生活,尽管人的命运是受着戏台下生活左右的,可他到死都不承认这一点,执着地生活在戏剧之中,毫不畏惧那种存在的虚无。他不要性别,不要爱情,他只要做一个舞台上的虞姬,当他的搭档段小楼和菊仙结婚,去过世俗生活的时候,他的愤怒和伤心不是由于失去友爱的伴侣,而是失去了那个戏台上的伴侣,他对着菊仙,满怀轻蔑问了一句“你会唱戏吗?”以为就此可将菊仙击败,可事实上,失败的是他。他永远找不到一个同伴,没有人可能始终陪伴他生活在那么一个虚无的世界里。这个虚无的世界我以为是高于自然的。
接下来我例举一组关于个人价值实现主题的小说。第一篇是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九号。它写一个老工人,因为历史清白,苦大仇深,被吸收进工宣队,政治地位大大上升,有一年的国庆节,他还进入中南海,参加了国宴。就此他在他所住的大杂院里成了个人物,变得不同凡响,中南海和国宴的见闻成了这院子里的一档重要节目,而他则是主角。文革结束以后,工宣队解散了,他又回到工厂,重新过他平常的日子,中南海成了一去不回的历史,而杂院里其他人的生活倒在变化,变得好起来了,比如一个旧日的格格的儿子长成人了,钱还挣得蛮多;一个穷困的臭老九竟涨了工资相比之下,他的生活就像是倒退了。退休以后,他越发寂寞,经常怀念那段辉煌的日子,可是再没有人听他讲述中南海和国宴了,心里失落得很。有一天,他百无聊赖地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却被等退票的人团团包围,硬把他的电影票买去了。就在人们拉拉扯扯抢他的票时,他忽然有一种得意,多年以前的感觉又回来了:被大家簇拥着,被大家强烈地需要着。
他很激动,这种感觉还要去找一找,就又去电影院,从此他就形成一个习惯:一有票子比较抢手的电影,他就早早去排队,买了很多票,再平价卖给别人。时间长了,引起了人家的注意,都知道这边有个票贩子,结果他就被警察抓住了,抓住阁却发现他是平价出让,并没有谋利,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自然是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他低贱地去实现卑微的个人价值,结果却是失败。再要提到的是陈世旭的小说小镇上的将军。它写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镇,镇上生活着许多小手工业者,做裁缝的、剃头的、打铁的、拉车的,他们过着一种刚够温饱、庸庸碌碌、自得其乐的生活。文革中,镇旁边的秃山上造起了一座房子,一个被贬职的将军来到了此地。将军到了小镇,开始度他的流放生活,他常常在街上走来走去,向小镇人提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路那么泥泞,一下雨就不能走,你们为什么不修两条水泥路呢?”“你们为什么不把河里的淤泥清一清呢?”他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他们生活现状的不令人满意,开始想到是不是应该将事情改变改变。将军的出现给小镇带来新的气象,将小镇的居民从麻木的状态下唤醒。他们本来觉得一切都挺好,日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过,将军却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生活理想,并且自己也参与了建设理想生活的行动,小镇上居民的人生观由此走出停滞的状态。在将军受迫害而死的时候,小镇人以他们前所未有的正义气势和崇高感情,为将军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这个葬礼使小镇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这个故事也是讲人的价值实现,但这个人的价值要比前面那个老工人崇高,他可算得上一个英雄,它写了一个英雄,在芸芸众生之中依然不放弃崇高的立场竿追求,并以全力唤起良知的觉醒,在逆境里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再要举的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小镇上的将军的人生价值是体现在客观世界里的,而约翰克利斯朵夫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则是在一个虚无的境界里。小镇上的将军所实现的人生价值是可视可闻的,他领导修的路,清的河,他唤起的民心,都是实有的存在,而罗曼罗兰赋予克利斯朵夫的理想,音乐,却抓不住,看不见,是灵魂的寄宿地。我在分析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过,作者交给音乐的任务是很重大的,他是将它作为灵界的人间名称。一个实体的人却要在虚幻的世界里实现他的价值,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将经过如何艰难险阻的跋涉?我举这三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有哪些阶梯。
