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金鳞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快些回衙门吧。”朱慈烺挥了挥手。
李明睿先是背后说太子坏话,这是失德。被太子抓到上班出来吃饭,这是失勤。德能勤绩四项考核之中亏了两项,若是让御史知道,一番弹劾是绝对少不了的。此时心中忐忑,哪里还顾得上分辨,听到太子让他走,只得行礼如仪,退了出去。果然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朱慈烺从鼻孔里喷出一口气,待李明睿出了包间,对李邦华道:“宪台请坐。”
“臣惶恐。”李邦华连忙推辞。
“宪台乃是功勋重臣,即便在父皇陛下面前都是赐坐的。”朱慈烺知道这是文人表示谦逊的程序,并非真正不想坐。李邦华已经年近七十,若是让他站着问对,事后说不得一群人戳自己脊梁骨。
“臣谢座。”李邦华这才在太子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犹然只沾了小半个臀部。
“宪台宽坐。”朱慈烺笑了,道:“我微服出访,宪台权当我是个学生晚辈便可。”
“世传太子殿下仁善,果非虚言。”李邦华这才做得舒服了些,随手送上一顶高帽。
“仁善者,恐怕是‘怯懦’之讳称吧。”朱慈烺并不在意这个名声,道:“我在东宫,对诸位先生老师,只是听从,恐怕让他们误会了。”
李邦华一愣,没想到这话竟会被太子做这等理解,正要辩说,又听太子道:“我若是拿些威仪出来,李明睿也不敢背后说我少不更事了。”
“臣身为言官,当劾李明睿言行失谨之罪!”李邦华当即表态,却也是保护李明睿不被人套上“大不敬”的罪名。
“若是他在旁人面前这么说,被我听到了,少不得要告到御前去!我即便再不堪,也是东宫国本,以臣议君,以下非上,这是纲常之道么?”朱慈烺随口一席话,将李邦华的掩护扫除得半点不存。
“殿下,李明睿此人,臣固知之……”
朱慈烺抢过话头继续道:“不过他与宪台一起,我也就不罚他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来他在大节上还是可靠的。”
李邦华躬身道:“殿下过誉了。”心中却已经起伏波折,累得jing疲力竭。
——这比面圣还要辛苦啊!
李邦华心中暗苦。
“宪台提督京营之事,我也略有耳闻,然而国事至此,宪台虽有挽狂澜之巨力,也难扶起大明之将倾啊。”朱慈烺叹道。
提督京营,兴利除弊,这是李邦华仕途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他生平得意事。然而此刻李邦华却是心中惊呼:大明还没亡呢!这话就算太子也不能说啊!他连忙道:“殿下,如今虽是兴亡之秋,却还有忠臣志士效命于前!殿下切不可自艾自怜,失了斗气。”
朱慈烺由衷笑了。
若是他失去了斗志,恐怕这十五年来早就自尽了。哪怕意志稍微薄弱一些,这些年来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也难免jing神失常。然而他仍旧直挺着腰杆站在京师,在只有九个月的最后关头,他仍旧没有放弃一丝希望。
“宪台说的是。”朱慈烺随口附和了一声,道:“宪台之前与李明睿在商议何事?”
李邦华久历宦海,眼看就要致仕的人了,并不在意摊上一个“私结党羽”的罪名。见这位太子并非荏弱无知,更不是“少不更事”,李邦华索xing直言道:“殿下,适才臣等在商谈南边的事。”
“南边?怎么扯上我的?”
“李明睿有意奏请圣上南幸。”李邦华简单明要答道。这正是官场熏陶出的习惯,往往只点题一句,是否听得懂那就看听者的悟xing了。所以大明的官员悟xing必须高,否则是没有前途的。
朱慈烺倒是不介意这种官场习惯,这与四、五百年后的名利场并没有什么区别。
“留都之设,原本就是为了在京师守不下去时有条退路。”朱慈烺道:“正所谓进退合宜,兵法之道。一味困守京师,实在不智。”
李邦华微微垂首,像是在聆听训令,心中却是翻江倒海,暗为李明睿遗憾:这太子殿下非但不是少不更事,简直可以说是英明决断了。他身为东宫官,近水楼台,往来甚多,竟然连这点眼水都没有!
