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重生之我是曹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请大家把给曹操的推荐票投给新书《伐谋》,因为那里冰风真地很需要大家的支持,请大家把票投给伐谋吧!冰风拜谢!)
初春,在北庭的边境上,到处是迁徙的人家,这些北庭的原居汉人,在十几年前起就开始了在边关的半游牧生活,在北庭军人的影响下,他们的习性极为剽悍骁勇,对于曹操更是有着一种近乎执念的崇拜,在这十几年的岁月里,他们也是懂得了不少关于国家的道理,比起曹操麾下其他的百姓,他们更懂得民族这两个字的含义,所以当曹操征集去乌桓之地的命令传来后,他们想都不想,就收拾了一下家当,赶着自己的牛羊马匹,向着北面去了。
除了近一半的边民向着乌桓旧地而去,那些生活在北庭的原十三蛮部也响应了曹操的号召,向北去了,这样,一下子就有接近四十万的人口将去充实曹操新拓疆土的边境地带,曹操很清楚,想要彻底征服草原,只有同化一途,而赶尽杀绝不过是个笑话罢了,就算他现在杀光这草原上的全部胡人又如何,从欧亚大草原的另一端,随时会有蛮族部落迁徙而来,后世强悍的辽金蒙古,现在也许不过是在这广阔草原上的数百人小部落而已。
对于同化,曹操明白,那只有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文明基础之上才能顺利的进行,现在强大的武力他已经拥有,那些迁移过来的四十万百姓,他可以轻松的拉起一支二十万的武装力量,在这个草原上,已经没没有可以消灭他们的力量存在,南匈奴,丁零,扶余这些势力连衰落后的鲜卑都吃不下,更不用提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了,对于这三家势力,曹操已经放弃了征服的念头,他们实在太偏远了,目前攻占乌桓的领地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至于那三处地方,就留给后人去解决吧,而且他们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让汉人保持着忧患意识,不至于遗忘了战斗。
而在文明一项上,曹操大力推广着汉话汉字,对那些没有文字的蛮族来讲,语言霸权的入侵,他们根本无法阻挡,而且对于汉人积累了千年的文明,没有自身文明的他们也没有太大的抵抗力,而汉人带去的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也很轻易地就被蛮族所接受了,曹操并不担心那些蛮族日后会怎样,只要三十年,这草原上的人就都是汉人了,他们的文化语言将和中原大地的汉人没有区别,没有自身族群文明的他们就算是称为汉人又有何不可,现在曹操已不太看重血缘之于民族的重要性,文明才是真正凝聚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灵魂,他不应当舍本求末,只要保持强大的武力威慑,用华夏灿烂的文明去进行同化,那么这个草原将永远是汉人的草原。
近九十万的乌桓奴隶被瓜分了,那些孩子和女人,曹操将他们分做了两部分,一部分并入迁徙的汉人中,继续扩大人口的增长,另一部分人则被遍入了鲜卑中去,国无信不立,他当初的承诺绝不食言,更何况现在的鲜卑与汉人区别并不大,他们也已经彻底接受了汉文化,并不算是异族。
剩下的四十万乌桓男子被充做了奴隶,曹操需要他们去进行大型的工程建设,虽然说是奴隶,但是曹操并不打算苛待这些奴隶,他的奴者令说得很清楚,他会保证他们的温饱,同时也不会让他们被无故的欺凌,他们只是服役的奴隶,只要他们安心劳作,十年之后,他将给予他们自由,曹操的命令让这些乌桓人都看到了希望,所以在干活的时候,他们不需要监工,自己就干得很卖力。
曹操让那些乌桓奴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城,他要把柳城建造成整个草原的中枢城市,游牧民族向来居无定所,所以他先要建造一个大城,让部分的人能够居住下来,然后开府定制,为草原设立一个管制之所,而柳城无疑是一个不错的位置,它的四周,水草都很丰美,至少五十年之内,不虞柳城所需。曹操很清楚,比起先进技术带来的好处,舒适安逸的生活更加难以让人舍弃,城市所能带来的居住条件无疑比鲜卑人原来的要舒服安乐得多了,他们会很快接受这种居住方式,那些小部落可以依附在城池周围地区放牧,若是遇上风雪灾害什么的,便能够入城躲避,而且一旦柳城彻底建成,曹操还可以加速发展草原和北庭幽冀等地的贸易。
大约十万人加入了对柳城的建造中去,而余下的其他三十万奴隶则被曹操派去修建一条横贯草原的通路,想要让草原彻底纳入汉人的体系,除了同化以外,还必须在地理上加强和汉人之间的联系,这条通道可以让草原和北庭等地的交通更加方面,也可以让大宗的商队来往其中,贸易也可以更加地活跃,牛羊肉,毛皮,矿石铁块这些产自草原的东西是汉人所需要的原料,而汉人的手工制品也是草原所需要的,这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互补性,而这商业上的利益也会让汉人更加地重视草原,只要有利益,那么以后汉人就绝不会放弃这块地方,这就是曹操为后世所做的思量,现在修建这条路更多的意义是为了统治上的考虑。既然攻占了,就绝不能让它再易手。
为了这筑城和修路一事,曹操在草原上一待就待了半年... -->>
(请大家把给曹操的推荐票投给新书《伐谋》,因为那里冰风真地很需要大家的支持,请大家把票投给伐谋吧!冰风拜谢!)
