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鹿鼎记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星期六的中午,朋友小丁打来电话,说北山的杏子熟了,明天咱们到山里摘杏子去吧。
既然到山里去,不能仅仅是摘杏子吧,于是我们问,还有什么活动吗?或者还有什么值得游玩的地方吗?
小丁说,当然有了。中午摘完杏子,就到农家大院吃野菜去,那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呀。下午咱们去登山,浏览太行山美景,呼吸清新空气,锻炼身体去。
这么好的提议,立即引来了我们的兴致。此刻,我仿佛看到了那优美的山色风光,青青的山涧碧水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重峦叠嶂的峰岭直插云霄,山坡上放牧的羊群,梯田上劳作的农人,山径上吹笛子的牧童,山岭上数不清的野花,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还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山野习俗,无不吸引着我的好奇心。此刻,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象顽皮的孩子一样,无以言表。
于是,我们和小丁商量说,既然有如此好的活动,为什么不立即行动呢?咱们下午就去吧。
小丁爽快地说,行,那咱们吃过午饭就去。
二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向深山开去。
这是一条幽僻的山路,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不见行人,未见车辆,仿佛专门为我们开辟的一样。
远离了繁华的闹市,远离了吵杂的人群,远离了污浊的空气,远离了勾心斗角的环境,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也释然了许多,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也有一种梦回童年的错觉。
偶尔有一车摩托车或三轮车经过,打破寂静与空旷,让我们觉得不再孤单。
快到山脚下的时候,一片果园映入眼帘。远远的,就看见满树金黄的杏子,在阳光的抚慰下,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未下车,我们已经口舌生津,垂涎欲滴了。
进得园来,园主热情地招待我们,并告诉我们杏树的一些基本知识。谚语云:“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卖钱”是说杏树四年就开花结果,得益较早,五年即进入盛果期,它的一般寿命为40年到100年,有“长寿树”之称。
然后园主为我们介绍杏树的特征和杏子的口感。这是金太阳,果实酸里透甜,是这个季节的首选;这是早红,果实酸而爽,口感很好;这是传统的小黄杏,果实酸酸的,喜欢吃酸的朋友可以选择这个,解馋。那些青果要再等半个月才能熟,还有的要到秋天才能结果。
介绍完后,园主给我们每人一个布口袋,让我们自己选择。喜欢什么口味就到哪棵树下去采摘。在园子里品尝杏子是免费的,你可以敞开肚子随便吃,只可惜杏子太酸,我们每个人只吃了三五个就不行了。
尽情挑选采摘熟透的杏子,脚下的落果却无人问津,不由得我心生感慨,想起了童年的生活。
我的家乡在黄沁河冲积平原,那里本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中国农村都相当贫穷落后,粮食产量特低,尤其是小麦的产量更低,由于红薯产量高,所以红薯成了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吃红薯制品吃得人胃酸过度,能够改善一次生活成了人们的奢望。
所幸的是,村里有两片果园,一个是桃树和苹果树园,一个是梨园。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这两个园子就成了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能到园子里拾几个落果吃,也是最快乐的事情了,甚至比过节都快乐。
园子被长满针刺的花椒树包围着,还有管理园子的园工,想进到园子可不容易。我们就想办法打开缺口,瞅几处花椒树长的不太浓密的地方,把树枝尽量往两边分开,弄出一个能容纳小身体进去的空隙,一两个人偷偷钻进去,几个人在外边放风,以免被看园子的抓住。但我们进园子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树上长的果子坚决不能碰,谁摘了就是偷,那是犯错误的事,我们只捡地上的落果,出来后大家一块分享。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小伙伴进去了,刚拾了几个落果,就被看园子的人发现了,他们匆匆赶了过来,我们慌忙撤退,匆忙中衣服被挂破了,手也挂出了血道道,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照样玩这种猫捉老鼠似的游戏。
还有一次,我被看园子的逮住了,其实他们也知道我们这些孩子不会去摘树上的果子,但他们也有制度,落果也要收集起来当水果卖,不能随便拾的。当时我吓得不能行,心想坏了,肯定要叫家长或找老师了,这样我就吓得哭了起来。没想到那位大叔和蔼地问我是谁家的孩子,然后从筐里抓一把落果装进我的口袋里,告诉我以后不要再钻花椒树了,把小脸划破了可不好看,这样我才破涕为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去钻花椒树洞拾果子了。
杏子摘好后,园主为我们过了称,称得高高的,最后再放上几个,充分显示出山里人的纯朴和实在。我们按每市斤二元五角的价格付了款,和园主道别,怀着丰收的喜悦,满载而归。
三
车子来到农家大院,院子西边有一小片草莓地,草莓成熟的高峰期已过,但仍有稀稀拉拉的草莓在勾引我们的眼球,禁不住诱惑,我们几个就到草莓地里摘了一碗,用清水洗干净,过了一把天然草莓瘾,和集市上卖的催熟草莓就是不一样,味道很纯正。
时候尚早,我们几个商量去登山。
山不太高,沿着盘山小路前行,似乎不太尽兴。老公提议我们向远处的高峰攀登,谁登不上要表演节目。几个人兴冲冲地向前跑去,虽然小吴事先没有准备,穿着裙子和高跟鞋,但她依然没有示弱,和我们一块登上了山顶。
回来的时候,我们沿着山路向公路走去,途中竟然路过一个两户人家的村庄。门前一片空旷平整的场地,上面放着两个石磙,是用来打麦子碾谷子晒粮食用的。
我和老公站在石磙前,四目相对,会心地笑了。
&n... -->>
一
星期六的中午,朋友小丁打来电话,说北山的杏子熟了,明天咱们到山里摘杏子去吧。
既然到山里去,不能仅仅是摘杏子吧,于是我们问,还有什么活动吗?或者还有什么值得游玩的地方吗?