...
就快些回衙门吧。”朱慈烺挥了挥手。
李明睿先是背后说太子坏话,这是失德。被太子抓到上班出来吃饭,这是失勤。德能勤绩四项考核之中亏了两项,若是让御史知道,一番弹劾是绝对少不了的。此时心中忐忑,哪里还顾得上分辨,听到太子让他走,只得行礼如仪,退了出去。果然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朱慈烺从鼻孔里喷出一口气,待李明睿出了包间,对李邦华道:“宪台请坐。”
“臣惶恐。”李邦华连忙推辞。
“宪台乃是功勋重臣,即便在父皇陛下面前都是赐坐的。”朱慈烺知道这是文人表示谦逊的程序,并非真正不想坐。李邦华已经年近七十,若是让他站着问对,事后说不得一群人戳自己脊梁骨。
“臣谢座。”李邦华这才在太子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犹然只沾了小半个臀部。
“宪台宽坐。”朱慈烺笑了,道:“我微服出访,宪台权当我是个学生晚辈便可。”
“世传太子殿下仁善,果非虚言。”李邦华这才做得舒服了些,随手送上一顶高帽。
“仁善者,恐怕是‘怯懦’之讳称吧。”朱慈烺并不在意这个名声,道:“我在东宫,对诸位先生老师,只是听从,恐怕让他们误会了。”
李邦华一愣,没想到这话竟会被太子做这等理解,正要辩说,又听太子道:“我若是拿些威仪出来,李明睿也不敢背后说我少不更事了。”
“臣身为言官,当劾李明睿言行失谨之罪!”李邦华当即表态,却也是保护李明睿不被人套上“大不敬”的罪名。
“若是他在旁人面前这么说,被我听到了,少不得要告到御前去!我即便再不堪,也是东宫国本,以臣议君,以下非上,这是纲常之道么?”朱慈烺随口一席话,将李邦华的掩护扫除得半点不存。
“殿下,李明睿此人,臣固知之……”
朱慈烺抢过话头继续道:“不过他与宪台一起,我也就不罚他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来他在大节上还是可靠的。”
李邦华躬身道:“殿下过誉了。”心中却已经起伏波折,累得jing疲力竭。
——这比面圣还要辛苦啊!
李邦华心中暗苦。
“宪台提督京营之事,我也略有耳闻,然而国事至此,宪台虽有挽狂澜之巨力,也难扶起大明之将倾啊。”朱慈烺叹道。
提督京营,兴利除弊,这是李邦华仕途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他生平得意事。然而此刻李邦华却是心中惊呼:大明还没亡呢!这话就算太子也不能说啊!他连忙道:“殿下,如今虽是兴亡之秋,却还有忠臣志士效命于前!殿下切不可自艾自怜,失了斗气。”
朱慈烺由衷笑了。
若是他失去了斗志,恐怕这十五年来早就自尽了。哪怕意志稍微薄弱一些,这些年来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也难免jing神失常。然而他仍旧直挺着腰杆站在京师,在只有九个月的最后关头,他仍旧没有放弃一丝希望。
“宪台说的是。”朱慈烺随口附和了一声,道:“宪台之前与李明睿在商议何事?”
李邦华久历宦海,眼看就要致仕的人了,并不在意摊上一个“私结党羽”的罪名。见这位太子并非荏弱无知,更不是“少不更事”,李邦华索xing直言道:“殿下,适才臣等在商谈南边的事。”
“南边?怎么扯上我的?”
“李明睿有意奏请圣上南幸。”李邦华简单明要答道。这正是官场熏陶出的习惯,往往只点题一句,是否听得懂那就看听者的悟xing了。所以大明的官员悟xing必须高,否则是没有前途的。
朱慈烺倒是不介意这种官场习惯,这与四、五百年后的名利场并没有什么区别。
“留都之设,原本就是为了在京师守不下去时有条退路。”朱慈烺道:“正所谓进退合宜,兵法之道。一味困守京师,实在不智。”
李邦华微微垂首,像是在聆听训令,心中却是翻江倒海,暗为李明睿遗憾:这太子殿下非但不是少不更事,简直可以说是英明决断了。他身为东宫官,近水楼台,往来甚多,竟然连这点眼水都没有!
...