再举一组作品,目前挺时髦的题目,就是关于女性主义。第一个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的是年轻女性流苏,离婚回到娘家,和兄嫂姐妹住在一起,开始身边还有些钱贴补家用,给些小恩小馆,后来钱用得差不多了,大家更觉得她多余。这时,有替她堂妹介绍对象的,那男的却对流苏有了兴趣,流苏尽管知道那是个花花公子,但也顾不了许多了。这两人都是世故的男女,动着心机谈恋爱,那男的又想要流苏,又不想失去自由,迟迟不谈婚姻,流苏则只能亦退亦守,伺机进逼,两人正胶着在同居的状态,恰该碰上太平洋战争,香港失陷,相依为命的患难日子,终于成全了他们这对夫妇。流苏是不自觉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是为环境所迫,不得不为之,她孤身一人和男性作战,竭力制服对手,而矛盾的是,她所要争取的,其实就是对男性的更牢固可靠的依附。也因为这个最终目的,她不得不和女性为敌,周围的女性都是她胜利的威胁,有可能与她争夺战利品,她必须把她的敌人扫清。于是,她最终是彻底排除了她的同性,将自己更牢不可破的契进从属男性的位置。第二个例子,是张洁的小说方舟。小说中的3个女性,都是不同程度上受过男性侵害的,从婚姻中撤退出来的单身女人。她们自己租了套房子,3个人在一起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她们和流苏的不一样在于,她们要把自己塑造成一种能够脱离男性,和男性竞争,在社会上平等生存的一种女性。流苏自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男性生活里的位置,一个受供养的位置,而到了方舟,她们是要把自己变成了和男性同类的人。流苏所做的自强实际上是把女性的被男性需要的东面扩张,然后去和男xìng交换自己的利益。方舟里的她们则拒绝扩张这种供男性享受的东西,她们所扩张的是和男性同样的立足的素质。然而,她们却没有意识到,当她们极力将自己推到和男性同一起跑线上去的时候,她们因为违反自己性别的努力搞得筋疲力尽,碰得遍体鳞伤,只能互相舔着伤口的时候,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她们的参加有所改变,相反,却因为她们的取消女性性别更为坚固的男性化,她们的努力实质上是承认了这个世界的男性主宰权。然后我要提到美国黑人女作家的长篇小说紫色。
紫色也是将女性放在和男人对立的位置,而女性和女性则是最好的朋友,这和方舟不谋而合,但和方舟不同的是,在这里女性的世界是天堂,她们安身立命于那个粗暴霸道的男性世界之外,自给自足,感到极其幸福。那个妻子眼看着丈夫把他的情人带回家,看见那个情人非常美,并且对她丈夫非常任性和跋扈,她竟感到高兴,没有一点嫉妒。她看到男人对情人赔着小心,给她送饭,那个姑娘却把他赶了出来,她不由爱上了她。从此她们就成了好朋友,她向她丈夫的情人学习了很多东酉,甚至学会了做ài,那姑娘告诉她,女性的快感来自何处,在什么位置,而以住她在和丈夫的性生活里是完全体会不到的,她以为性只是对男性有意义,是男性的需要,现在情形却变了。就这样,紫色描写了一个妇女乐园,它产生于男权的压迫之下,最终又被男权所破坏,但就是它这短暂的存在,成立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
最后一组作品。我们建国巷,是湖南作者叶子臻写的。它写一条老巷叫建国巷,住的都是几辈子的老户人家,知根知底,你来我往,一家烧肉,各家一碗,有福共享,很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可是后来事情有些变了,起因是一件小事,建国巷里有个居民在厂里得了技术革新的奖,奖品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建国巷第一台电视机,于是他们家就变成电影院了。每天晚上,家里坐满了人,带着自家的板凳,这家的大人孩子则拿出瓜子、茶水招待,大家都很快乐,就像过节。