小丁说,当然有了。中午摘完杏子,就到农家大院吃野菜去,那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呀。下午咱们去登山,浏览太行山美景,呼吸清新空气,锻炼身体去。
这么好的提议,立即引来了我们的兴致。此刻,我仿佛看到了那优美的山色风光,青青的山涧碧水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重峦叠嶂的峰岭直插云霄,山坡上放牧的羊群,梯田上劳作的农人,山径上吹笛子的牧童,山岭上数不清的野花,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还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山野习俗,无不吸引着我的好奇心。此刻,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象顽皮的孩子一样,无以言表。
于是,我们和小丁商量说,既然有如此好的活动,为什么不立即行动呢?咱们下午就去吧。
小丁爽快地说,行,那咱们吃过午饭就去。
二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向深山开去。
这是一条幽僻的山路,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不见行人,未见车辆,仿佛专门为我们开辟的一样。
远离了繁华的闹市,远离了吵杂的人群,远离了污浊的空气,远离了勾心斗角的环境,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也释然了许多,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也有一种梦回童年的错觉。
偶尔有一车摩托车或三轮车经过,打破寂静与空旷,让我们觉得不再孤单。
快到山脚下的时候,一片果园映入眼帘。远远的,就看见满树金黄的杏子,在阳光的抚慰下,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未下车,我们已经口舌生津,垂涎欲滴了。
进得园来,园主热情地招待我们,并告诉我们杏树的一些基本知识。谚语云:“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卖钱”是说杏树四年就开花结果,得益较早,五年即进入盛果期,它的一般寿命为40年到100年,有“长寿树”之称。
然后园主为我们介绍杏树的特征和杏子的口感。这是金太阳,果实酸里透甜,是这个季节的首选;这是早红,果实酸而爽,口感很好;这是传统的小黄杏,果实酸酸的,喜欢吃酸的朋友可以选择这个,解馋。那些青果要再等半个月才能熟,还有的要到秋天才能结果。
介绍完后,园主给我们每人一个布口袋,让我们自己选择。喜欢什么口味就到哪棵树下去采摘。在园子里品尝杏子是免费的,你可以敞开肚子随便吃,只可惜杏子太酸,我们每个人只吃了三五个就不行了。
尽情挑选采摘熟透的杏子,脚下的落果却无人问津,不由得我心生感慨,想起了童年的生活。
我的家乡在黄沁河冲积平原,那里本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中国农村都相当贫穷落后,粮食产量特低,尤其是小麦的产量更低,由于红薯产量高,所以红薯成了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吃红薯制品吃得人胃酸过度,能够改善一次生活成了人们的奢望。
所幸的是,村里有两片果园,一个是桃树和苹果树园,一个是梨园。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这两个园子就成了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能到园子里拾几个落果吃,也是最快乐的事情了,甚至比过节都快乐。
园子被长满针刺的花椒树包围着,还有管理园子的园工,想进到园子可不容易。我们就想办法打开缺口,瞅几处花椒树长的不太浓密的地方,把树枝尽量往两边分开,弄出一个能容纳小身体进去的空隙,一两个人偷偷钻进去,几个人在外边放风,以免被看园子的抓住。但我们进园子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树上长的果子坚决不能碰,谁摘了就是偷,那是犯错误的事,我们只捡地上的落果,出来后大家一块分享。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小伙伴进去了,刚拾了几个落果,就被看园子的人发现了,他们匆匆赶了过来,我们慌忙撤退,匆忙中衣服被挂破了,手也挂出了血道道,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照样玩这种猫捉老鼠似的游戏。
还有一次,我被看园子的逮住了,其实他们也知道我们这些孩子不会去摘树上的果子,但他们也有制度,落果也要收集起来当水果卖,不能随便拾的。当时我吓得不能行,心想坏了,肯定要叫家长或找老师了,这样我就吓得哭了起来。没想到那位大叔和蔼地问我是谁家的孩子,然后从筐里抓一把落果装进我的口袋里,告诉我以后不要再钻花椒树了,把小脸划破了可不好看,这样我才破涕为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去钻花椒树洞拾果子了。
杏子摘好后,园主为我们过了称,称得高高的,最后再放上几个,充分显示出山里人的纯朴和实在。我们按每市斤二元五角的价格付了款,和园主道别,怀着丰收的喜悦,满载而归。
三
车子来到农家大院,院子西边有一小片草莓地,草莓成熟的高峰期已过,但仍有稀稀拉拉的草莓在勾引我们的眼球,禁不住诱惑,我们几个就到草莓地里摘了一碗,用清水洗干净,过了一把天然草莓瘾,和集市上卖的催熟草莓就是不一样,味道很纯正。
时候尚早,我们几个商量去登山。
山不太高,沿着盘山小路前行,似乎不太尽兴。老公提议我们向远处的高峰攀登,谁登不上要表演节目。几个人兴冲冲地向前跑去,虽然小吴事先没有准备,穿着裙子和高跟鞋,但她依然没有示弱,和我们一块登上了山顶。
回来的时候,我们沿着山路向公路走去,途中竟然路过一个两户人家的村庄。门前一片空旷平整的场地,上面放着两个石磙,是用来打麦子碾谷子晒粮食用的。
我和老公站在石磙前,四目相对,会心地笑了。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