初春,在北庭的边境上,到处是迁徙的人家,这些北庭的原居汉人,在十几年前起就开始了在边关的半游牧生活,在北庭军人的影响下,他们的习性极为剽悍骁勇,对于曹操更是有着一种近乎执念的崇拜,在这十几年的岁月里,他们也是懂得了不少关于国家的道理,比起曹操麾下其他的百姓,他们更懂得民族这两个字的含义,所以当曹操征集去乌桓之地的命令传来后,他们想都不想,就收拾了一下家当,赶着自己的牛羊马匹,向着北面去了。
除了近一半的边民向着乌桓旧地而去,那些生活在北庭的原十三蛮部也响应了曹操的号召,向北去了,这样,一下子就有接近四十万的人口将去充实曹操新拓疆土的边境地带,曹操很清楚,想要彻底征服草原,只有同化一途,而赶尽杀绝不过是个笑话罢了,就算他现在杀光这草原上的全部胡人又如何,从欧亚大草原的另一端,随时会有蛮族部落迁徙而来,后世强悍的辽金蒙古,现在也许不过是在这广阔草原上的数百人小部落而已。
对于同化,曹操明白,那只有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文明基础之上才能顺利的进行,现在强大的武力他已经拥有,那些迁移过来的四十万百姓,他可以轻松的拉起一支二十万的武装力量,在这个草原上,已经没没有可以消灭他们的力量存在,南匈奴,丁零,扶余这些势力连衰落后的鲜卑都吃不下,更不用提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了,对于这三家势力,曹操已经放弃了征服的念头,他们实在太偏远了,目前攻占乌桓的领地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至于那三处地方,就留给后人去解决吧,而且他们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让汉人保持着忧患意识,不至于遗忘了战斗。
而在文明一项上,曹操大力推广着汉话汉字,对那些没有文字的蛮族来讲,语言霸权的入侵,他们根本无法阻挡,而且对于汉人积累了千年的文明,没有自身文明的他们也没有太大的抵抗力,而汉人带去的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也很轻易地就被蛮族所接受了,曹操并不担心那些蛮族日后会怎样,只要三十年,这草原上的人就都是汉人了,他们的文化语言将和中原大地的汉人没有区别,没有自身族群文明的他们就算是称为汉人又有何不可,现在曹操已不太看重血缘之于民族的重要性,文明才是真正凝聚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灵魂,他不应当舍本求末,只要保持强大的武力威慑,用华夏灿烂的文明去进行同化,那么这个草原将永远是汉人的草原。
近九十万的乌桓奴隶被瓜分了,那些孩子和女人,曹操将他们分做了两部分,一部分并入迁徙的汉人中,继续扩大人口的增长,另一部分人则被遍入了鲜卑中去,国无信不立,他当初的承诺绝不食言,更何况现在的鲜卑与汉人区别并不大,他们也已经彻底接受了汉文化,并不算是异族。
剩下的四十万乌桓男子被充做了奴隶,曹操需要他们去进行大型的工程建设,虽然说是奴隶,但是曹操并不打算苛待这些奴隶,他的奴者令说得很清楚,他会保证他们的温饱,同时也不会让他们被无故的欺凌,他们只是服役的奴隶,只要他们安心劳作,十年之后,他将给予他们自由,曹操的命令让这些乌桓人都看到了希望,所以在干活的时候,他们不需要监工,自己就干得很卖力。
曹操让那些乌桓奴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城,他要把柳城建造成整个草原的中枢城市,游牧民族向来居无定所,所以他先要建造一个大城,让部分的人能够居住下来,然后开府定制,为草原设立一个管制之所,而柳城无疑是一个不错的位置,它的四周,水草都很丰美,至少五十年之内,不虞柳城所需。曹操很清楚,比起先进技术带来的好处,舒适安逸的生活更加难以让人舍弃,城市所能带来的居住条件无疑比鲜卑人原来的要舒服安乐得多了,他们会很快接受这种居住方式,那些小部落可以依附在城池周围地区放牧,若是遇上风雪灾害什么的,便能够入城躲避,而且一旦柳城彻底建成,曹操还可以加速发展草原和北庭幽冀等地的贸易。
大约十万人加入了对柳城的建造中去,而余下的其他三十万奴隶则被曹操派去修建一条横贯草原的通路,想要让草原彻底纳入汉人的体系,除了同化以外,还必须在地理上加强和汉人之间的联系,这条通道可以让草原和北庭等地的交通更加方面,也可以让大宗的商队来往其中,贸易也可以更加地活跃,牛羊肉,毛皮,矿石铁块这些产自草原的东西是汉人所需要的原料,而汉人的手工制品也是草原所需要的,这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互补性,而这商业上的利益也会让汉人更加地重视草原,只要有利益,那么以后汉人就绝不会放弃这块地方,这就是曹操为后世所做的思量,现在修建这条路更多的意义是为了统治上的考虑。既然攻占了,就绝不能让它再易手。
为了这筑城和修路一事,曹操在草原上一待就待了半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