但渐渐的却感到了不方便,他家的晚上总是敞开了门户,无法享有自己的私生活,因此有几次他们开始拒绝观众,说:“今天晚上我们家不放电视了。”自然人们对他家就有了看法,纷纷疏远了他家,使他们孤立起来,最终失去了建国巷的融融亲情。这就是为保护个人生活所付出的代价,亲情萧瑟,人际关系疏远,随之孤独来临。可是没有个人生活又不行,在那种公有的生活里,我们失去了自由,人性受到压抑,所以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还是要争取个人生活的空间。第二部,我将举电影九周半为例子。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讲一对男女从邂逅相遇到分道扬镳,仅达九周半时间的爱情,它的名字就这么来的。这个女性对这个男性一见钟情以后,便很自然的要去了解他,也被他了解,以达到互相契合的目的。她谈自己,也询问对方,她请他一块去参加朋友家的party,到对方工作的地方去。这是一种社会化的恋爱方式,就是在人群里建立一个两人共同的生活空间。
而这个男性却不是这样,他把人当作孤立环境里的动物,和周围没有关系。他不向对方讲述自己,不和对方参加晚会,当这个女的到他公司里来,他的态度也是很冷淡的。那么,他是以什么方式进行交往呢?他只以性的手段,他用极其怪诞的性方式做ài,企图建立两人间的亲密关系,开始时她觉得很新鲜,觉得他很有热情和想象力,而直到他找来一个妓女,在她面前和妓女做ài,以激起她的激情,这时候,她受不了了,这种畸形的爱的方式伤害了她,她虽然很爱他,却觉得与他无法相通,最后离开了他。等到要分手时,这个男的开始向她介绍自己,说我出生在什么地方,我的父亲是做什么的,我从小怎么样长大,可那女的说,已经晚了。电影最后结束在这样的情景上,男的压在他那个空洞到抽象的房间里,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有着许多电视机,女的则挥泪如雨地走在人群拥挤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两个人就此天各一方。在这个故事里,人处在完全孤独的境地,封闭在自我之中,这种封闭是那样牢固,就好像是一个坚硬的核,突破它几乎没有手段,连两性相悦也无法开拓出路。我觉得九周半走到了个人性的极至,再往前还有没有路?我就必须要说到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张承志总是给我们定些很高的人性的标准。北方的河写一个学历史的青年,去考察北方河流的经历,北方的河流对于他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他将它视为父亲的河,而他其实是没有父亲的,因此北方河流的含义就变得很抽象。他和一个女记者一同去找北方的河,他们一路上成了好朋友,然而,在河的面前,他却感到了孤独。他说不出这河是什么,他只能感受到它的至高无上,只有他能了解它,没有人能够和他交流,和他并肩同步。他能从他周围的人身上吸取养料充实自己,比如那个同路的女记者,但他很快就把她甩在身后,又一个人走远了,反而比先前更加孤单。他也是极力扩张他的自我,但他的自我里有着强悍的生命力,它不断地吸取养料,壮大自我,使之升格。北方的河常常提到一个过时的日本歌星冈林信康,总是在唱着一曲歌,里面有一句:“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他也是和人群隔绝,封闭自我的,可是他的隔绝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隔绝,将自己圈一个领地,拒绝别人进入,他是不断上升,上升到一个高度,别人都走不上来,于是他就使他身处绝境。在这三个作品里,我们看到个人的实现和发展可以走到怎样的彻底的情形。
关于小说的思想的质量,我列了九组作品的例子,希望在思想的各类内容里搭成一种阶梯的状态,可使我们看清一些问题。这些作品很可能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它们只是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有一些也许会是牵强的,我只是想尝试一种方法,一种能使思想量化的方法,这可帮助我们检验思想的质量。在我强调小说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之外的心灵世界,现实世界是为小说世界提供材料的前提下,思想也是被我当作材料来对待的,它决定现实世界的材料以何种形式在小说世界里运用,因而也决定了这个心灵世界的完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